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
作者:孟生旺
年年夏天,酷暑总要照期不误地延续半月或一月左右,飙升四十几度的气温委实让人不可接受。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夏天真正的味道。这个时候,人们司空见惯地如时开始进行应对。这样的高温极值,不愿接受也得接受,无奈而无计。一种见怪不怪的自然气候现象,不知是从哪一年开始,好像谁也没法抗拒与溯源,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反正有些年了,新闻上说,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年年总要袭扰地球的赤道地区,进而影响全球气温的平衡度。当滚滚的热浪接二连三袭来之时,谁都无法逃避这个由传说变成真实的历程,悄默回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世界的不稳定性,在环境这一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消夏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有山有水的风景区游玩,就是待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选择后者,不外乎是一举多得的最佳方式。既避免旅途劳顿的辛苦,又省却不少外出的应酬,何乐而不为。看似一种轻描淡写的处事态度,其实也含有主人面对天气环境有变的一种及时应变举措。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谁都明白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也有出于自身安全因素的一面考虑在里头。
好在这个世界刚刚生变就被人们发现端倪,引起广泛重视。时岁迈步今天,已然经历数不清的亿万斯年。历经千难万险,好不容易进化成目前人类最宜居的星球。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屈指可数,也没有多少年代。看看寸草不生的火星表面,或许就是地球未来的最后终结。人们不禁为之汗颜,无不充满忧虑与恐惧。
眼前的这个世界,风云虽然无度,恶劣天气肆虐之后,但还是可以评价为风调雨顺的年份居多,气候反常不是年年有的事。在黄土山乡,气候相对干燥,特别是夏天出现的这一情况比较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个理,做过农人的谁都明白这个理。在夏天,赤日炎炎,即便是地上下了火,农人还是要雷打不动地到田间劳动。 为抵挡一阵高过一阵的热浪,遮阳帽必不可少。衣服能减则减,为的是多干活,少出汗。到田头一看,不管什么庄稼,叶子发卷,萎靡不振,肯定是过度干旱了,得马上补水。水乃生命之源,毫不含糊。在黄土山乡,抗旱保苗的最佳方法只能是人工浇地。看看玉韬黍已有一人高的个头,这个时候缺水,吐絮一定要受到影响,如不及时处置,减产成为定势,得不偿失。农人侍奉庄稼就像抚养自己家的小儿女一样,来不得半点含糊。他们先停下手头的一切活计。正欲施肥的,也立马住手,防止营养过剩,烧伤庄稼。于是匆匆忙忙开始挑水浇苗。没水的村庄,井水也要派上用场。先一瓢一瓢保苗,没条件大水漫灌,只能节水行动。好让三伏天平稳度过。旱情一旦缓解,再来一场迟到的甘霖,只要雨水光顾,农人谁都把心放到肚里去了,毕竟后顾之忧得到彻底解除。
在城市,看看街市情形,最常见的是,大多数临街的商铺在自家的店门口竖起一顶树冠一样的遮阳伞,花花绿绿,层出不穷。不少店主还嫌阳光太过强烈,佩戴上了墨镜,商品也随之换成了防暑解热的各种饮品,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林林总总,无所不有。阳光在天一亮就早早抵达门面,早晚都是毒辣辣的,刺着人们裸露的肌肤。老人试图出来到街上散散步,不想没走几步,就觉得老眼昏花,身子摇摇晃晃,仿佛路面不平,几近栽倒。手杖就是定海神针,戳向哪里,哪里就是一个支点,传递着地面的帮衬与支持。同时又牵引或平衡身体的直立度。即便不需要手杖行走的人也有同感,这个世界时时处处充满着摇晃感,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星球,哪里能有绝对的平安,手中之物似乎成了使用它的生命者的探路工具。即便不是盲人,也有时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就像在做无形的潜水运动,胳膊一次一次做着伸展与收缩的动作,能近距离探触较远的行程。连体的它,俨然成了人身体额外延伸出来的肢体部分。手柄虽然呆头呆脑,酷似榆木疙瘩。却能帮人掷地有声探寻前行的深深浅浅。预测平实的地面是否存有隐患。极像在做几何图形的解题时,原图形所划出作辅助成分的虚线,有了它侧面的设想与帮助,许多一筹莫展的难题迎刃而解。
手杖除了垂直方式使用以外,还可以当作横杠牵引物使用。为使盲人行走的更快一些,通常情况下,出于安全的考虑,由另一个人握住木棍一端,盲人捏着另一端,这样牵引式的带路方式把一人行进的速度翻了一倍。又如教师手中的教鞭,同样视为胳膊或手指的延长器。面前是乌黑的写字板,下面是炯炯有神的莘莘学子,身小力微的老师,要想抵近如星空一样深邃的黑板,又不影响学生的视线,只有伫立讲台的边缘,指指点点地授讲加演示最佳。教师手中的教鞭这时候极像一把船桨,随手势着移动所指,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制作最精致的教鞭莫过于伸缩式的那种,不锈钢打制,能长能短,用起来得心应手。授课时的辅助,有着跨越距离与时空的优越性,能在众目睽睽之下抵达和逾越一切空间的阻隔,达到意想不到的满意效果。
如此看来,不论采取什么样的道具与模式,使用最简屑肢体语言传情达意,都是一条捷径,避免不必要的弯道所带来的琐碎和麻烦,是一种较直观的渐进诱导式,为抵御距离所隔的妙举。
在更多的时候,于日常生活中,每个人与生俱来掌握的自我防护保养方式,不外乎瞄准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日日处处做着自我必备的工作。且说头顶的一只帽子,既能防寒保暖,又能遮风避雨,真是一举两得的功用。帽子有帽檐,简直是缩小版的房屋罩在头顶。不知是人们建造房屋时,是受帽子所启示的灵感所发,修建了房檐;还是人们居住有房檐的屋子而生发出给帽子留檐的想法。一大一小,反正都能遮风避雨。帽子的发明,使得人们行走时也能同步进行最简单的遮风避雨,它不仅保护了人的头部,还护及面部,又不给人们带来累赘感。后来,雨伞的发明与应运而生,均与人们头顶的帽子有关,受帽子脱顶悬浮启发,发明了雨伞,正迎合了人们的所思所想,正中下怀。它比帽子的功用更放大许多倍。还与人体保持一定距离。不仅装点了街市的风景,也给拥有者带来时尚感,一经流行,风靡世界。
比帽子更大一些的着装是衣服。最早的衣服是用来遮羞的,后来发展到保暖用途。再后来,其最大的功用得到发挥,那就是保护身体不受外来因素的伤害。细密的纤维织进布匹中,有时还能有效地阻挡刀枪的砍刺,防弹背心更是将衣服的防护作用提升到极致。于是,生命的个体得到最有力的保障。或许,不久的未来,衣服的功用更会大放异彩,我们拭目以待。
鞋子算是地位最为卑微的承受着,甚至可以说它没有一丝的地位可言。天天被人踩在脚下,尝尽了人间所有的苦难与重压。却毫无怨言而言。俗话说,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它毫不犹豫充当了脚的保护神。帮人们阻挡来自地上的热气或寒气。还能有效地阻隔各种虫豸的咬伤。鞋子的制作可谓是人体服装中最繁琐细密的重中之重的部分。是各种材质多管齐下融智慧于一体的结晶。像人的脸面一样,十分讲究。跑鞋的鞋面就是汇聚了人的脸部五官名称的综合体。人面部有眼耳鼻口舌五个器官。鞋子的鞋面也有,如鞋眼,鞋耳,也叫鞋提(后跟向上翘起的部分);鞋鼻,鞋口,鞋舌。另外,鞋子还融进人体上衣的部分名称,如鞋领,鞋袖。鞋底两侧还有鞋骨。如此说来,人体上半部分的着装名称,鞋子也具备。于是,基于鞋子的功莫大焉,人们赋予鞋子各部位更多颇有内涵的名称。
除此以外,鞋子还能开疆拓土,抵达世界的任何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这是鞋子行者无疆的超乎寻常的本事。也是在卑微之中显露出的特殊效能。以最粗俗的安步当车,抵御千山万水的迢迢阻隔的距离,抵达许多高不可攀的山峰,到达至高无上的境界,出奇制胜。
从人体整体抵抗外界不可预测的侵袭来看,大脑神经是一切举止的主宰。它用最为高端的思维完成人体各部分所赋予的使命。也是一剂原始朴素的心存芥蒂的处方良药。有形的抵御就是出没于尘世间活动;无形的抵御自然是深居简出,甚至足不出户,不刻意着装,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名利生存方式,难怪大文豪鲁迅先生也为之……哂,自嘲而已。
抵抗这,抵抗那,不如唯命是从,学会变通的处置,做一个平平淡淡处世的人,与世无争,逆来顺受。或许,永远不为外界关注。如此这般,人生的大视野,大境界,就会如期而至,便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释然。
作者简介:孟生旺,山西晋中人。1994年开始写作。先后在《乡土文学》《山西文学》《黄河文学》《苍生文学》等多家国内刊物发表数十余篇散文随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