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一副从远方寄来的对联

梁耀鲜2024-02-19 09:57:23

一副从远方寄来的对联

 

作者:梁耀鲜

 

刚刚下班,门卫老周满脸荡漾着笑容,轻快地从收发室拿出一个红彤彤的圆纸筒,双手郑重地交给我。他说,有人给您寄来对联了。

这一意外之喜,使我下班的心情似乎突然远离了这几天的冷风苦雨,变得朗润、甜美起来。

前两天,华夏长鸿集团的姜老师给我留言,她说,她的公司特别策划了一场新春感恩活动,邀请中国书画大师刘炳森的弟子——张惠臣老师,亲笔书写了精美的对联,以此感谢我们选择华夏长鸿作为创作伙伴。她诚挚地邀请我成为新春感恩活动的幸运儿。

我心里美滋滋的,想都没想,就匆匆地填写了地址信息,发了过去。

跟姜老师有联系,那是前年年底的事。

要结集出版新书,我已经谋划多时。毕竟是第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我还有我的许多文友都是很关心的。我的要求不低,我希望我的新书一定要正式、规范,不能粗制滥造。因为我在这方面的关系几乎为零,要交由哪个出版社,我心中是没底的。我上网求助,也许那种叫缘分的东西真的存在,华夏长鸿集团最先跳到了我眼前。我认真查看相关资料,看其资质和业绩,看到了它之前出版的种类繁多、涵盖广泛的书籍,我放下了心,就尝试着跟他们进行实质性联系了。

接下来,签合同,缴费,提供稿件,每一个流程都严格而规范。每一个环节都有专属老师服务,都有老师引荐,无缝对接,微信、电话沟通都很顺畅。审稿磨稿,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在这些用时比较多的日子里,我都遇到不同的老师,在切磋和交流中,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严谨和耐心,特别是对我的一些刨根问底的追问,总是不厌其烦,有问必答,用词妥帖,令人心暖。在一些篇章的修改和校正中,最能体现老师的用心良苦和价值取向,当我看到老师密密麻麻的修改手稿时,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在这一选择中其实就是幸运儿。

更感人的是,我的书正式出版之后,我跟编辑老师的关系并没有结束,有些信息往来还很紧密,我从中也收获了关于图书出版的更多的知识和最新动向。对我提出的一些非出版方面的疑难,他们都很热心地给予指点和帮助,有些已经超过了合作本身。人们常说,编辑是“嫁衣者”、是“绿叶”,但从这一次跟华夏长鸿的交往中,我觉得编辑更多的像“纽带”,他们是物质上的联系,也是精神上的沟通,能碰上一两个好编辑,是作者之幸。

回到家里,我得以仔细观察这个从千里之外的北京邮寄过来的小纸筒。纸筒设计精致而富有特色,两头大红,上头画有一对有活灵灵眼睛的龙头,逼真、威武,栩栩如生。下面是华夏长鸿的落款,还有它的标记图案、微信二维码,注明时间是2024甲辰年。中间部分设计为奶黄色,占了纸筒约三分之二,上书“华夏迎新接福,长鸿送瑞呈祥”两行草字,其间点缀着一些绽放的礼花,仿佛在色彩斑斓的幕布上洒下绚丽的玉镶边,炫目而喜庆。

我打开纸筒,先掉出来的是一张黄色小信笺,信笺的边沿上插有两枝竹叶子,寓意是节节升高、天天进步?或者是竹报平安、新年好运?也许是兼而有之吧。信笺的左下角是几本图书,有垒起来的,有散落一边的,随意而高贵。它是在暗示我们,要多读书,多写书,多出书,让书香陪伴今年的春夏秋冬,牵引今后的遥遥路途。

信的内容很简单,但其间的切切深情、绉绉文风还是体现了文人的行文习惯和理想情怀。比如开头的“见字如晤,展信舒颜”,结尾的“楮墨有限,不尽欲言”等等这些言语,读后只感觉熟悉而陌生,这种温暖文雅的信,我已好久不见了呢。

纸筒的主角自然是那副对联。张惠臣老师的作品“华夏迎新接福,长鸿送瑞呈祥”,内容寓意深刻,有家国情怀,有人间烟火,字体秀美飘逸,端庄浑厚,笔笔到位,是我少见的珍品了。

更令人振奋的是,听说张惠臣老师的三幅作品已经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在浩瀚的太空中遨游。由此,张老师的作品真的具有非凡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龙年春节,收到这样一份来自远方的礼物,我的开心快乐一直在心头晃荡着。

 

2024年2月5日

 

作者简介

梁耀鲜,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写给小城》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