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瑷珲乡野公园纪行

柳邦坤2024-03-04 14:43:55

瑷珲乡野公园纪行

 

作者:柳邦坤

 

从著名边陲城市黑河出发,沿黑龙江畔的331国道、209省道南行,沿途建有瑷珲乡野公园。这个绵延45公里的乡野公园,就如珠串一样,串起来沿江一带的旅游景点,使爱辉区沿黑龙江的乡镇村屯成为一道靓丽的边境风景线。瑷珲乡野公园也是“醉美龙江331边防公路”最美丽、最有魅力的一段之一。听说我要考察瑷珲乡野公园,曾在爱辉区某局任局长的朋友李大方,联系了爱辉区有关领导,得到爱辉区文旅局孟晓丹局长的支持,她有会议,安排爱辉区文旅局旅游中心主任李祥陪我,在国庆长假结束的前两天,用了大半天时间,走了公园的绝大多数景点,参观、体验了这个正在建设中的乡野公园。

 

 西四嘉子

 

乡野公园起点是在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距离市区8公里处。这是个满族乡,建村屯历史已300多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萨布素建黑龙江城后,从宁古塔调来的八旗官兵驻防于此,后来有富(富察氏,也是黑龙江第一任将军萨布素的姓氏)、康(后改为关姓)、李、徐四家,从江东六十四屯的段山屯迁移到此形成屯落,始称四家子。到民国元年(1912年)改四家子为四嘉子,一直沿用至今。

乡野公园起点位于四嘉子乡政府所在地的西四嘉子村,建有起点标识广场。广场上建有瑷珲乡野公园的巨大起始点牌,高高耸立的灰色建筑物体的顶端有黑龙图标,“瑷珲乡野公园”的名称,用中俄英三种文字镌刻在上面,其中中文字体大,格外醒目。与写有公园名字的灰色建筑物体连在一起的,还有一块告示牌,上面是爱辉区国际慢城全域旅游图、爱辉国际慢城简介,以及乡野公园图及乡野公园简介,也都是三种文字。爱辉,打造国际慢城,是个好创意。

起点处建有有特色风味饭店,其中满香园农家院有满族特色蒸碗儿等乡土菜肴。

东四嘉子村的向日葵花海,是网红打卡地。国庆节时,向日葵花早已过了花期,听李祥介绍说,沿331国道,从四嘉子乡的东四嘉子村至瑷珲镇头道沟村,是爱辉区打造的万亩向日葵花海。花开时节动边城,人们来踊跃前来观赏这一胜景。自驾游的游客,也会停车到花田前,拍照、摄录,留下这一绚烂的影像。

 

小乌斯力

 

从四嘉子乡西四嘉子村起始地启程,第二站就来到四嘉子乡小乌斯力村,这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满族村屯,旧称小乌克萨力屯,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距离黑龙江江岸稍远一点的大乌克萨力屯。小乌斯力村的名字是满语,乌克萨力是村子附近的一条河的河名,今名石金河;也有称村名为吴家之意,“乌”为现今满族的吴姓,此屯吴姓满族人居多,家的满语为“萨力”,小乌斯力即汉语的小吴家,大乌斯力即大吴家。

小乌斯力村自然是以打造满族文化旅游为特色。还未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满族风格的村大门,以及书有“百年渔村”的村标雕塑大渔船。进入村里,满族风情扑面而来,满汉两种文字的路牌让人觉得新奇;路灯、供休憩的长椅,也都显现满族特色;房屋建筑的墙上是表现满族风土人情的绘画。

满族民俗文化记忆馆是小乌斯力游览的重点,满族民俗文化记忆馆是利用村委会的公房改造而成,是个比较大的院落,共两栋呈L性质的建筑,都是平房,窗户是满族特色的木格窗。院子里有索伦杆,还有石磨、石碾子。房屋墙壁、房盖都是灰色,房檐下也有反映满族风情的绘画,正门的门楣上悬挂的“满族民俗文化记忆馆”,也是汉满两种文字,其中满文字体醒目。记忆馆里收藏了清末以来反映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各类展品120多件,其中有字画、家具、器皿、服装、婚庆用品、劳动工具等,如展现满族居室场景的屋内,我们看到久违的火炕,炕上铺着炕席,炕上有古朴的火盆、黄烟笸箩,笸箩里还放着长长的烟袋,炕上还有炕桌、炕琴,还吊着摇车,地上有衣柜、太师椅等。服饰有靰鞡鞋、袍子、坎肩等。游人到此,可以了解和感受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忆馆对面是满乡人家,也是一个院落,这个院落的建筑也是平房,墙壁是白色,蓝色铁皮瓦盖。屋内有满族文化图文展览,分别介绍满族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如介绍秧歌舞、萨满舞、剪纸等。满族宗教信仰部分,介绍了萨满教习俗。展示的满族特色饮食,面食有豆面卷子、切糕、凉糕、萨其马等;菜品有火锅、坛焖肉、白肉血肠、猪皮冻儿等。风俗习惯部分,有满族四大怪的绘画,即“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反穿皮袄毛冲外、养活孩子吊起来”;有表现婚俗的,满族婚礼程序是:通媒——放定——拜嫁——下菜——开剪——迎娶——坐帐——合卺——分大小——回门。坐帐也称坐福,合卺即饮交杯酒,婚礼上还有拜北斗、跨马鞍、射箭等习俗。展现了满族传统体育、游戏,传统体育主要有骑射、角抵、赛马、滑冰、踢行头等;儿童游戏有跑马城、珍珠球、歘嘎拉哈等。传统节日有颁金节、添仓节、中元节等。介绍居住习俗部分,图文展示了万字炕、索伦杆、烟囱。展品有儿童玩具、萨满腰鼓、乐器、满文文书等。

对满族文化传播与弘扬特别热爱的满族演员佟俊,自学满文,研究满族传统弓箭文化、书法及篆刻。他对小乌斯力村弘扬满族历史文化献计出力,在村寨里展示有他捐赠的收藏品及他自己的作品。

记忆馆旁有剪纸人家,有满族剪纸艺人为游人展示传统满族剪纸的创作技艺。这里还有给从事民间艺术的艺人提供的工作室。

村里还建有满族大舞台,可以举办节庆活动,如一年一度的满族颁金节就在这里举办。黑龙江边建有凉亭,可供游人纳凉、观赏江景。

游完小乌斯力,游客需要用餐,村南就有渔村餐馆,可以品尝江鱼及满族特色美食。

 

卡伦山及五道沟

 

卡伦山村隶属四嘉子乡,五道沟是隶属卡伦山村的一个自然屯。

卡伦山也是满族村屯,卡伦是满语“哨卡”之意,是由从吉林乌拉、宁古塔等地迁来的八旗官兵在此驻防,现今村里的满族人有钱、何、关、付、吴等姓氏,全村现180多户,560多口人,其中满族占人口的40%。1900年,沙俄进犯瑷珲,在卡伦山曾有清军在哨长带领下顽强阻击,视死如归。

卡伦山村附近有辽代古墓葬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说明附近1000多年前,有满族的祖先在此居住。凭吊辽代古墓群,可以了解辽代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卡伦山村紧邻卡伦山林场,村和林场南面的山岭上有一片浩瀚的樟子松林,这处林海是怎么形成的?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也许是二者的结合?

据卡伦山的满族人讲,他们的祖先从宁古塔、吉林乌拉迁居于此,有老人过世,埋葬屯子后面的山上,在墓地栽种樟子松树苗,树长大结松塔,然后松塔成熟,种子四下散播,或飞鸟、松鼠等衔种子撒播,树苗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日积月累,逐渐郁闭成林。

林业工作者称,这里的樟子松林是第四冰川时期留下来的,是原始森林。除樟子松外,这里还有濒临绝迹的红株杨、三叶松等珍惜树种。村后的樟子松母树林属于石金河施业区,面积1541亩,樟子松株数71572株,平均树龄60-70年,平均高25米,平均胸径36-40厘米。一位曾在卡伦山林场当油锯手的黑河知青回忆:当年还没有封山育林,他们也曾采伐过有几百年树龄的樟子松,伐木过程中,会有铁丝损伤油锯链条。这嵌入树木中的铁丝,是庚子俄难后,沙俄占领瑷珲一带时,入侵军拉铁丝网留下的。

卡伦山林场的樟子松林是种子林,卡伦山林场是种子林场,是黑河市樟子松种源基地。一位曾在林场工作的朋友说,他们采集松塔,给河南屯苗圃提供种子,苗圃育苗后,给各村屯、林场植树造林供给樟子松树苗。一位曾在卡伦山村生活过的朋友说,樟子松林是个美丽的地方,风光秀美,景色秀丽,是童年时代沉醉期间的乐园。松林里有多种蘑菇,也有松茸。曾经在卡伦山生活的村民和知青把樟子松林比作“青松岭”,“青松岭”是绿色宝库,森林里有兴安杜鹃、铃兰、芍药、百合等野花;有高粱果儿、都柿、雅格达等野果,还有各种昆虫、鸟兽,野兔、狍子、火狐、貉子也偶尔能遇见。

一位上海知青回忆:松林里有许多草药,如北沙参、黄芪等。为了降低合作医疗成本和增加药类成本,当时生产队卫生室的关大夫(满族人)常带知青去采草药,有一次挖到一个草乌,他切下一小片儿,我用舌头舔了一下,过一会儿就有麻木的感觉。关大夫说,它有麻药的功效,牙疼时含上一片儿,马上就不疼了。据说华佗给关公刮骨疗伤时就用草乌作麻醉药。

卡伦山人心目中的“青松岭”,是卡伦山人的后花园。今天游人在游览瑷珲乡野公园时,卡伦山特别是卡伦山樟子松林海,绝对是一个进行森林浴的好地方。

卡伦山村还有一间古酒坊,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去品尝美酒佳酿。品古酒,赏松林,听松涛,沐绿风。

过卡伦山不远,就是五道沟。五道沟原本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后与卡伦山合并,现在是归属卡伦山村的自然屯。五道沟是乡野公园着力打造的美食村,有关家大院、陌上人家等处特色餐馆,可以享受乡野和满族风味,品尝正宗的农家菜。黑龙江畔还可以游泳、垂钓、休闲,这里,是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绝佳处。五道沟还种植了大片的金莲花,盛开的时候,金色的花海蔚为壮观,是游人与芬芳零距离接触的好去处,是摄影爱好者采风拍摄的好地方。

 

外四道沟

 

过了五道沟,是外四道沟俄罗斯族村,这里已是瑷珲镇的管辖区。

外四道沟村是俄罗斯特色旅游村寨,主要让游人体验俄罗斯文化。一进村,即被浓浓的俄罗斯风情给包围,村里的路名都是与俄罗斯有关,如主街叫萨沙街,还有安德烈路等。路灯的灯杆上面有俄罗斯套娃,套娃上电杆,这也是一个创意。村里临街房屋的墙壁上,有反映俄罗斯风情的壁画,如河边泛舟的农家,冬天坐马爬犁的旅人,林中的小集市等,一下子让我们想起《三套车》,想起《伏尔加纤夫》,想起《小路》。

阿穆尔庄园,都是俄式建筑,有7间俄式餐厅,在此一边品尝俄式餐饮,一边细细体验俄罗斯文化的魅力。村里的轮胎公园用废弃汽车轮胎建造,制作成恐龙等形象,可谓匠心独运,是孩子们的乐园。轮胎恐龙是李祥主任设计的,我为他的创意点赞。这里的沙滩浴场,沙子洁白、细腻,有东南亚国家海滨度假区那种休闲躺椅和遮阳伞,在黑龙江里畅泳后进行日光浴绝对是享受。可以举办篝火晚会、野外宿营、户外野炊、江鱼垂钓、沙滩足球比赛等活动。这里的餐饮特色是烤全羊、铁锅炖、农家菜,还为游客提供自己加工、烹饪美食的场地和用具。

最美丽的景观是白桦林长廊,这是一片生长在黑龙江畔的天然林。在木制栈道上漫步,欣赏两边的白桦、黑桦、柞树、落叶松,尽情与自然、与森林亲近。春天,感受勃勃生机;夏天,欣赏绿色佳境;秋天,阅读五彩画卷;冬天,拥抱皑皑白雪。一株有200年树龄的樟子松,就在白桦林里,可以称之为树王,巍峨、雄奇,枝繁叶茂,她是保佑这方水土的神树。桦林里的草坪是天然的,如碧毯一样平坦、整洁。草坪上建有俄式木屋,很有情调。

外四道沟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已建成日辉草莓基地,可为游人提供观光、采摘服务,游客可以去享受收获的乐趣。

在这里,你可以享受绿水青山的美丽;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休闲放松的魅力。难怪外四道沟村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农村称号。

外四道沟村还是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所在地,我去考察时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还没有开工建设,由黑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张宝军给我提供了情况介绍。

外四道沟村是沿黑龙江而行的331国道中心点,也是黑河市区与瑷珲古城途经之地,国际汽车营地是一处集户外运动、观光旅游、休闲养生、度假居住为一体。

营地位于外四道沟村北侧,占地21.4公顷。地理位置优越,临近G331国道。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针对当前发展迅猛的自驾旅游市场需求,以“超大营位+必备基础设施+特色功能服务”的经营理念,按照五星级营地标准,明确了“一轴、一环、一带、八区”的功能分区。穿越外四道沟进入营地的主轴轨道上,建有0.7万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宴会厅、会议室、多功能厅等一应俱全,接待、餐饮、购物、会议、娱乐、草坪婚礼、科普教育等多样化、人性化服务,兼顾了各类客群不同需求;营地内部有一条环形景观大道,道路两侧花木繁盛,实现了人车分流;沿江有一条慢行观光带,游人凭栏观景,赏龙江日出与夕照,看江水涌动域奔流,可以到江里戏水、畅游,在这里可以找到诗与远方。由一轴、一环、一带连接起入口引导区、停车换乘区、自然景观区、游客服务区、房车营位区、体育休闲区、森林探险区、露天帐篷区八个配套区域,各具功能,各有特色。在木屋别墅里住宿,可以揽月观星,是别具一格的户外体验,是尽享诗意栖居的美好之所。

作为“醉美龙江331边防路”交旅融合先行示范项目,第三届黑龙江省旅发大会重点观摩项目,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依托“界江”“森林”“田园”“沙滩”“村落”等优美自然风光,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运营的原则,打造国内一流水准、北方寒地旅游特色鲜明、彰显龙江交旅发展优势的国际化汽车营地。

汽车营地总体规划汽车营位83个,建成后是全省营位最多、规模最大、配套服务功能最全的汽车营地,运营初期拟委托上海九州牧居酒店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化经营、智能化管理,研发手机客户端,为游客提供汽车租赁、旅游包车、线路定制等“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开发醉美331旅游商品线上线下新零售体系;打造森林探险、文化体验、休闲运动、户外帐篷、星夜营地、体育拓展、科普教育等主题产品;发展旅居康养、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行、会议会展等交旅融合全产业链,拓展新兴产业板块。

中国瑷珲国际汽车营地的建成,将使外四道沟“中国美丽休闲农村”称号更加名副其实,外四道沟将成为全国知名的自驾旅游目的地。

 

外三道沟

 

游完外四道沟村,便来到外三道沟村,它也是瑷珲镇下辖满族村。

外三道沟村,如今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中国北疆知青第一村”。

村标是模拟木刻楞建筑结构的一个剖面造型,凸显北疆地域特色,主体部分是一个巨大的红灯笼,中国北疆知青第一村几个红字镌刻在白色的背景板上,左侧是黄颜色的表现知青风采的金属浮雕。村口矗立的一块巨大的山石上刻有“外三道沟村”五个大字,是著名军旅词作家阎肃生前题写的;背面的《外三道沟记》是著名知青文学作家贾宏图撰写的。

村里村民自筹经费建立了村史馆,村史馆图文述说村子的历史沿革,馆内陈列了不同年代的生产工具、满族生活用品,通过文字和照片,让我们走进岁月的深处。村史馆还展现了知青文化,有许多知青捐赠给村史馆的实物、图片,如当年知青使用的物品,穿戴的服饰衣帽,有黄书包、绿军装、藤条箱等。

街头一处红色大门造型的景观也别具一格,上面的剪纸图案也韵味十足。主要街道房屋的空白墙面,都有再现知青生活的图画。

公路的右手边是外三道沟满族村知青生活体验产业园,这是一组北疆风格建筑,以平房为主,影壁和墙壁上,有反映与知青有关的绘画。产业园重在体验,有厨房,知青或游客可以自己下厨,回忆和体验当年知青食堂做饭的情景;有宿舍,还原知青当年知青点住宿场景。还有知青训练体验区、知青文化舞台、知青景观长廊等景观及区域。

知青或游客可以住下来,在村民开办的知青旅馆和餐馆里,可以吃到满族风味和北疆特色菜肴,如焖子、蒸碗儿、菜团子、杀猪菜、炖江鱼、炖小笨鸡、山野菜等。在知青旅馆还能住火炕,体验久违了的北疆火炕的温暖与热烈。村里还种植经济作物矮高粱,矮高粱生长期,暗红色的高粱穗似晚霞,也是观光、摄影好去处。

当年,和许多爱辉县内许多村屯一样,外三道沟村接收了来自黄浦江畔的62名上海知青,还有来自黑河的知青26名。上海知青张刚就是在外三道沟下乡,当过知青点负责人、大队团总支书记、生产队副队长,他被推荐回沪上大学,后来创办了高博特生物保健品公司,主要做健康产业,致力于研发、生产保健食品,成为上海滩知名的民营企业家。他还热心知青文化研究,担任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策划活动,编辑图书,如研究会编辑出版了九本《上海知青老照片》。他和知青战友多次回外三道沟,以实际行动回馈第二故乡,如给学校赠书、资助家境困难的孩子读大学。建瑷珲知青馆,他积极支持,先后资助经费100多万元。1999年,他还有知青战友被爱辉区委、区政府授予瑷珲镇永久镇民,颁发了证书。

张刚他们曾编辑并印刷了一册名为《北疆第一村》的内部资料,厚厚一本,竟达到600页,资料集里大部分是知青回忆下乡经历的文章,62位上海知青,每个人都有小传和照片,附录有外三道沟村史、外三道沟上海知青活动大事记等。这也许就是“中国北疆知青第一村”名字的来历吧?

 

外二道沟和北三家子

 

过了外三道沟,是外二道沟,外二道沟也是满族村,运用满族剪纸元素制成的村标,也极具特色。

外二道沟村建有白瓜子生产加工基地,注册了“瑷珲庄园”商标,基地年加工处理白瓜子500吨、南瓜颗粒200吨、南瓜油10吨、大豆油300吨。基地种植白瓜子3500亩、大豆4500亩、杂粮杂豆1000亩。

北三家子村在黑河市区和周边几乎家喻户晓,是因为西瓜。

北三家子村位于瑷珲镇北部,由于最早在此地居住的是俞、索、徐氏三姓家族,故称北三家子,2014年北三家子村被省民委批复为达斡尔族村。

李主任对我说,瑷珲镇北三家子村是北疆“网红”村,北三家子村的西瓜赫赫有名,所产西瓜曾创直播2分钟售出2.4万斤的佳绩。该村自2003年开始种植西瓜,2007年成立了西瓜协会,并注册了“北三家子西瓜”品牌商标。

村里建有西瓜产业园、观光长廊、广场,西瓜上市季节,还举办瓜王争霸赛赛,主要包括西瓜竞重、歌舞表演、吃西瓜比赛、抢西瓜游戏、灯谜、诗词对答等环节,并设置了地方特色产品展示区及西瓜周边产品展示区。游客来此享受观赏的兴奋、采摘的乐趣、品尝的愉快。

 

瑷珲镇

 

瑷珲镇自然是乡野公园的最重要的景区,是乡野公园的核心。瑷珲镇所在地瑷珲村是满族村。

瑷珲镇是传说的清始祖发祥地之一(准确位置在江东六十四屯)、黑龙江将军驻地、雅克萨之战的基地和指挥部、不平等的《瑷珲条约》签订地,瑷珲——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起始端。瑷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重点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有“北疆锁钥、边陲重镇”的美誉。

瑷珲镇最经典的景点是瑷珲历史陈列馆、知青博物馆,这两个馆早已声名远播,我在这里重点给您介绍瑷珲镇另外一些景点景观。

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是在瑷珲海关旧址上建的,这是一排俄式风格的青砖房,是瑷珲新城遗址的附属物,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曾做过爱辉人民公社、瑷珲镇的办公用房,后来腾出来建了陈列馆。这是一处以全面反映1909——1933年的边境贸易关系史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海关历史陈列馆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翔实的文字资料,还有贸易往来文书等实物,介绍瑷珲海关20多年的发展历史,游人通过参观,可以了解中俄边境贸易兴衰历史、了解瑷珲以及黑河工商业的繁盛、了解边贸税收情况、了解两岸人民的交往。对黑河边境一带采金业、采煤业、种植业、粮食加工业、酿造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业等的发展情况,也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瑷珲卫国英雄园,是由吴定良筹资兴办的。吴先生曾经担任过瑷珲中学校长、瑷珲历史陈列馆馆长,退休后,他多方筹集资金,利用镇电影院建起了英雄园,成为黑龙江省唯一、全国第一达到国家级各项标准的民办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旅游精品景点。馆内设计包括烽火台园门、序堂、疆土碑、萨布素将军寿山将军纪念堂、珍爱和平纪念堂等十一部分。

卫国英雄园开办迎客不久,我曾采访过吴定良先生,谈及创办瑷珲卫国英雄园的初衷,他说:我在瑷珲历史陈列馆工作时,接触到众多参观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有普通百姓,参观者对痛失国土无不痛心疾首;对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事件无不义愤填膺;对先烈们抗击沙俄匪徒的英雄壮举无不热血沸腾;对振兴中华、强我华夏无不坚定不移。我仰慕瑷珲历史上涌现出的英雄,便克服困难,建成了瑷珲卫国英雄园,旨在让人们不忘先烈,不忘国耻,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钦敬吴定良先生有文化自觉意识,有这种一腔爱国情怀。参观瑷珲卫国英雄园,是接受一次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它让我们崇敬英雄,让我们不忘国耻,让我们坚定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决心。

如果说瑷珲卫国英雄园是是给我们上一次国防教育课的话,瑷珲记忆馆则是唤起我们的乡土记忆。瑷珲记忆馆是我的一位同届同学李军会创办的私人博物馆,是为了留住北疆民俗文化记忆。他对瑷珲民俗、满族民俗感兴趣,利用十多年时间,搜集了大量老物件儿,他考虑要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化,就花了40多万元,在瑷珲镇购置了一套老宅,开办了这座记忆馆。

老宅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中俄合璧建筑,是瑷珲居民、旅俄华侨周睦月于1907年建造的,房屋既有满族特色,也融合了俄罗斯建筑元素。呈人字形屋檐前面短,后面长,伸手可及,这是满族建筑风格;窗户都有窗板,房檐板和窗户上部刻有精美的图案,这是俄罗斯建筑特色。另外房屋正面还有四根罗马柱,是落叶松木的,非装饰物,是支撑房梁的,木柱都有花岗岩石础,木柱顶部之间有木雕连接,两侧是龙的装饰,墙上还有鹿、松鹤、梅花等图案的砖雕,非常漂亮。老宅房屋内也是典型的满族清初居住格局,进门就是厨房,灶坑烧火做饭,烟火通过炕体,这就是火炕;冬天烧炉子,烟火穿过一面空的墙,这就是火墙子,用来取暖,火墙也可以做间壁墙,分成前屋和后屋。满族人家过去有南北两条大炕,两炕之间有一窄炕相连,称为蔓子炕。其实北疆农村和林区、矿区、城里的多数人家,30多年前,炉子与火墙子、锅灶与火炕这样的取暖方式和居住格局还很常见。

各房屋内皆为展室,主要是展示北疆满族、汉族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如桌椅、炕琴、地柜、钟表、老式收音机、老式电话机、瓷器、摇篮、服饰、铺盖、煤油灯、梳妆台、儿童玩具等,一部《康熙字典》是光绪33年的。各类老物件有500多件,都是李军会从老百姓家征集购买来的。墙上粘贴有关东方言、满族方言、满族姓氏的文字,多数人知晓的关东四大怪,他这里又多了四种,关东八大怪。老瑷珲古朴民风民俗,是用绘画形式展现的。他还搜集许多普通人家的私人老照片,再现彼时家庭人口、人们的服饰及发型等状况。还原了满族居室内部陈设等场景,让我们对逝去的满族生活以及北疆汉族生活有了一次穿越与追寻,让我们记住乡愁。

藏品太多,房屋不够,李军会又花了30多万元,在老宅后面的空地建起一座四合院,四合院是满族人在清末确立的居住格局。新建的房屋的烟囱是在山墙外,院里立起来索伦杆,三栋黄泥平房里,分为生产工具厅、文化习俗厅,摆放着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如各类农具、锅、水缸、马灯、芟刀、爬犁、褡裢、木制手推车、马鞭、织布机、石磨等。院落还建有早期满族人居住的地窨子、木刻楞房,反映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看瑷珲记忆馆,能了解过去的生活,让游人感受黑土地文化的魅力,不忘文化根脉。

姚福升故居刚刚开放不久,这是一处瑷珲名人故居。姚福升,字申五,世居吉林,生于1848年,卒于1929年。1907年奉旨署理瑷珲副都统,他在任上,为捍卫国家主权,与俄方斗争,态度坚决,不卑不亢,迫使被沙俄强占六七年的瑷珲回归,因庚子俄难流离失所到齐齐哈尔的瑷珲人民得以重返家园。经姚福升的据理力争,又收复被沙俄占据的黑河。

他还为索还被沙俄霸占的江东六十四屯而竭尽心力。曾经繁荣、兴旺的瑷珲城被俄人焚毁,古城满目疮痍,一片废墟,城内仅存魁星楼。姚福升夙兴夜寐,带领兵员、民众在原址偏西重建瑷珲城,重建了瑷珲副都统衙门,兴建了街道、城墙、钟楼、学堂、庙宇,发展农业、工商业。复建后的瑷珲与庚子俄难前的瑷珲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姚福升对收复瑷珲、重建瑷珲做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努力功不可没,永载史册。

瑷珲人民也记得他的功绩,晚年的姚福升准备告老还乡,但瑷珲社会各界及父老乡亲诚意挽留,他就在瑷珲定居下来,1929年逃难时在哈尔滨去世,新中国成立后尸骨迁回瑷珲安葬,他的魂灵和瑷珲大地永久结合,再无分割。

姚福升故居位于瑷珲城西侧,萨布素街西,这是一栋百年老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瑷珲人称他的府第为姚大人府,也有老瑷珲人称老宅为姚五爷(姚福升字申五)的家。故居外墙主建筑结构仍保留1907年的建筑风格,窗户是俄式,顶部有花纹装饰。在原结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复建了门楼、杖墙,室内结构按照现代居住习惯进行了改建,室内陈设简雅、古拙,各房间都摆放着老物件儿,会客厅条案上摆着花瓶,花瓶里插着鸡毛掸子,方桌是有茶具、毛笔,墙上挂着字画。卧室的炕是L形,铺着炕席,炕上摆着小桌,桌上有煤油灯、烛台、管帽、朝珠,炕上还有衣箱,箱子上摆放有朝服、被子。

另一间居室的炕上摆着一对衣箱,箱子是红色油漆,有花鸟图案,箱子上面放着被子,房间吊着汽灯。还有一间卧室的炕桌上,摆着酒壶酒杯,炕上还放着一把宝剑,地上有一把椅子和一张书案,案上有纸墨笔砚,这难道是姚福升的卧室?梳妆间有古色古香的脸盆架、梳妆镜;厨房里有碗柜、水缸、饭盒、篮子等。

参观姚福升故居,可感知一个清末民初正气官员日常起居生活的简朴与清淡。故居院落里,有影壁、马棚、菜窖、水井,其中水井是当年留下的古井。进入故居院内,一尊姚福升的全身塑像最为抢眼,这是姚福升的后裔、玄外孙关轶之,约请雕塑家蔡超创作,然后二人千里迢迢护送大人像到瑷珲,无偿捐赠给故居。通过艺术家创作的细腻传神的姚福升塑像,最后一位瑷珲副都统当年为收复失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奔波、操劳、夙夜在公的情景历历在目。我由衷钦佩这位官员,曾写过一首小诗缅怀他:

 

登高望远大江东,

难觅村屯旧影囱。

国土失丢千古恨,

家园振兴效姚公。

 

建于1907年后的郭家大院也是瑷珲古城的特色民居,听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城说:区里和镇里对这座百年民宅的保护非常重视,在做好保护的同时进行修缮,在此基础上,征集文物、史料,准备建郭氏家族馆,留住记忆和乡愁。

郭家大院是瑷珲古城赫赫有名的郭氏家族的一处保存至今的民居,历经百年,弥足珍贵。著名朗诵诗人高兰的长辈就世居这座大院,高兰儿时回故里瑷珲探亲,就曾在此居住。还有郭霁云、郭德权等爱国志士从这座大院走出,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的英雄故事。

瑷珲森林公园是依托古城西南的树林子建设的。公园里树木以樟子松最为珍贵,樟子松古松平均树龄达300年以上的有500多株,平均树高30米左右。此外公园里还有落叶松、白桦等天然树种几十种。森林公园以生态、绿色为突出特点,是天然氧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在镇政府,分为民俗文化孵化区、白桦文化展馆、多功能演艺厅和互动娱乐区,这里集研学、交流、传播、销售为一体,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工艺品,体验非遗文化。

一年一度的上元节,是瑷珲镇的大型节庆活动,那一天,瑷珲镇街头举办各种特色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灯官上任、塞上冰嬉、校军射御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演玛琥戏、扭大秧歌、舞龙舞狮、抹黑脸是亮点,还有焖子、水团子、烧烤、黏豆包等许多满族特色餐饮供游人品尝。

 

黄旗营子、坤河

 

出瑷珲南行不久,即到黄旗营子村,这里归属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坤河也是我此行的陪同李祥主任的家乡,他父亲是鄂伦春族,母亲是达斡尔族,他小时候生活在这里。

黄旗营子也是满族村,这里建有骑行驿站、自驾游休憩处。黄旗营子用网箱在黑龙江里养殖鳇鱼、鲟鱼、鲤鱼,是黑龙江省冷水鱼网箱养殖基地。夏季在黑龙江里通过网箱放养,冬季运用在网箱上面覆盖塑料保温棚的办法进行越冬养殖,首开高纬寒地冬季养殖鳇鱼和鲟鱼的先河。该基地的网箱鱼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销往北京等城市,荣登全国“两会”的餐桌。到黄旗营子,品尝网箱养殖的鳇鱼、鲟鱼也是美食之旅,鲟鱼鱼子可供游人选购,该村出产的黑金木耳也是游客的上佳之选,另外哈尼卡(达斡尔族特色手工艺品)也会使游客爱不释手。

过了黄旗营子,就来到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所在地坤河达斡尔族村。如果说之前我们游览乡野公园的各村是以满族聚落为主的话,坤河村则是以达斡尔族满族共聚以达斡尔族为主体。坤河村附近,历史上曾筑有托古勒津古城,坤河入江口一带,是达斡尔族的世居之地。达斡尔族风情与满族风情又有不同,达斡尔族善于捕鱼,喜欢吃柳蒿芽,正月十六为黑灰日,一大早老人们起床给还在熟睡的儿女脸上抹锅底灰,然后村屯里的人们走家串户互抹花脸,以图吉祥如意。

坤河村除依傍黑龙江外,还有一条大河从村旁流入黑龙江,大河即为坤河,坤河又称公别拉河,是蒙语“人河”之意,发源于小兴安岭东麓,上游的罕达气镇境内建有公别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游和支流建有宋集屯水库、西沟水电站。坤河(公别拉河)在坤河村附近,形成一片开阔的湿地,即坤河湿地,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有东方白鹳、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还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

湿地公园是达斡尔族同胞的乐园,当然现今也是游人的乐园,湿地公园建有北疆第一斡包——艾浑斡包。草坪上建有鱼罩小屋,游客可以烧烤、休闲小憩。前些年在湿地的草坪上举办过多届敖包会,近年代之以库木勒节。节庆活动就在斡包所在场地上举办,节日开始时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举办的达斡尔族特色体育比赛、民族歌舞表演,还有用江鱼、柳蒿芽烹制的美食,都会让游客流连忘返。李祥主任介绍,区里在湿地公园举办过少数民族运动会,是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比赛的汇聚;国家设置农民丰收节,市里的节日庆典活动就在湿地公园举办。我在多年前,来坤河参加过第二届敖包会,当时就是在河畔的草坪举办各种活动,记得歌舞表演有达斡尔族少女跳“哈肯麦”,唱民歌“扎恩达勒”;也有满族少女跳“捡珍珠”;还有来自黑河市民族歌舞团、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专业歌手演唱。体育活动由骑摩托车比赛,代替了传统的赛马;还有摔跤、拉棍、颈力等。夜幕降临,篝火晚会把敖包会推向高潮。

坤河村建有天丰科技园,种植草莓、圣女果等,夏季为游人提供采摘、餐饮服务。

 

富拉尔基

 

出了坤河村没多远,就到了坤河乡富拉尔基村,这是瑷珲乡野公园的终点,也是爱辉区的南大门,在向南行进不久,即为红色边疆农场了。

富拉尔基村是达斡尔族村,在齐齐哈尔,有一个同样名字的区,富拉尔基是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转音,“红色的江岸”之意。达斡尔人原来世居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以达斡尔人为代表的原住民进行了英勇抵抗。后来生活在黑龙江左岸的达斡尔主体部分在清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迁入黑龙江南岸,在坤河、富拉尔基一带集中,然后又由此再南迁到嫩江流域,在今天的齐齐哈尔市、嫩江市、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定居下来,有的加入墨尔根驻防八旗,有的被派遣到驿站当差,守护着通向边境的战争补给线。

清代康熙年间,中国军队反击沙俄侵略的战斗打响,部分南迁的达斡尔人奉调加入瑷珲八旗,再次“回迁”故地屯垦戍边。后来清政府又迁移一部分达斡尔人到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还有一部分达斡尔人与锡伯人、鄂温克人一道被清廷选派,举家迁往新疆伊犁地区。达斡尔族在祖国各地开枝散叶,但根脉是在黑龙江流域。

为了纪念南迁这个特殊的日子,在富拉尔基村北的黑龙江畔,建了南迁广场。广场的主体雕塑的底座嵌有勒勒车车轮,车轮上部是两个高高的曲棍球球拍,球拍与中间的柱子托着一个曲棍球,两侧有辅助雕塑,一侧是达斡尔人赶着马拉的勒勒车,一侧是达斡尔赶牛拉犁杖耕地,还有两组人物雕塑,一组是达斡尔族姑娘舞蹈,一组是达斡尔族小伙子打曲棍球。

一处大理石石碑上刻有达斡尔族南迁路线图以及文字介绍,通过图文,我们可以了解达斡尔族的南迁史。在广场的步道上,制作了勒勒车车辙印记和达斡尔人自北向南走过留下的足迹,通过这些印记,我们可以感受当年达斡尔人南迁的壮举,其实这中间,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多少辛勤的汗水,有多少背井离乡的眼泪……

南区广场建有旅游接待中心,其中给游客提供餐饮服务,有头鱼宴、头鹅宴、柳蒿芽炖江鱼、烤全羊、手把肉等特色菜肴。

 

参观完南迁广场,也就结束了乡野公园的行程。这是一次极具魅力的乡村之旅、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知青文化之旅。瑷珲乡野公园里每一个村屯,都是熠熠闪光的明珠,组成了一串美丽迷人的景观链,串起来黑龙江岸边魅力无限的风景线。瑷珲乡野公园里每一个村屯,都是扣人心弦的乐章,组成了一部让人沉醉的交响乐,奏响了黑龙江岸边快乐无比的迎宾曲。

 

原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版《带你游黑河》(修订版)

 

作者简介:柳邦坤,籍贯山东诸城,出生于黑龙江黑河林区,曾在黑河林区、矿山、高校、市委部门、广电媒体工作,后到江苏某高校任教,现供职于上海某高校,教授、高级记者。业余文学创作,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和江苏省作协会员,有诗歌、散文、评论、歌词等发表、获奖和演唱,出版《带你游黑河》《从大森林里来》《大地上行走》《分界》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