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望月
作者:娄炳成
旧时的县志里,总是要搜寻出哪怕是拼凑出本埠的“八景”或“十景”来,记载在县志的山川掌故中,“犀牛望月”便是其中的景观之一;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和武都万象洞内,皆有此景观。人们常说,万物皆有灵,犀牛亦如是。
“犀牛望月”原本是一句成语,出自《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原义指看到的事物不够全面,后来便引申为形容长久盼望了。明·陈继儒《太平清话》第四卷中的“过望则见,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诠释的便是其原义。
与“犀牛望月”相对应的,还有一则成语,那就是“吴牛喘月”。吴牛,指江淮一带的水牛。吴地水牛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因惧怕太阳曝晒而喘息不止。比喻害怕类似的东西,亦指炎热的暑天。此语出自南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这是晋武帝嘲笑一位有风湿病大臣的俏皮话,没想到竟成了一个成语。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丁都护歌》一诗中曾有:“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之句,感叹船工之苦。
有一个神话传说:犀牛原来是天上的一位神将,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达起居规范,要求人们“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礼仪,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后被扰乱了心神,将玉皇大帝的旨意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将它罚下仙界。由于它思念天宫的优越生活,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这就是“犀牛望月”的缘起。
还有一个民间故事:雁荡山下有个姑娘叫玉贞,父母早亡,六岁就给花老财当牧童。玉贞每日晚睡早起,与牛相依为命。花老财是个贪色鬼,他见玉贞生得漂亮,起了邪心。一天夜里,花老财叫管家和打手将玉贞绑起来,正要朝姑娘扑去,岂料一条铁鞭似的牛尾巴朝花老财脸上打来,并耸起两只锋利的角,戳中老财的眼睛。老牛乘机咬断了玉贞姑娘的绳索,跪下说道:“快,快骑到我背上!”原来老牛是神仙下凡,只见它撒开四蹄,朝凌霞山顶跑,打手们叫喊着围了上来。跑呀跑,跑到山岗头,没地方好跑了,老牛叫玉贞姑娘站在一只牛角上,玉贞姑娘就乘着牛角飞上天去了。老牛变成了一只独角的石犀牛。玉贞姑娘飞到了月宫里,从此犀牛仰头朝天,在想念女主人。于是有了“犀牛望月”的典故。
用“犀牛望月”比喻看到的事物不够全面,的确不如“盲人摸象”那样恰切,那样生动,但用它比喻长久盼望,倒是十分形象,也很感人。
无论是长江三峡还是武都万象洞内的“犀牛望月”,但凡此类景观,都如同一幅定格的画面:一只苍老的犀牛,执拗地仰起带角的头颅,无声地仰望着那轮亘古不变的月亮,也把自己雕琢成一尊亘古不变的塑像,月亮一直在,犀牛一直望,月圆了,月缺了;花开了,花谢了;叶绿了,叶黄了;日月行天,江河经地;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还是那样钢打铜铸的一般,一任千年的云从天际飘过,万年的风从头顶掠过,轮番的雨从身上淋过,初心不改,雷打不动,始终期盼着、守望着,直到沧海桑田,日月失色,地老天荒。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呀?
教人细思之后,不免热泪盈眶,穿心裂肺,灵魂震颤!
这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呀?
什么是“牛劲”,什么是“倔强”,什么是“执着”,什么是“无怨无悔”,什么是“山盟海誓”,什么是“千年等一回”,什么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犀牛用它矢志不移、始终不渝的望月,生动鲜活地诠释了这一切人们随时都可以出口成章但却永远无法做到的生冷的词汇,让我们知道天底下竟然还有如此痴心痴情痴狂之生灵!
犀牛望月,使我们人类无比汗颜,自愧弗如,永远望尘莫及!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