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平淡的日子

贠靖2024-01-19 10:44:05

平淡的日子

 

作者:贠靖

 

岁月很长,人生很短。日子要慢慢地过,才有意思。

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写到:“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

这自然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在忙碌的生活中,将诗意融入日常,让身心得到滋养,是再好不过的了。

真水无味,却是日常。而无味不等于乏味,它是生活的本色。

我是一个胸无大志、比较散淡的人,或者说一个生活上随遇而安,缺乏追求的人。比如穿衣吧,从不计较什么品牌,也没过多的讲究。不像别人,去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那都是要再三考虑的。因为他觉得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我呢,春夏秋冬,棉衣短袖,衬衫夹克,合身就行。有时一件衣服,从年头穿到年尾,洗了穿,穿了洗,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更没觉得丢人。

至于一日三餐,更是简单,也不挑三拣四。我觉得那就是日常,既是日常,就该平平淡淡,细水长流。

有时一碗家常的油泼面就很满足。而一碗开水泡馍也能吃得有滋有味,香甜无比。

散淡并非无趣。偶尔,遇到点高兴的事,我会犒赏一下自己,一碟蚕豆,一杯薄酒,也能喝得有滋有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的味道。疙瘩拌汤,小米粥,苞谷糁汤,搅团鱼鱼,腌酸菜,虽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想起来却也能勾起肚里的馋虫,让味蕾兴奋不已。那是家的味道,母亲的味道,也是一缕乡愁。

记得小时候,春天下过雨,麦田里会长出一棵棵鲜嫩的荠荠菜来,那茎杆嫩得绿里泛黄,能掐出水来。母亲小心翼翼地连根拔起,回家择去上边的柴草,用清水濯洗干净了,放入烧开的沸水中一烫,什么都不用放,便一屋子的清香味。

也有日子好点的人家,用荠荠菜拌了肉末包饺子,自是鲜美得很。

后来参加工作,到了城里,见得多了,觉得食物跟人一样,也有惊艳的、与众不同的一面。它们也是有个性、有灵魂的。做什么菜都有一套工序,火候、工序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姿态和味道也就不同,真是开了眼了。

比如江南的小笼包,讲究汤汁。做的时候将凝固的高汤片切碎,拌在馅里,热气一蒸,就全化成了汤水。好的小笼包,皮薄如纸,小心翼翼地提起来,沾些醋汁,轻轻一吸,鲜美的汤汁就到了嘴里。不过吃的时候千万不能急,会烫着。

有一种雨花茶虾仁,以南京名产“雨花茶”入菜,分两次添入原料中。第一次在腌制时,使用泡透后变凉的茶汁浸泡虾仁,去腥增香。第二次在上桌后,将刚泡开的一壶茶汁浇入炸熟、勾汁的虾仁上,使茶香缭绕的同时,也能去掉部分炸物的油腻,吃起来外脆里嫩,带着淡淡的茶香。

还有一道上海本帮菜——扣三丝。做的时候取鸡胸肉、冬笋和火腿三种极鲜的食材,先片后切。片需薄如纸片,切需丝丝均匀,且每根丝细如牙签。这道菜食材虽是普通,却极考刀工。一道菜需耗时一个小时。切好的三丝塞入准备好的扣盅,不能断、不能扭曲,上笼蒸透,再扣入盘中,浇上汤汁。端上桌,白润润的盘子里,一汪金黄透亮的汤汁,中间一坨鲜红的火腿丝,上头浮着一绺白色的笋丝,顶上是一块深色的鸡胸肉。还未吃,人已看呆了。

当然,这也就只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个惊喜。真正静下心来过日子,还得是粗茶淡饭。

闲暇时,我喜欢一个人逛街。逛街与上街是大不相同的。别看只一字之差,意思却完全不同。逛街漫无目的,上街却带有目的性,往往直奔主题。比如买菜,买衣物,买了就走,一分钟也不多呆。顶多也就搞搞价,无关紧要的看也不多看一眼。而逛街就不同了,是要慢下来,静下来,走进去,去细细地体会,品味一段时光。从带着热气的吆喝声中,从街边摆放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上,感受岁月的痕迹,生活的气息。那是会走进心里面的。不花钱,却能收获钱买不到的东西。

过日子是急不得的。现在有很多人,在城市里呆久了,就想着要回到乡下去,过一种田园生活。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的日子才是踏实的,有生活气息的日子。

我常常这样想,要能远离喧闹,隐居田园该多好。别的不需要,一处房子、一块地就足够了。在房前屋后种上一些蔬果,没事的时候喝喝茶,看看书,晒晒太阳,发发呆,也是一种日子。但这也就只是想想,真要落实起来,又有诸事缠身,不一定能做得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