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读毛泽东少年诗“咏蛙”

池征遥2024-02-04 22:07:36

读毛泽东少年诗“咏蛙”

 

作者/池征遥

 

毛泽东平生写过许多诗篇,其中《七绝.咏蛙》今天读来依然感到寓意深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据有关史料记载,毛泽东作该诗时是在1910年秋,那时他已17岁,正在离家乡50多里的湘乡县东山书院读书。            

 

这所书院不同于一般的县学馆。自清代同治年间以来,湘乡出了个曾国藩,他因为率领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而为清政府立了大功,因而湘乡由于军功而获得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2000多家,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军官兼地主的特权阶层。东山书院便是为了培养这些人家的子弟能博取功名利禄而兴办的。    

 

在东山书院读书的大多数是那些地主豪绅的纨绔子弟,他们穿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壤、穿着简朴的毛泽东,因而被许多同学疏远,在精神上感到有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写下了这首《咏蛙》诗。    

 

全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构思巧妙,通俗易懂;却又含蓄有趣,以拟人手法借物言志,令人遐想回味无穷。    

 

首联写青蛙如老虎般独霸池塘的神貌。一个“独”字,先声夺人,写出青蛙有恃无恐的神态,也显示它自有独特的生存空间。“如虎距”,言意青蛙虽小,但威严不可侵犯;“养精神”,描绘青蛙“修身养性”的心态。“塘前”“绿荫树下”,是青蛙生活的环境,它们与“如虎距”“养精神”的青蛙构成一幅和谐静美的画面。此二句为下联蓄势,预示青蛙是不可欺悔的。    

 

次联写青蛙的“宣言”。它以不容质疑的口吻,向自然界发号施令,我不先开口,谁人敢作声!此二句,正面描写青蛙的凛然气势与蓄藏的巨大能量;侧面暗示那些自命不凡的“虫儿”,你们只能跟班,只能臣服。

 

毛泽东所作《咏蛙》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他在少年时期就有远大的抱负。   

 

另据史料记载,毛泽东自幼聪敏过人,1901年8岁时就写下了童谣《狮子眼鼓鼓》:“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这被誉为是毛泽东平生最早写的一首诗。

 

毛泽东的父亲望子成龙,曾经为少年的他作出许多安排和规划。

 

1902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把他从外婆家里接回来,送到了那离家不远的南岸私塾读书;于1906年秋又转学到离家不远的井湾里私塾读书,希望他学有所成。

 

就在这一年的某一天,因任性而为,毛泽东在老师出远门时带同学们上山读书摘果,后来被老师毛宇居责罚,写下一首诗歌,这应该是毛泽东少年时较早写下的诗,全文如下:“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尽管这首诗读起来显得稚嫩一些,但是却表现了毛泽东小时候超高的文学才气。他说的“小鱼”不正是学生吗,被困在“教室”里,永远也不会长大,心灵也不会真正成熟。这就是伟人博大的胸怀。

 

另据史料记载,1907年夏,14岁的毛泽东还写下一首五言诗《咏指甲花》:“百花皆竟放,指甲独静眠。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1908年,15岁的毛泽东还写下杂言诗《耕田乐》:“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1910年秋,毛泽东还写下七绝一首《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据有关专家考证,毛泽东一生写了123首诗。1976年春的一个早晨,重病中的毛主席,由护士等搀扶在花园散步,顺口吟了两句诗 :“今我来兮,杨柳依依。”成为一代伟人留给世人的最后绝唱。


1 

【作者简介】池征遥,笔名水也,男,汉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肃及非洲工作经历。退休前为《甘肃建设报》社长,现定居西安。拥有专业高级职称。长期以来与文字为伍,尤其酷爱文学艺术,且多有文章发表在国家、地方刊物,获得过众多奖誉。被多个国家级媒体评聘为评论员、研究员、文化学者、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入选中国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发行过专著专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