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檀州古今,文化百科式的着力梳理

刘辉2023-12-07 20:45:34

檀州古今,文化百科式的着力梳理

——欣读陈奉生先生新编散文集《金叵罗》的几多感受

 

作者:刘辉(文军)

 

一本新版散文集《金叵罗》,奉生在第一时间邮寄与我。毫不夸张地讲,这本书满满的密云信息存量,是我始料不及的。近期看到各路专家的经典点评,更令我感到通过阅读《金叵罗》,再想议论点儿啥新鲜感觉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因常在密云山水间走动,又与密云作协总有些业务往来,结识并熟交陈奉生先生必然是水到渠成。奉生是土生土长的密云人,他是密云二中资深的历史高级教师。作为密云区作协副主席,他的博学才识,热忱待人,我深有体会。

 

陈奉生先生不愧是卓越的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整本书籍:娓娓道来的是他对自己家乡每一块土地的真情倾注;滔滔不绝的是他紧紧地把握时代脉搏以抒发其对古往今来密云山水与人文的宏观与微观变化。

 

文采活跃、夹杂趣谈,不失语态庄重。涉及面广、夹叙夹议,不失史实严谨。

 

一村村古今乡事的深刻巨变、一件件家乡事务的解读、一朵朵“密之云”的古往传说或轶事-------。史学意义上言之凿凿的精准解析、情感倾述上丝丝入扣的温情交汇、自然山水中身临其境的悟感融入-------。以点带面,温煦中体现深邃致远。

 

陈奉生笔下的“山·水·人·村”:流畅而缠绵,隽秀而经典,平俗而亲昵,细腻而博大。看似漫不经心的信手沾来,细品其述于字里行间的史学知识与扑面而来的家乡暖意,绝对能感应到奉生从心而发、从情而发的大爱无垠。

 

《金叵罗》;是作者家乡的魂魄之飞翔、是作者家乡的美善之盛誉、是作者家乡的古今绝唱之尖端、是作者家乡的展露大公无私之完满呈现。从这本书始,我重新“咏读”了密云之“壮美”、之“仁善”、之“檀伟”、之“醇厚”。

 

我说过认识密云,我是从一只“国光”小苹果供同宿舍三哥们儿喝尽一瓶老“红星二锅头”开始的。上个世纪特殊时期的七十年代,市里选派了一些密云青年到北京城里工厂作工。和我在一层宿舍里,就有数十个来自新城子、穆家峪的小伙伴。那会儿生活匮乏,总盼着一宿舍里的哥们儿回趟家,能带回啥好吃的?

 

至今记得,密云山上的小苹果最香。我还记得,密云哥们儿特实诚。那会儿密云穷,其实哪儿也不富裕。哥们儿回家探亲,没忘了回城前先上山摘苹果、打核桃、揪酸枣。弄满一大旅行袋让同宿舍人就小酒、求乐呵儿。再后来,多年后到他家,看着满树的新城子大个的富士苹果再也没觉得嘴馋。

 

再往前捯,爸爸他们部队一同过来参加修筑密云水库的基础建设。长辈的汗水为密云流过,裤脚里也蘸过密云温润的泥土。

 

密云水库是一面巨型镜子。透过镜面的全方位折射,朴实地彰显着密云人的卓越品质。点点滴滴,作为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们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重整山河待后生”。《金叵罗》之所以精彩十分,在于作者更加重砚浓墨般地叙说了密云人民几十年中如何实践“环保水库”、如何保证“首都一盆净水”、如何实施宏大因地制宜全面发展的。

 

金叵罗巨变,只是反映密云人民用智慧改变农村面貌的一个缩影。陈奉生先生扎根基层的实践活动,让读者重新换一个角度,多几个视角,欣喜地领悟实现“青山绿水”绝不是纸面上的一句空话。

 

一.幽燕之伟魄山魂

 

奉生是在大山边儿成长起来的娃。他的最初认知,一定是来自于燕山的逶迤与雄厚,神秘与雄魄。延绵于密云之北“京城锁钥”的燕山山脉,蕴含着数已万计的信息储量。站在今日“金叵罗”极目向北,奉生以他独特而沉稳的视角打开了“山”的秘密。

 

巍巍燕山记录着历史痕迹,古渔阳与古檀州的称谓延续至久。密云水库是“燕山清澈的眸子”。金叵罗村在眸子的注视下,演奏着困而不屈、生生不息、踔厉求变的时代交响。

 

“燕山,是古都北京之根”。探察问古、寻燕求实、取证翻典。陈奉生像燕子一样飞翔于山谷之间,一件件着着实实地说古论今。“金叵罗”是燕山之脉的金、是山窝里的魂、是飞翔古檀云上的燕。

 

满满的实情挖掘,使阅读者犹如亲如其境。悠久的历史长河,必有古檀州的人文遗迹与史实记载。从巍峨原始状态的司马台长城、到古老神魂显现的望京楼,从探访鬼谷子境地的奇绝幽静、到一绝读尘的寂寞巡游------,陈奉生以他独有的诗性语言绘制了密云之山伟魄。

 

带着好奇心、带着深入解读的渴望,我们重新认识了熟悉的密云之魂。

 

问乡读乡知乡爱乡,奉生自爱密云之山始。带着阅读者了解到这里是:“揭竿而起”的发源地,杨家将、戚家军抵御敌军的英勇奋战之地,抗日战争时期以血肉之躯抵抗日寇进犯而拼杀“向死而生”之地。无数的古今英烈在这里流尽最后一滴血,密云山作证。

 

实地考察、引经据典,诗意情抒、提炼精粹。陈奉生笔下的“山”:古老而亲切,神秘而舒缓,奇幻而平俗,真挚而厚重,深邃而朴实。

 

读山亦如读史,识山亦先识人。奉生注入亲情与热情,《金叵罗》的山愈加挺拔高耸。有万千英魂飞翔的山脉,愈加郁郁葱葱。

 

二.密境之温润水魂

 

奉生先生以九篇散文的形式,概述了其人对密云水库水之源的潮河、白河盘根问底般的追溯。很赞赏奉生特别精巧的诗文样式的小题目设置:一棹潮河远、但饮一瓢白河、碧水润京华、渔水谣、-----一粒稻米、飞过北纬四十度的候鸟。凡此等等,亦如诗境。平添几份优雅气韵、平添几份渴读欲望、平添几份作者的独具慧眼。

 

为追寻密云之美、为追逐妙水之源,奉生一直在“跋涉”探求的路途中。锲而不舍,追根求底,执著的寻访带来丰盈的收获。带着读者攀山越岭,去问候久违的荒芜、去追究原始的寂寥。一泉一溪,记录着《金叵罗》作者的“痴迷”;江河入库,记录着追随者的一路路的“执著”。

 

在河之源头。作者有幸于友聚在一起,畅快地把味人之幸事。其中有这麽一段话:“几个朋友把酒临风,说古道今,把峡谷的夜慢慢地、一点点地抿黑。枕着白河的水声,梦里都是白河的故事。”

 

记住生动地“抿黑”、记住夜里的“枕”、记住追河而居的“梦”。一群人乃至一代人,为了密云山河的青山绿水,一直孜孜不倦地抒写着奋斗着。为了北京人的幸福安居,密云人民一直默默地做着利益上的重大牺牲。数万户密云人为了建设首都的“一盆净水”,搬离了世世代代居住与劳作的故土。

 

奉生笔下的“白河”:“白河从远古走来,携汉风,沐唐雨,见证宋元明清的历史尘埃。”一笔勾过,何止是白河之水。大气磅礴且细腻入微的个性语言,贴切地印证了作者着意深情倾述的文学把控。

 

我注意到了著作其中的《遥远的共工城》。其城,因水而驻、得水而兴。陈奉生饶有兴趣地论述;密云共工城应该是原北京城的鼻祖。从而加深:“先有共工城,后有北京城”的印象。何以证明?

 

引经据典,实地考证,深入探幽。几步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奉生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体力成本那是巨大的。从民间传说到古典著作,从实地的共工城到想像的“水神共工”,话解抽象中神秘的“共工”,还原现今人民治水的“大众共工”。奉生用他独有的方式,宽泛拓展并延伸丰富了人们的阅读视野。

 

看过书的描述,来换个角度,是不是可以这样认识:密云就是共工城的浓缩。共工是治愈水患之神、共工是密云古今之柱、共工是治水之绝佳翘楚!数千年来,密云治水从未停止过。密云水库,那就是抚育北京人民的精神摇篮。

 

三.情爱之伟岸仁魂

 

整整十六篇,汇聚成《金叵罗》的第三辑。说仁,即是说人之情怀。大爱,爱国家、爱民族、爱这片土地,胜过惜爱自己的生命。说仁,那是个性张扬的对密云这乡这村这屋的温情脉脉。

 

精细至毫秒毫无吝啬的、眼眶含泪灌满柔情的、挚爱至纯直击泪腺的,全然在于陈奉生发源于内心呢喃的私语。那一页《月如邮戳》的怀念母恩之情,那一页《无法替母亲老去》,深深地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位。

 

《安澜 安澜 安危澜》是一篇抗日壮歌。描述古北口的抗日烈士墓碑上的英勇事迹,深切怀念戴安澜将军胸怀大志奋勇杀敌的身先士卒并一战成名。回眸霍去病、岳飞、戚继光前辈,戴将军痛斥蒋政权的不作为行径。——陈奉生先生谨以此重要篇章记录且记怀发生在密云区域内的抗日事例。赞扬他们:“忠、勇、勤、廉”,义薄云天。

 

不可不说,题目的设置恰如其分地奇妙:戴安澜——安国安家,纾解危难之澜!伟岸凛然,大气磅礴,横刀立马,他就是保家卫国的卓越将领。

 

从心而发的“心声”泣语,是奉生叨念给母亲的私信。阅了又念,我心理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敬佩奉生有那么真优美的词语,更是仰视他对家乡对家人对友人都是充满了嫡亲之爱。

 

《老家的青瓦房》:无形与有形之手,护佑着村庄的静谧与安澜。父亲是那一瓦瓦的青湛、母亲是那一琰琰的炊暖。父亲似瓦:冷漠外表,内心温情;遮风挡雨,避暑御寒。母亲似烟:阳光味道、瓦片味道、母性味道。

 

读一篇文,体验奉生行文里的人性本善、永世报恩的品质。借一缕缕夜思语下的乡愁暇念,由这一处青瓦房的缠绵述说去妥稳地完成其基本夙愿——这就是作家其人最起码的文学信仰与德行诉求。

 

这一篇章,题目独特。独特的催人疾转、必须细细品读。《月如邮戳》:神韵徐徐的思思念念、沉重甸甸的佛禅密语。每一句都会敲中你曾月下的约誓、每一句都值得一次次复诵。

 

种月亮——多重比喻的寓意之深邃。“在母亲的童谣里,月亮瘦了、月亮圆了”——母亲辛勤劳作喻义成了山坡上的月亮滚落了多少回、山坡上的的月亮又瞌睡了多少回。日日月月、昼昼夜夜,母亲如同月亮般温馨,无时不刻地尽心地呵护着孩子们的成长。

 

对妈妈的思念犹如一枚邮戳,封缄与月亮之上。地久天长、牢不可破;深敬母爱、报答母恩。奉生的崇高大爱竖起来俨然是一杆旗帜,凡有仁爱之心亦当仿效。我记得他一句话:“父兮生我,母兮掬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苍天可证,奉生大孝大诚矣!

 

其他作品。譬如:《娘娘榆》、《九搂十八杈》、《大地的滋味》、《铁蝈蝈》、《种莲记》等等,应该是作者回味童年家乡的回望之作。童趣盎然、童心可鉴,玩趣丰盈、雅俗相宜。

 

特别议论下《说蝉》。奉生笔下的蝉,绝非是普普通通的夏季令人烦躁的卧鸣之蝉。从古至今,古语里论蝉与禅之间的自然联系,以及童年奉生的孜孜不倦的知识探求。说蝉,由奉生说出了不一样的“蝉变”、具有哲学意蕴的蝉已被作者赋予了新的文学性生命。耐受得住煎熬、经受得住修炼、磨受得住涅槃。作者尚能提取其“蝉悟”:敬意它们对生命的凄美等待,致敬它们对生命责任的义无反顾,尊敬它们对生命终止的那份从容淡定。

 

重重叠叠,蝉禅相近、蝉禅相依、蝉禅近义。在这一份感悟中,阅读者是否觉悟出作者的另一种敬畏大自然悲怜生灵物种的高蹈的心胸与姿态?

 

四.百态之巨变村魂

 

陈奉生新书《金叵罗》,重点在于阐述与细描新时代下的新农村的崭新变化。第四辑存有五篇含量,重点在于金叵罗村的详实巨变。各级文化团体多次在现场召开过作品研讨会,并在现场观摩指导。

 

金叵罗村是密云农村建设的一颗尤为闪亮的明星。它的巨变,涵盖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与探索追求。它的巨变是由一次次渐变,不断走向成熟路径上的。积累、演化、培植、革新、磨合、优化、运作。网媒商媒介入、新产业概念实践、传统式科技化耕作实体。总之,所有能为新农村建设的增光点,金叵罗一点儿也不缺。

 

尤为感叹的是,作家陈奉生非常负责任地介入并置身于金叵罗的建设其中。

 

奉生笔下的《金叵罗》之所以格外生动,正因为有作者本人的亲手所建、亲眼所见、亲身所为。每一个细节,不仅保持其内容的亲近而真实,还注入了许许多多的驻村所为和亲历而感。

 

金叵罗的日渐兴盛,固然有作者点滴入微的贡献。细致而周全的随机观察是一方面;倾下身来老老实实地作其中一份子,更是难能可贵。

 

金叵罗,盛满了五谷之梦。金叵罗,成就了檀变之梦。金叵罗,归还了原生态之梦。金叵罗的今天,土地多样化的使用之梦不再是空想。金叵罗的成绩所见,开创了异样新农村的巨变之梦。

 

梦得其所,村民们享受到了巨变之成果;红利所致,一改痴等五谷丰登的旧有观念。新的致富理念,一步步实践为金;新的网格化运作,一项项落地为金;新的农村蓝图,一天天转换为金。金叵罗,不再守着金饭碗而哀叹。观念的步步革新,使密云的所有山村,越来越富饶!

 

很有幸能阅读奉生的新书。感叹有三:

 

1.加深了对密云农村认识的兴趣感染。燕山、司马台长城有风韵层出的历史故事。密云的贡梨、蜂蜜、小枣、核桃,亦是密云之宝。

 

密云水里,有着千年不变的鱼恋之歌;驿站古道,有着不朽石头的传说;密云被权威部门评为蜜蜂之乡。密云的山,是天然大蜜库。

 

2.密云山水是神秘境地的密集组合。“只有青山干死竹,未见地里旱死粟”——小米皆是大地的哲思与馈赠。鬼谷子的神秘传说,神隐或神现。杨家将戍守幽地的亮甲屯。

 

与奉生走进蚌给与珍珠的神秘一瞥;走进草丛去感受“铁蝈蝈”带给童年的乐趣;走进禾田,为宣泄舔矂却懂得”慈乌反哺”的乌鸦正名、为不忠于且装作爱情圣典的鸳鸯反证-----凡例等等。奉生以他多年体察,给与阅读者以欣慰质感。

 

3.专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金叵罗》一书,可以说精彩绝伦。身着高级历史教师之身份,陈奉生熟稔于古今密云的每一处神秘经络。随意的、略微地搭上一脉,声情并茂的就是一段;丝丝入耳的、或悲或悦的勃发跳动,恰是适时的等待。

 

身为密云作协的一级领导,奉生的文学修养也是令人敬佩的。著作《金叵罗》: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典章典故、诗文谚语,散文佳句、气象万千,遍地珠玑、俯首皆拾。

 

正如奉生所谈,《金叵罗》不是轻易成功的,它凝聚了集体智慧。更重要的是,密云山水为作者提供了充分的精神与物化的天然性养分。《金叵罗》装着是村庄的烟火气,装着是随时代脉搏的情绪跳动,装着密云人民坚信不疑的未来希望。

 

2023.11.12.于杭.上城。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