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读毛泽东词:蝶恋花.向板仓
作者:池征遥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 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这首《蝶恋花.向板仓》词,是伟人毛泽东生前,于1930年寒冬,为悼念夫人杨开慧烈士所作。
据史载,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不幸被捕,她带着儿子毛岸英坐牢。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英勇就义。1930年11月14日一早,杨开慧被国民党何键的特务营,枪杀于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整个行刑过程中,作为毛泽东的妻子,她面不改色,镇定自若,表现出了湖湘女杰大义凛然的气概。她在遗书中写道:“关于政治,各有已是,不成功便成仁。我的生命早不计较,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据后来的行刑者供述,杨开慧当时并没有立即死去。直到当天中午,她仍还有一丝气息,如果及时救治,尚有一线生机。但早已离开的刽子手们得知情况后,竟又派人返回刑场,补给杨开慧最后一枪。
直到1970年,毛泽东主席才从该犯人口中得知杨开慧死得如此惨烈,素不落泪的他也不禁老泪纵横。
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据考证,毛泽东所写的《蝶恋花.向板仓》,时间应为1930年12月下旬。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抛下了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幼小的孩子。当噩耗传来,毛泽东肝肠寸断,悲痛欲绝,写下了这首感天动地的词。整首词凄婉悲愤,足以让草木含悲,让山河垂泪,更让人同仇敌忾。直到2014年,这首尘封了83年的词作才首次公开披露。
纵观毛泽东诗词,豪放风格的占大多数。但这首词偏于婉约,又不失豪放,这在他的诗词中很少见。
毛泽东与杨开慧无论环境多么险峻,条件多么恶劣,都始终在灵魂上相知相爱,在事业上相伴相守。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毛泽东曾写下四首直接与杨开慧相关的词,现一并将其分享如下:
第一首《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这是1921年夏,毛泽东告别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与何叔衡乘船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途中写下的,借此寄托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之情。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最早刊发了这首词。
第二首《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这是1923年12月,毛泽东受党委派,离开长沙赴沪转穗,去参加国民党一大。在辞别夫人杨开慧时写下的。1978年9月9日的《人民日报》最早刊发了这首词。
等到1927年8月秋收起义前,毛泽东再次回到板仓与杨开慧话别,而这一次离别竟成为两人的诀别。
他们在刀光剑影的革命年代谱写了一曲乱世绝唱,时至今日,仍给予后人莫大的感动与鼓舞。
第四首是《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1957年5月11日毛泽东主席写下的一首词。该词不仅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更是寄托了他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深情,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 它最早发表在1958年1月1日湖南师范学院院刊《湖南师院》。
历史总是这样生生不息。回首华夏,多少风流成历史。凝眸英杰,一身胆魄撼尘寰。气贯宇空,敢碎千年旧枷锁。情播圣火,欲开九州新纪元。问苍天,谁领航船破迷雾,唯我领袖毛泽东!
今天, 杨开慧烈士毅然赴死的背影,以及她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与精神,仍然镌刻在历史长河,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世人的榜样和楷模。
【作者简介】池征遥,笔名水也,男,汉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肃及非洲工作经历。退休前为《甘肃建设报》社长,现定居西安。拥有专业高级职称。长期以来与文字为伍,尤其酷爱文学艺术,且多有文章发表在国家、地方刊物,获得过众多奖誉。被多个国家级媒体评聘为评论员、研究员、文化学者、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入选中国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发行过专著专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