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故道何去?

王德兴2024-01-06 11:18:13

 故道何去?

——迎新之际写给故乡的祈语

 

作者:王德兴

 

故道之于夏津,既是特色鲜明的地理坐标,也是一段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历史。

时间的指向是未来,庄稼的指向是田园,那么,处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上的故乡——黄河故道意欲何去?

故道向海。故道作为母亲河在奔向海洋过程中因改道而留下的遗迹,自然是连接历史的脐带。海是广阔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河流向海的本质就是投身浩瀚与广阔。历史上任何民族的强盛,都是倚陆向海谋发展图自强的结果,英国如此,葡萄牙也是如此,美国更是如此,中国内地一些发达地区的崛起,也大都充盈着浓郁的海洋情结。中国历史上的明朝,也曾留下郑和七下西洋的佳话。当然,倚陆向海绝非意味着要称霸、搞扩张,而是要以更敏锐的眼光和更宽广的胸怀,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当前,故道作为地处西北内陆的传统农业区,尤其应有海洋般的气魄、胸怀与活力的内在激荡。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因地制宜的战略抉择。

采风启动仪式

采风启动仪式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们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诗人们


故道向远。故道是自然的馈赠,夏津之所以被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桂冠,主要得益于母亲河曾多次、长时间的造访与积淀。试想,没有大自然的馈赠,黄河故道何以存焉?不可否认,当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副总干事赛梅朵,在意大利罗马郑重宣布“中国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夏津这个自西汉初年就已置县的“会盟之要津”,自此揭开了颇具生态意蕴的崭新一页。这就启示我们,声誉来自远方,未来也必然寄希望于远方。这也正是时下大力提倡并致力于开展以种植加工、科普研学、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的初衷。毕竟,实践证明,运方蕴含机遇,也有预示着协作、跨越与发展。

在首届中国椹果诗歌节文艺晚会现场

在首届中国椹果诗歌节文艺晚会现场


故道向贤。历代先贤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也是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举世公认,齐鲁大地自古不乏英才辈出,仅文学领域古代就曾涌现过像东方朔、田雯这样的先贤名流;而在被誉为“九达天衢”的鲁西北地区,也诞生了像崔鸿、朱国祥、刘真、桑恒昌等一大批贤达名士。如今,当历史驶入民族复兴的快车道,千年古鄃如何通过回眸先贤、向传统文化致敬等有效形式,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摆在所有故道人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时代课题。在这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应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筹划,科学布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广泛开展与包括故道文化社在内的众多民间自媒体的协作,努力走开“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会展”“非遗+研学”的路子,为带动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11

感受自然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伴随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和2014年帷幕的拉开,故道又迎来一个至为关健的发展阶段,固此,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盘活资源、激发活力与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统一,加紧从传统单一的农桑产业向以绿色产业支撑、集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迈进,努力打造具有集群化、智能化、规模化特征的现代文化之城、产业之城、生态之城!


王德兴戎装肖像

作者:王德兴,山东人,专职研究员,曾出版《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强军梦》等诗文集19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