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与心理咨询
作者:娄炳成
据哈尔滨某权威心理咨询中心调查统计,在患有精神疾病的特殊人群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了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疾病治疗工作者,在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同时,确实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甚至心理研究专家,本身又变成了精神疾病患者,成了不可救药之人。
心之魔变成了心之佛,心之佛又变成了心之魔,到底是谁在拯救谁?
许多人是因为自己心理上有了问题,才去当心理咨询师的。随着接触的精神疾病患者的不断增多,被问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积月累,难免与自己的心理问题发生碰撞、重合、相似,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会逐渐增多、加深、加重,从而被“感染”上精神疾病。尤其是,如同许多普通的精神疾病患者一样,这些深谙精神问题病理产生原因的专家们,也不承认或不敢正视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而且还会以精神疾病患者的“独特”眼光,看谁都有病!
心理大师阿德勒于一八七零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但富裕的家庭条件并没有给他的童年带来快乐。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童年生活是不幸与多灾多难的。他自己曾说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对死的恐惧和对自己的虚弱而感到的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长相既矮又丑,幼年时患软骨病,身体活动不便。他四岁才会走路;又患佝偻病,无法进行体育活动。在身体健康的哥哥面前他总感到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有丑,样样不如别人。他还被汽车轧伤过两次。五岁时,他患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连他的家庭医生也对他绝望了。然而,几天后病情却意外地好转。从此他想当一名医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曾说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一九一零年,在弗洛伊德的推荐下,他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第一任主席,并负责该协会会刊的编务。但是,两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一开始就潜伏着有朝一日会裂隙的危机。阿德勒从一开始就不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两人之间也从未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正如著名心理学史家墨菲所指出的那样,阿德勒显然一开始就认为自己是弗洛伊德这位大师的年轻同事而不是弟子,而弗洛伊德则把阿德勒看作自己的信徒和门生,他不能容忍他心目中的弟子对他的学说有任何怀疑和偏离。一九零七年,阿德勒发表了一篇论述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论文并获得了很大的声誉,此时弗洛伊德还认为阿德勒的观点为对精神分析学的一大贡献。
另一位心理学大师马斯洛,也是犹太人,他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为了寻求安慰,他把书籍当成避难所。后来当他回忆同年时,他说道:“我十分孤独不幸。我是在图书馆的书籍中长大的,几乎没有任何朋友。”
但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依然是心理学研究人的属性的理论支撑。一、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二、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三、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交需求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五、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
还有一位女性心理大师,名叫凯伦·丹尼尔塞,一八八五年出于德国汉堡,她的父亲是一位船长,母亲是这个船长的第二个妻子。她从很小就面临不公正和不被人接受的对待,因为她是一个在男人世界里努力反抗的女人。她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独裁者,他用圣经的诗句来推行他的男人至上的观点。凯伦的大哥本特有权上大学读法律,而她的父亲认为女孩子没这个必要。对此,凯伦的反应是发誓要在小学里保持班里第一。十二岁的时候,她决心以后有一天要进医学院。
一九一五年她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医学学位,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招收女生的大学中寥若晨星的女生之一。她研究了精神分析理论,把它作为压抑的反抗。有报告说她有一次企图自杀,是她的丈夫救了她。她有严重的抑郁症,对精神分析持怀疑态度,由于个人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她的丈夫没有身份地位,极其普通,婚姻关系名存实亡。她遇到了一个蓝颜知己,并与之断断续续有过两年的暧昧关系,从中感受到了她生平在自己丈夫那里从未感受过的关爱、性爱和幸福的感觉,以至于她产生了逆反心理,对情人的关爱有一种莫名的排斥,只要情人对她一有关爱的行动,哪怕只是一句关爱的语言,她都会表现得歇斯底里,视为仇人!她最终离了婚,于一九三四年到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孤老终身。
还有一位心理大师叫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他在一生中充满了自我认同感问题,没有人在这方面比他的问题更多。埃里克森在回忆自已早期的生活经历时说:“这种早期生活预示着一个人将经历严重的自我认同感危机。的确,埃里克森对自我认同感危机的抗争导致他后来出现了许多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的行为。然而,这种抗争也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与自我认同感有关的一问题,尤其是青春期和成年初期面临的这类问题。
埃里克森的生理特征,使他的自我认同非常混乱。他生活在一个犹太家庭里,但他保留了他的斯堪地那那维亚父亲的许多生理特点——高个子金发蓝眼。埃里克森写到:“在我父亲的教堂里,他们叫我“异邦人”,而在同学中间,他们叫我“犹太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埃里克森正处在青少年前期,大战造成这个男孩的感情崩溃:他不知道该忠诚于德国还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丹麦。
埃里克森从公立学校毕业后结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她也是一个著名的精神分析家。除了获得蒙台梭利教学证书外,他从安娜那里接受的精神分析培训是他离开家乡后接受的唯一正规教育。在这几年中,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这明显反映出他的自我认同感的改变。埃里克森为逃避纳粹迫害,在美国波士顿定居。他在许多大学任教,包括哈佛、耶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西法尼亚大学等。他的第一部著作《儿童期与社会》就像他描述的成熟的成年人那样,在后来的年月里,他的人格和专业一直没有改变。
还有一位大师是弗洛伊德的同学和好友卡尔·荣格,他关于人格的想法怎样来自他对自己的内省和体验。荣格一八七五年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小镇克斯维尔,他是一个非常内省的孩子,对外界比较封闭,因为他认为没人能理解人固有的内在体验和思想。荣格幼年时花了很多时间思考他做过的梦的含义和超自然的东西。十岁时,他雕刻了一个二英寸的木人像。他把这个人像收藏起来,独自一人时,他对人像讲话,有时用密码给它写信。
荣格渴望了解人格,这一愿望把他领入新兴的精神病领域。荣格说,在这些年里,有各种人世间物和形象造访了他。逐渐地,这些人物成为构成集体无意识的角色。荣格确信,在他的头脑之外存在着这些东西,例如,他详细描述了他与菲力芒(荣格虚构的人物)的谈话,他写到:“我与他进行了谈话,他说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在我的意识里从没有想到过。我清楚地注意到,说话的是他,而不是我……我和他继续走着,来到了花园。对我来说,他就是印度人称作宗教领袖的人物。”
日本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森田疗法的创建者。他出生于日本高知县一个乡村家庭,因患肺炎逝于日本东京。七岁时,森田偶在日本寺庙里看到了彩色地狱壁画,立即感到毛骨悚然。他看到图中人死后下地狱的惨状,有的在上刀山,有的在下火坑,有的在进血池等等。这些可怕的场面在森田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自那以后,他便时常受到死亡恐怖的袭击。这就是后来森田理论中关于“死的恐怖”一说的来源。读初中的时候,曾陷入与此有关的求仙问佛、追求神秘奇迹之类空幻的憧憬之中,沉缅于各种迷信活动。
森田自幼体弱且有神经质倾向,十二岁时仍为夜尿症而苦恼,十六岁时患头痛病常常出现心动过速,容易疲劳,总是担心自己的病。幼年时患夜尿症为了不弄湿被褥,总是铺着草席睡觉,却常有大人以此打趣他,后来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写到“不要谴责孩子的夜尿症,越是谴责挖苦孩子,就会越恶化”。森田因有夜尿症而深感自卑,后来听说当地很有名望的板本龙马先生小时候也得过这种病,这才聊以自慰,心情稍微好了一点。在高中和大学初期,他经常神经衰弱,东京大学内科诊断为神经衰弱和脚气病,经常服药治疗,大学一年级时,父母因农忙,两个月忘记了给森田寄生活费,森田误以为是父母不支持他上学,感到很气愤,甚至想到当着父母的面自杀,于是暗下决心拼命地学习,要干出个样子来让家里人看看,在这时期什么药也不吃了,放弃一切冶疗,只顾学习,考完试后,取得了想不到的好成绩,而他的脚气病和神经衰弱等症状不知不觉也消失了。这时家中也寄钱来了,原来是因为忙于突击蚕桑忘记了寄钱,自那以后,连头痛也不再复发。这些个人经历,导致他后来提倡的神经质的本质论,包括疑病素质论。
心理学研究的宗师佛洛伊德,收集了一百个病例,均是被他肯定为是具有性病原的歇斯底里病症,同时他又创了许多新名词,如宣泄法、精神发泄法、原来欲……等。于是,他在一八九五年出版了《论歇斯底里病》一书(当时佛洛伊德自己尚没有名气,故此该书是与另外一位比他有名气的医生朋友合作出版的)。佛洛伊德本人以为,《论歇斯底里病》一书替医学界开创一个新纪元,他的新发现和新技术会被他的医学同仁接受和采用。可是,事实正好相反,该书的出版竟使他变成被社会唾弃的人。
他被精神病及神经病医学会邀请去演讲,他选择以歇斯底里病的病原论为该天的讲题。他在演讲词内提到婴儿性的存在:婴儿在出生时已经有了整套的性欲本能,几乎在一出娘胎的那一际,这些潜藏着的性本能便显现。他强调,这一切均是证据,是他把一个又一个的病人的记忆带回到孩童时代,把一直压抑着的性记忆从其潜意识里过滤出来的。跟着,他不顾众多的反对和警告,把演讲词在很有名望的《维也纳临床医学论坛》中分期连载刊出。一场凶猛的攻击飓风就此刮起。维也纳的社会人士认为佛洛伊德的婴儿性论不但玷污了小孩子的纯洁,而且亵渎了神圣的母道与父道;他们把佛洛伊德唾骂为:“头脑肮脏”、“好色狂”、“色情迷”、“贩卖猥亵及色情文学的人”、“同行的耻辱”、“亵渎人类精神的人”……
从笔者所列举的这些“洋”心理大师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哈尔滨某权威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统计,在患有精神疾病的特殊人群中,有一些人后来成了从事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工作的者,在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同时,确实有一些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甚至心理研究专家,本身又变成了精神疾病患者,成了不可救药之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心理大师都是犹太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犹太人是没有祖国的,“国格”的缺失导致了“人格”的缺失,没有国家的尊严,也就没有个人的尊严;尤其是,犹太人是不懂的感恩的,狗咬吕洞宾,谁对他好就咬谁,是农夫怀里的蛇,东郭先生口袋里的狼。中国有句俗话说,久病成医。他们因国籍无着、依附无着、德行不好被世人厌嫌排斥,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精神障碍,就成了自治的医者。
但我们不能依此就否定心理学。心理学最大最显著的特质,是它的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实证性”。心理学的奠基人弗洛伊德,依据自己有限的诊疗实践所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的一些正确的理论体系,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在其后学的不断努力下,经过近两个世纪孜孜以求的成千上万的科学实验,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补充和完善,终于使之具有了完全意义上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具有了医学医药不可替代的“疗愈”功能。故而,许多大医院,都开设了心理科,把心理学的许多理论成果,纳入到了医疗临床实际运用之中,从而为人类造福。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起先只是“道”,用于临床实践后,才有了“术”。
但无论何种科学,包括心理学,都有其局限性,不是万能的,在探究人类生命存在的种种疑惑、迷惘和意义不确定的同时,心理工作者也会陷入到疑惑、迷惘和意义的不能被正确解答、被完整地认识,不能“包治百病”的无奈和遗憾当中,尤其是深深陷入到“医不自治”的悖论当中,难以自拔。什么是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得出结论结果,就是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如此。科学无止境,我们在探索的路上才走了不远的几步。
更何况,在诈骗普遍盛行、是非难辨、魔道不分的当下,在心理学这个神秘的领域里,如同其他领域的专家教授常常胡说八道、被全社会广大民众诟病和深恶痛绝的大背景中,一些本身就患有精神疾病的所谓的心理学工作者,就像驱妖捉怪的道士一样,搞些神神道道的富有戏剧性的游戏,譬如玩扑克,猜谜语,看图片,诱导式询问,所谓的量子催眠等,与古之方术何其相似,其科学性,真实性,不得不令人质疑。
庸医尚是医,就怕连庸医都不是!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