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分享压岁钱
作者:池征遥
小时候总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吃上美食、拿到压岁钱。
记得从我记事起,每逢大年三十晚上,一般是要熬到了深夜凌晨才给压岁钱的,说是要守岁,岁月安好,岁岁平安,大吉大利。但是我盼钱心切,吃完年夜饭后,就喊着要给长辈们下跪磕头,长辈们心领神会、心知肚明,早把准备好的压岁钱塞进了我的手中。
每年给我的压岁钱都是在翻倍上涨的,从几分钱到几毛钱直到上块钱。每次拿到压岁钱都要放在额头抹印一下,放在嘴边亲上一口,然后放入贴身衣袋焐的烫烫的,晚上睡觉前还要再数一数多看上几眼,也在盘算着它们将来的用处。其实,那时收到的压岁钱,多数是用到小孩子们玩的竞技娱乐和零食上了。
长辈告诉我们,历史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祟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因此有人如是说:给小孩们的应叫“压祟钱”,给老人们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指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增寿。
以上可见,古往今来,压岁钱就是这样沿袭下来的。小的时候是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现在晚辈们也给老人敬压岁钱了。
上个世纪六七八九十,那个时期随着经济条件渐好,压岁钱一般从5毛5块50直到5OO看涨。及至我老了,遵循祖规,长幼有序,每年也给小辈们发红包了,从少到2、6、8、10元打头,多到100、1O00元封顶,不管多少,好事成双,图个高兴,寓意喜庆吉祥,多数是收到了更高的回报。
今天是2024年的大年三十,合家团聚,我们已收到了孩子们孝敬的上万元红包。
【作者简介】池征遥,笔名水也,男,汉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肃及非洲工作经历。退休前为《甘肃建设报》社长,现定居西安。拥有专业高级职称。长期以来与文字为伍,尤其酷爱文学艺术,且多有文章发表在国家、地方刊物,获得过众多奖誉。被多个国家级媒体评聘为评论员、研究员、文化学者、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入选中国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发行过专著专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