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诵读声声,我们共赴一场逐梦之旅

梁耀鲜2024-03-04 14:42:54

诵读声声,我们共赴一场逐梦之旅

 

作者:梁耀鲜

 

局机关年终总结会,新增个人才艺表演环节。点子很多的总导演N君运筹帷幄,心生文气,设计了一个朗诵美文的节目,她亲自指定几名高手,要求朗诵我的文章。

接到任务后,我找来了教研室石老师。

石老师文字功底深厚,舞台技艺扎实,曾领衔一个团队在县上比赛获得头奖,名扬一时。我当时是评委主任,她们的生动传神、感人肺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约石老师到我办公室交流想法,切磋具体事项。最后我们决定不再写新的文章来应景,而是整合2022年6、7月间我公开发表的两篇散文《最美的遇见》《六月漫想》,作为朗诵内容。一切历史都是曾经的现实,一切现实都将成为历史。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历史和现实在那个美好时光再度相会,或许这样的相会能告诉我们一些新的东西。

《最美的遇见》是我陪同市工作组到我县部分学校检查工作的随笔。文中见微知著,情景交融,点滴之间蕴含着无限的美好。有的段落大气磅礴,有的语气激情澎湃,有的画面诗情画意,有的想象瑰丽奇特,整篇文章像冲决而下的流水,裹挟着读者一起跟着奔跑。文中不见喜马拉雅,没有长江黄河,但其中的文字似乎带着“呼呼”的风声,在我们这一正在竭力登高逐远的队伍中迅猛地呼啸着。

《六月漫想》写的是我县高考取得重大突破后我的感想,其实更像是一节我县教育人倾力教学质量提升、打高考翻身攻坚仗的壮丽诗篇。在事实的记述中,我不时地加入个人的见解与议论,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不停地引领读者读下去、走进去,与文中的人物同频共情。最后,在冷静的叙述中,在简洁的议论中,在一首七言绝句的渲染中,读者的眼眶自然而然地潮热起来。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情势,所深埋的灵魂,在昨天燃烧,与今天重叠,为明天映照。它的缕缕温情,它的回味思考,还在冲刷、涤荡着人们的感悟和思想,并没有过时。

石老师确实了得。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朗诵内容的再创作。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她把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揉在一起,增加了叙事深度,也拓展了时空感,全景式、深层次地展开叙述,对现实的描摹夹杂着追忆,对当下的记叙沉入历史,串起了老师学生、一花一树、中学苗圃、京城学堂等自然人文意象。石老师还多方收集图片,配合文章内容,制成课件,文到图现,立体、饱满。我见到其中的我自己相册没有的一张照片,是我在田东中学高三班级听课后,意犹未尽,即兴上讲台与学生交流的场景。这是我具有标识性的常规动作,我就喜欢跟老师学生在一起。

朗诵由局机关五位同志共同完成。我的散文集《写给小城》是他们手中的道具。

打头阵的,是一位年轻的音乐老师,也是这台个人才艺表演的主持人之一。他的朗诵声如悠扬的琴声,缠绕在听众的耳畔,轻轻拂过人们的心灵。

在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中,作为语文教研员的她,仿佛在描写一幅生动的画卷,将听众带入了那一个真实的世界。

同样是语文教研员的她,声音如丝绸般顺滑,从喉间涌出,温柔地流淌在空气中,那感染力,那穿透力,让听众沉浸在散文的韵律之美中。

他是股室负责人,平常如陀螺般的缛节琐事并没有磨掉他的才华,他优美的朗诵,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晶莹剔透,使得文字的魅力在声音中得以完美展现。

他是局领导,听说他是主动要求加入朗诵队伍的。也许他跟别人的感受不同,他的声情并茂,他的铿锵有力,把朗诵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根据原先安排,我最后一个出场。作为作者,我负责朗诵的那一句话是:“最美人间六月天。草的绿意,花的芬芳,山河阔远,学子逐梦,一年又一年。”这是《六月漫想》的最后一段。那时候,面对着台下那么多手机的咔嚓咔嚓声,吐出这一行字,我只觉得有千钧重万般情,激动的符码在舌尖上轮回、跳跃。

最后,石老师他们集体重复朗诵着我的那句话。高亢、激越、有力。掌声、配乐声、欢呼声,余音绕梁。

 

2024年2月21日


1


作者简介

梁耀鲜,壮族,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写给小城》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