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冬阳里,我心中的花在开

梁耀鲜2024-01-16 12:04:55

冬阳里,我心中的花在开

 

作者:梁耀鲜

 

最近县电视台向我发出采访邀请,他们要策划播出“这些年,我与田东同行”这样一个栏目,要求受访者谈自己与田东结缘的故事,谈变化,谈感受,谈期盼。我总觉得自己资格不够,但终究推托不了。这样,在一个冬日的暖阳里,在美丽的滨江公园,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问我是因为什么样的东西触动,才写出了《写给小城》这样一本散文集,文中的哪些篇章是我特别喜欢的,哪些句子是特别难忘的。可以看得出来,记者面对我这样一个乡土写作人,她的切入点是准确的。

但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

我想起了我的经历,想起了我的十多个工作岗位。从学校到机关,从办事员到管理员,其中的路,弯弯曲曲,凹凸不平,有风有雨。曾经,还没有喝过矿泉水就想喝可乐,面前只有一桶方便面就想着吃上满汉全席。眼含稚气,心怀梦想,不惧深浅,我用脚印连成了路。

走过这些,我用了40年。

这些年,好多东西,已经交给了时间,回归风尘,洒落在那些落寞寂寥的生活角落里。有些记忆,却像靠近岸边的一直都在的那一汪右江水,昨天似乎流走了,今天去看,它还在那,不多不少,潋滟作态,样子依然。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我见证和参与了我们县许许多多的那些不见硝烟的重大谋划,还具体筹办那些锣鼓喧天、彩旗飞扬的开工开业、竣工庆功仪式。那个一切都没有定义、满眼青春、到处都是机遇的年代,好像就在昨天,好像一直都在我身边。那些比小孩搭积木还快的楼房,那些比图画还美的公园,还有那些好像是从大城市搬来、从电影电视屏幕中剪来的笔直宽畅的入城大道,神奇地来到这座小城,成了我的日常,成了我的陪伴,甚至成了我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变化,就像一个大芒园,有时象牙桂七娇俏,有时金煌台农端庄,一年一景,漫步其中,劳动的艰辛如那飞来飞去的蜜蜂,心中的香甜像那一串又一串垂近地面的芒果。在我看来,这些变化是真实的、具体的,它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化为心中的花朵,永远留驻记忆深处。

写作是自然而然的。书读多了,生活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写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后来,小城变化的点滴,大都变成我的文字,进入我的文章,成为我寄情写意、赞美讴歌的对象。手捧《一束鲜花》、笑意盈盈的我县中小学艺术总管家N君,多少个《那一天早上》奔波在通往乡村学校的山路上、把才情和智慧挥洒在课堂的那些教研人员,那一位把学校工作讲解得丝丝入扣、见微知著、对工作精益求精、有着水磨工夫的园长,那位架梯攀楼、笔走龙蛇、在教学楼上写下“让莲花山娃受好教育,让棋盘学子走出大山”两行心血之作的激情校长,还有那些书中写有但不再重新点到的、充满教育情怀、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恨不得把自己十八般武艺全都用上的一线老师们。

还有,田东中学那一树夭夭灼灼的凤凰花,那一棵硕果累累的扁桃树,实验高中那一排美丽高尚的紫花风铃木,坡塘二小那棵山岚缭绕老树吐新枝的大榕树,滨江学校带着《“沁芳”的样子》《向春而行》,右矿初中陪伴着英雄右江滚滚东流的豪迈。太多太多,所写的这些,都是《最美的遇见》,都是看不完的《散学风景》,都是灼热于心中的《六月漫想》。我家门前《那一棵幌伞枫》,父亲的喜联,老主任的儒家风范,黄老师写给女儿的藏头诗,在《街头转弯》的《秋影》,飘荡的《七里香》,装满人生故事的《日历》,那条没有尽头的《跑道》,都汇成了说不完的《秋语》,想不尽的《乡野遐思》。

这个世界,不应该有缺乏文学的地方。我借缪斯女神的手,很痴情地把《未曾远去》的《岁月凝香》轻轻挽住,让它流淌于笔尖,跳跃于键盘,把它《写给小城》。

散文写作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表达自己。这些年,我用我的热爱和坚持,写下我的日常生活,写下我的心情,写下我对这一方小小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写了100多篇散文。我不担心我的文字是否优美,是否具有深度,我只坚持写出我真实的感受和思考。对我而言,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文字。这些文字,虽说不上深刻,但轻盈、自由,我自己是喜欢的。

但是,当记者问我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时,我还是觉得不知怎么回答好。就像上文所提到的象牙桂七、金煌台农,在芒果大观园里,这其中的哪一种才是最好的呢?这个是没有答案的。好在前段时间我在作家网发表一篇文章,标题叫做《墙角明媚数枝花》,淡烟疏雨,意境绵长。有山东某市的老师看到,就拿去做全市的高考二模试题。从字句到篇章,从语法到修辞,从技法到感情,多情的出题老师硬是从文章中编出了密密麻麻十多道考题。

多情犹如右江水,真的感激生活安排有这样的美好际遇。为此,那天我也畅快地把《墙角明媚数枝花》给记者作了介绍。

记者还问我这本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她们见我像课堂上回答不了问题的学生那样不自然,就帮我找了出来。其实她们是有备而来的。

她们选的是《又上讲台》一文中的“心中有诗意,永远是少年”。

这是我重回教育时,在第一次干部职工会上引用别人的一句话。其实,当时我说这句话的时候,鹿撞心头,战战兢兢,有忐忑有豪气。那时那地那景,“永远是少年”是云里雾里,“心中有诗意”是真真切切。

我还是回到写作的话题上来。

写作就像跳高。每一天都有进步,每一篇都有突破,虽不可能,但现在却成了我“心中有诗意”的动力和引擎。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前人巨匠的这些述说,既是对文学创作的启迪,亦可视为文学创作个中甘苦的写照。我没有能做到像曹雪芹在《红楼梦》第1回中自述对这部作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那样用功,我也没有能像路遥那样,早晨从中午开始那样的磨命写作,我只是业余文学爱好者,是基层文学的实践者。尽管如此,我也一定会认真写好每一篇小文,克服孤独和寂静,告别无助和彷徨,走好每一段需要艰辛、耐心和付出的路程。

最近有文友读了我的《初进机关》后给我留言说:

“你这么勤快,你的凳子是会走动的”,当年的老领导没有预见到你今天的状态,少说一句:“你写作这么勤快,你的文章是会走动的”。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行走不仅是双腿走路,也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历程。行走在自然风景中,行走在街头巷道中,行走在茫茫书海中,行走在仁爱温馨中……。这些丰富的人生历程,让我们顿悟,催我们奋进,促我们成长。《初进机关》也是。

读了这些留言,我真切地感受到心中的诗意的分量。一道光,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别人,这才是文学的基层力量。

那天采访,是在一片冬阳中进行的。我敞开心扉,谈写作,谈工作,我表达的是我心中的所想所愿。

虽然,只是些皮毛。

 

2024年1月12日

 

作者简介

梁耀鲜,壮族,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语文教师出身,供职多个行业。爱工作爱生活爱文学,诗情约画意,我手写我心,喜欢在散文诗歌创作中寻找快乐。心香一瓣常分享,网络报刊有稚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