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当北京话邂逅上海话

朱大鹏 2024-03-04 14:43:33

当北京话邂逅上海话

 

作者:朱大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周而复始。但在其看似平淡无奇的律动中,却也常常因为某个偶然的微小的变化而绽放出她的美丽,给在困苦中奋斗的人们以希冀、欢笑和力量。

清晨,我从睡梦中醒来,慵懒地伸了伸腰,活动了下双臂,然后轻轻地撩开窗帘的一角。只见苍茫的天空在淡淡的灰白色中,透出些微明亮的光晕来。蓦然想起昨晚的天气预报,哦,天要放晴了!

由于感冒和阴雨连绵的天气,一个多星期以来 ,身为重病老人的我只是蛰居家中 ,在病痛的煎熬和黄梅雨季所带来的烦闷中徘徊。时不时地看看电视 ,听听音乐 ,也只是想借以减轻或者舒缓一些难受的感觉而已 。

现在好不容易天气转好了,我急切地推开楼道的大门,一股温润的气息迎面扑来。顺着砖石铺成的甬道,我快步来到楼下花园的一条长椅坐下 。

环顾四周 ,只见前面成排挺拔的大树后面,褐黄色的居民楼剪裁出淡蓝色的天际线。周围高低相间的灌木丛中,红色黄色白色等各色的花儿开得正艳。几只蝴蝶悠闲地扇动着翅膀翩翩起舞,而蜜蜂们则"嗡嗡嗡"的在花丛中不停地忙碌着……

眼前是一块不大的翠绿的草坪,草坪中央是一大一小两只鹿的雕塑 ——稚嫩的小鹿正在抬头寻找着妈妈的乳头 ,鹿妈妈伫立不动,回眸慈祥地看着它的孩子……         

哦,好一幅牴犊情深的温馨场景啊!

怀着深深的感动,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我随手轻轻点开手机微信群 ,看到了同学发来的小段子—— 《怎么说 》。它讲的是一个北京人问一个上海人:螃蟹、鱼、虾、鸭的上海话“怎么说”,由此而衍生出来的一段趣闻。为了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使之不至于在转述中有所丢失,加之篇幅短小,遂全文抄录如下。只是在末句中加了两个小括号,对上海的方言做了简单而必要的注释。

《怎么说》

北京人问上海人:“上海话‘螃蟹’怎么说”?

上海人:“哈”。

北京人重复:“你们‘螃蟹’怎么说”?

上海人:“哈”!

北京人无奈,问道:“那‘鱼’怎么说”?

上海人:“嗯”!

北京人不甘心:“‘虾’怎么说呢”?

上海人:“呼”!

北京人又问:“那‘鸭’怎么说呢”?

上海人:“啊”!

北京人重复:“‘鸭’怎么说”?

上海人:“啊”!

北京人同情地看着上海人:“多好的一个孩子,可惜是个哑巴”!

上海人看了一眼北京人:“格个人(这个人)脑子瓦特(坏掉)”了!        

原作者独具慧眼,将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信手拈来,并巧妙地利用了方言的不同,让字正腔圆的北京官话邂逅了吴侬软语的上海话,愣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的反转结局,着实让人忍俊不禁,我不由地“哈哈哈…… ”大笑起来。

嗨,浑身的不适顿时不觉得了,沉重的躯体也陡然变得轻松起来。

啊,不同的方言给人们的语言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但不经意间也成就了一个令人捧腹的文化段子 !

生活就是这样的奇妙,既纷繁复杂 ,充满苦涩 ,甚至痛苦 。但又趣味盎然 ,不乏欢乐的元素 。关键是你怎么看它,待它 。

祈望每一个人都能够放飞心情 ,全身心地拥抱生活 ,悉心感悟生命中蕴涵的那股韵味儿。 从而焕发精神,直面苦难,迈开步伐,走向未来!

 

朱大鹏  于上海宝山

2017年6月15日

2017年10月修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