散文

梧桐树下老人墙

李泽光2024-04-30 12:29:35

梧桐树下老人墙

 

作者:李泽光

 

在西安交大(包括所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校园内外,整齐密集地挺立着一排排、一片片高大劲健蓬勃向上的梧桐树群。它们与交大1956年从上海西迁时一同生长,历经65年的风雨,树根盘绕深扎于地,树身粗壮苍朴,树枝下曲上直,撑起万千桐叶直插云天。它们既是高洁美好品格的象征,又是“载桐引凤”的精神寄托。同时还是美化环境,休闲、纳凉、挡风避雨的天然绿幛。春日的嫩绿,夏日的青翠,秋日的金黄,冬日的苍劲,同校园、同梧桐树下的人们共生出许许多多耐人寻味的情境。其中交大幼儿园外梧桐树下排队接孩子形成的老人墙则格外引人入胜。

 

交大幼儿园与交大同时迁来,坐落在梧桐掩隐的交大一村(生活区)中心。每天早晨七到八点,一千多位家长(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象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孩子送入幼儿园,下午五点前又陆续在围墙外的梧桐树下依次排队等候接孩子,长长的队伍,男女参差,高低错落,大都苍颜斑鬓,衣着各异,精神矍铄,形成了一排排五彩缤纷的老人墙。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目标却高度一致。接送孩子的爷爷奶奶几年一换,但老人墙却一直与梧桐相伴而立,共同承继着引凤、护凤、培养人才的使命。几十年来,春夏秋冬,雪雨风霜,入学期间天天如此。

 

去得早的或看手机或三三两两聊天拉家常。聊得最多的自然是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诸如孩子的学习,五花八门的校外兴趣班,抚养孩子的艰辛,爷爷奶奶的酸甜苦辣与无奈,孩子父母上班的紧张与无瑕等等。既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也为自己的苦衷而生怨。其中的不少老人都在感叹:“没有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爷爷奶奶成孙子。”然而更多的则认为:爷爷奶奶根本不如孙子。现在的孙子都是小皇帝,家中心,掌上明珠,众人宠爱,上下侍奉,位高身贵,生活特殊。做爷爷奶奶和父母的不仅要把人力、精力、财力、智力投给孩子,而且看管、接送孙子,买菜、做饭、做家务已经成为爷爷奶奶的生活常态,甚至还很难落好,哪有当孙子那么幸福呀。还不如过去富豪人家的下人,也不如现在劳而有获有契约保障的保姆。有位从外地来的爷爷说,带孙前他是一家公司的老板,生活上的事自己基本不用管,而且颇受人尊奉。当爷爷后,从早到晚侍候孙女、买菜做饭洗衣干家务,就连给孙女梳头都得他去做。有位精神疲惫的本地奶奶说,我们两个孙子,一个上幼儿园,一个上小学,和儿子分住两个小区,既要接送两个孙子,还要两边跑着干家务。自从退休带孙子、做家务这几年来,落下的腰腿疼痛和多种疾病一直没时间治疗,只能隐忍硬撑了。

 

老人们的这些闲聊,既表明了当今爷爷奶奶在家庭的辛苦与无奈,更反映出老人对培养后代的牺牲奉献精神。幼儿园是这样,小学、中学乃至其它地方又何尚不是如此。一届又一届的家长把一棵棵幼桐、小凤凰送进去,经过老师的精心培养,再接出来,给他们关爱、给他们能量,使他们健康成长、振翅高飞,使他们如梧桐的枝叶历经数个春夏秋冬,由曲到直,由嫩到青到茂到劲而撑向广阔蓝天。

 

其实老人墙中的不少爷爷奶奶曾经就是从交大幼儿园或小学、中学以至大学走出来的,有的本身还是学校退休的教职员工。当年的小凤凰,在梧桐树下成长,到广阔天空飞翔,如今又回到梧桐树下倾洒自己的爱心。虽然已经变老,但老人墙的精神则如梧桐那样,树老根深,枝叶朴茂,神采飞扬。

 

2021年10月于西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