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追忆父亲(外二篇)

池征遥2024-02-05 16:05:48

追忆父亲(外二篇)

 

作者:池征遥

 

我对父亲池广山的了解太少,在我三岁时,他就离开我们去了西藏,以后离多聚少。所以对父亲的了解只是时空中的一些碎片,是从家中老人和父亲当年的同事中了解了的点滴。虽然很少,却一直记在心里,让我难以忘怀。

 

父亲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并非伟岸,但很睿智慈祥。他身材中等,大约1米74左右,长方脸,五官端正,肤色不是很白,浓浓的眉毛,闪着一双特别有神的眼睛,平时穿着中山装。他儒雅端正,说话和气,平易近人,办事沉稳利落,与人相处和睦。

 

他爱学习,博览群书。在家里和单位都存放许多书。他善于从书中汲取给养,取其精华,运用到工作中去。他从乡长做起到县里当领导的秘书,当组织部副部长直到去了西藏。在西藏先是在一个县委当政治部主任、部长,然后到地委当秘书科长,直到升至秘书长。始终没有离开过文字。他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不仅公文写作快而且质量水准高,深受上下器重赏识。他喜欢文学,一生写下许多诗文佳作。

 

他工作严谨,作风踏实,经常深入基层群众,善于发现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有时为了掌握一手资料,他在乡下就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经他起草的文件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他深受群众的拥戴,广大牧民称赞他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他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是年轻人的良师益友。对部下和同事,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像长者关心呵护儿子一样,遇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育年轻人要甘当人民公仆,先做德人然后做事。年轻人都敬重他,维护他的领导权威,把他当作了长辈兄弟或榜样。

 

他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在任乡长时上级多次考虑要提拔重用他,他都以自己更适合基层工作为由婉言相拒。在县委组织部领导岗位上,他就这样把转正的机会让给了同事。特别是在动员选调干部援藏时,为了照顾另一名同志的家庭,他居然不顾自家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多的困难和安危,怀着一颗报国之心,舍小家顾大家,主动申请去支边援藏,平叛剿匪。

 

人们都不会忘记上个世纪大饥荒的1960年,经受自然灾害的情景。因为我的父亲1959年6月去了西藏,不在家人身边,我的家人没有外力援助,严重缺粮,几乎被饿死。为此,父亲在心里总感觉亏欠。

 

他在西藏工作的第七年,我的母亲身患白血症病危住院。他从西藏赶了回来,没待几天,西藏来电要他立即返藏,处理要务。他义无反顾地服从了组织号令,含着眼泪告别了家人。就在他离开后没有几天,我的母亲年仅42岁就离开了人世,在我父亲心中留下了悲伤和遗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的父亲在西藏一干就是十五年,基本上没有回过家,其中对家人的思念可想而知。后来,我在父亲的遗作中发现了他写过的两首诗,现抄录在这里与亲友们分享。       

 

(一)思乡

 

渭北冲天树,

江东日暮云。

西藏路遥远,

离乡一年轮。

南国天气暖,

雪域冰已封。

大江向东流,

梦回在征程。

 

(二)梦回

 

何其夜夜在梦中,

惹得相思情更浓。

儿欢女笑在眼前,

醒来都是一场空。

 

听父辈老同志们说,在平叛期间,我的父亲多次被叛匪包围,多次成功脱险。他多次参加剿匪行动,在一次追剿行动中马匹受到惊吓,把我父亲从马背上摔落,被拖出几十米远,腿和腰部都受了重伤。

 

我的父亲因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劳累状态,积劳成疾。1972年,他已发觉身体状况不佳,那时正值地区首次党代会筹备期间,他负责撰写工作报告,治病的时间一再拖延,终在1973年查明身患食道癌倒下,在他47岁时不幸离世,英年早逝。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在平凡中显伟大,感动天地的父亲。

 

一位名叫暮成雪的作家从我的文章中了解到了我父亲的一些事迹,感动之余,搜集资料特写了一篇文章,在《上海知青交流圈》发布,以此赞美时代精神,而后又赋诗一首进一步追思先贤,予以弘扬表彰。诗抄如下与亲友共勉。

 

琅琊山下育雄鹰,

雪域高原奉命行。

昼访贫苦忘寝食,

夜眺星河思故人。

戈壁苦寒淬铁骨,

卧薪尝胆救苍生。

壮志未酬身先死,

丹心永存照汗青。

 

值此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也赋诗一首表达缅怀父亲的心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游子他乡欲断魂。

遥望天空泪两行,

晓以诗篇报父恩。

 

父亲你是一座山让我景仰,你是一条河哺育我成长。你的事迹远不止于此,有待去回忆去发现去挖掘。你的精神永存,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世界和平之回响

 

在我国浪漫之都大连的旅顺口区,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公园,它就是“大连世界和平公园”。它是中国唯一的世界和平主题公园,也是世界级公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组委会都有口皆碑,影响广泛深远。它是人类维护和平的象征,是世界文化的胜境。

 

说起它的形成,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

 

让时光回转到1998年的6月。

 

在上个世纪末的世界诗人大会上,诗人们回顾了20世纪人类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一系列的局部战争带来的惨痛灾难,共同认识到:“祈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类共同的愿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会上的话题自然集中到了对下世纪和平的展望上。

 

怎样使这一呼唤引起世人的关注,诗人们把目光转向对世界和平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首脑身上。于是一场“各国首脑献给和平的圣诗”活动孕育而生。

 

当时的世界诗人大会主席美国著名女诗人罗斯玛丽·魏尔金森和中国诗人雁翼联合签发了一封特殊的邀请函。通过各国驻联合国使团,邀请各国首脑以各自国家的语言,代表本国人民,面对即将结束的20世纪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用诗歌或箴言的形式,祈祷和赞颂世界和平,表达人类对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

 

这一动议很快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以及100多位国家元首的响应。许多国家领导人打电话表示支持;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玻利维亚总统等领导人提前寄来诗作;江泽民主席也欣然撰写了箴言。

 

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塔拉勒·伊本·侯塞因,在诗中真诚地写道:“已经有了足够的毁灭,已经有了足够的死亡,已经有了足够的代价,即使我快要闭上眼睛,我也会为和平尽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圣诗和箴言陆续收集上来,由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辑成《为迎接二十一世纪——各国首脑献给世界和平的圣诗》一书。该书以英、法、俄、中、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出版发行,永久性地陈列、收藏于联合国总部和一百多个国家的总统府、国会、内阁以及国家图书馆。

 

为扩大影响,有人又提出能否把《圣诗》刻成石碑,建成一座“世界和平圣诗碑林”,使之成为一道可供游人观瞻的世界和平凝固的风景。

 

1998年8月1日,世界诗人大会又通过各国驻联合国使团,向180多个国家首脑呈交了第二封信,陈述了建立“圣诗碑林”的设想,并恳请各国元首以手书体写诗或手写签名,以突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格,表达世界人民共同祈祷和平的庄重和虔诚。

 

作为收集和平圣诗创意发起人雁翼,他的歌颂世界和平的诗《爱的旗帜》在世界诗人大会上朗诵后,很快被译成英、日、朝、西班牙等多种文字,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此外,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百年来饱受战争的创伤,现在又正致力于改革开放,更懂得永久和平的弥足珍贵,中国应是首选。

 

诗人雁翼以自己特殊的身份,促成了和平圣诗碑林最终落址在他热爱的国土上。

 

消息传来,国内不少城市展开了激烈竞争。因为,能够为世界和平树碑立传,不仅有着难以估量的文化、艺术和观光价值,也是一个城市人民的光荣和自豪。

 

气候、风光、历史、人文都成为角逐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负责承办这一项目的中国(香港)联合商务机构对呼声最强的四个沿海城市进行了综合考察,最终把目光停留在了旅顺口。

 

为何旅顺口会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因为它饱受战争创伤,有非同一般的历史经历。

 

被闻一多先生称为“七子”之一的旅顺,在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和日俄海战中,蒙受了难以泯灭的耻辱和苦难。

 

上世纪初俄国人撰写的《旅顺口》就详实记录了当时日俄战争的情况。“万忠墓”、“白玉山塔”、“鸡冠山炮台”以及那数不清的坟茔,都是旅顺口饱经蹂躏的铁证。

 

如今的旅顺口,仍然保留众多战争遗址和纪念物品,有着“中国近代史露天博物馆”之称。

 

旅顺,以沉重悲凉的历史和对永久和平的向往,赢得了兴建“世界和平公园”的资格。

 

同时,还因为这里风光旖旎,背倚老铁山,与鸟岛、蛇岛隔海相望;这里有绵长的海岸线,海水清澈透明,零污染等,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经过阳光世纪(香港)集团的不懈争取,由世界诗人大会和中国香港联合商务机构最终决定将《百国首脑和平圣诗》落户在大连旅顺口,并以和平为主题,建造一座“世界和平公园”。

 

这座公园最终选址在旅顺经济开发区境内,原杨家套海滨浴场附近,总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占地 13万平方米。

 

它是由法国著名设计师及建筑大师德维尔先生主持设计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公园平面由半个地球为整体造型,主楼、长廊围绕而成轮廓,以地球1/3陆地、 2/3海洋的比例建成,大理石镶制而成的经纬线贯穿于整个园区地面。

 

主楼造型宛若和平鸽,南北两翼张扬白色拉力帆。主楼内为世界和平公园文化展馆,展有百国元首和平圣诗真迹、百余个驻华使节签名的和平祈祷文长卷、 10万只手工木雕和平鸽组成的百国国旗、百国赠送的和平艺术品、千余枚百国和平与战争主题的邮票精品。

 

园内还展示百余个国家、地区元首的铜塑像;公园前还建起 1200米的和平大道及直贯山顶的和平圣火纪念塔;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亲笔题字的大连“世界和平公园”英文标志石也坐落于此。

 

走进这一跨世纪的世界和平公园,耳边就会响起土耳其人类学家、哲学家、诗人尤努斯·埃坶雷在上个世纪前就向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发出的呼唤:“来,让我们彼此了解,让我们彼此相爱,让所有的人生活更美好。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独自拥有世界。”

 

“只要和平,不要战争。”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世界各国的交响曲。历经三年,终于在旅顺这片昔日战争的遗址上,听到了一片诵读和平圣诗的声音在回响!

 

送你一束黄菊花

 

朋友,在这寒冬,你若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色彩,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您:“我喜欢黄的颜色,因为我的爱妻喜欢它!”

 

正因为如此,在今年春节将要到来前,我想了又想,还是为她预订了一束黄菊花,“这是冬天里很少才能见到的花了!”也是我将第47次为她送黄颜色的花了,因为这是我心爱的人她的最爱!

 

前7次是在40年前,我都是把它送到她的病床台前的。第一次是扁桃体切除;第二次是阑尾炎手术;第三次是烫伤;第四次是脑震荡;第五次是卵巢䑋肿手术;第六次是引流;第七次是视网膜脱落。这7次她都化险为夷,每次不到一周就平安出院了。

 

记得每次送去鲜花前都先问她:“亲,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花?”她都说:“就买黄颜色的吧!”为此我寻找了很多花店,专奔黄花而去,许了她的心愿。

 

我们心心相印。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到情人节或母亲节或重阳节,我都为她送上一束或一盆黄颜色的鲜花,她说:“太好了很温馨!”每次都会喜形于色,笑容满面。

 

她曾解释过:“黄颜色的花朵有着鲜艳的色彩,温柔的气息。在中国文化中,黄色花朵象征着友谊、和睦、和平、吉祥、幸福和美好;古代就有送黄花的习俗,表达尊重和感激。”

 

她说在黄颜色的花中最喜欢三种花。第一是黄梅,“因其在冬季盛开且傲霜耐寒,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女性的高尚品格和贞操。”第二是黄菊,“因其在秋季盛开,清新雅致,寓意高贵、尊重、思念。”第三是黄色康乃馨,“因其四季常开,沁人心脾,象征着母爱,寓意放下忧愁。”

 

她说也喜欢这几种花:“黄色郁金香,代表优雅、友谊、珍惜爱情;黄色向日葵,代表着积极、沉默的爱;黄色迎春花,代表着永远的爱;黄色的月季花,代表道歉、幸福、庆祝;黄玫瑰象征着友谊、纯洁、热情、真爱等。”

 

做人当有它们的品质!

 

后来,她在2012年9月13日突发脑动脉血管瘤破裂又一次住院了,动了开颅手术后全身瘫痪几乎成了“植物人”,这一次因她彻底打碎了一个幸福家庭的美梦。11年来大家不离不弃,为她日夜奔波操劳!多么希望她能再次好转,能再次站起身来,再次回到合家幸福、欢快无比的从前!

 

在这11年里,让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坚韧和顽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她终于摆脱恶魔从死亡线上走了过来,逐年在向好转,如今已恢复了正常人的体征和自主意识,我们为此欢欣鼓舞。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值此四海烟火举国欢腾迎接新年之际,重读伟人写下的这首博大而富有情怀的诗篇,让我更加理解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寓意和内涵。

 

我把今年春节已为她预订的黄菊花的样品展示给她看,只见她的眼中闪动着晶莹的泪花,面带笑容,似乎心灵有知。

 

但愿这束黄菊花,能让她在新春佳节开心如意,激起对往事的回忆,在实现康复梦的路上创造新奇迹!

 

MYXJ_20240203133258744_fast

【作者简介】池征遥,笔名水也,男,汉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肃及非洲工作经历。退休前为《甘肃建设报》社长,现定居西安。拥有专业高级职称。长期以来与文字为伍,尤其酷爱文学艺术,且多有文章发表在国家、地方刊物,获得过众多奖誉。被多个国家级媒体评聘为评论员、研究员、文化学者、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入选中国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发行过专著专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