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叔父婶母墓迁故园纪实
作者:王德兴
癸卯十月一,是传统的寒衣节。
此前恰又下了场雪,致使气温骤降,确有寒意袭人之感。
但此刻,对遥居黄河入海口东营的叔伯兄长王德华和夫人李淑芸而言,心里却始终燃着一把火,因几个月前,就与老家的亲人们商定:趁寒衣节把父母的坟茔迁回老家祖坟安葬。
这是件大事。从公墓到老家不仅隔着三百多公里的路程,而且还需与公墓工作人员协商请出骨灰的时间、准备祭品等诸多事项。所以寒衣节这天二时过后,就基本睡不着了。他须把各种细节再捋一遍,以免出什么纰漏。
与此同时,鲁西北老家的大本营也开启了恭迎二老回归故里的系列忙碌。春弟作为此次家族要事的总负责,数日前就通过族叔王世峰联系了谙熟易经的大师,测定墓穴位置,选择施工人员,雕制墓碑,预定饭店……等诸多事宜。长期居守故里的大哥王德奎,则需备下砌墓所需的砖、沙子、水泥和封顶用的预置板。在北京工作的我,适逢办公地点搬迁,为争取时间,匆匆提前找友人帮忙,把所有东西一古脑堆到新办公室,然后请假乘车,汇入恭迎叔父婶母回迁的行列之中。
墓地就选定在村北自家的麦田里,爷爷奶奶和父母就长眠在这里。
墓穴是前一天傍晚开挖好的。当挖至60公分以下时,泥土粘锹粘得厉害,施工的师傅说:“这块地土质好啊,有胶性,不渗水不漏肥”。大哥德奎接话说,“在近二十亩地中,属这块地临河,还肥沃,种什么都比其它地方长的好”。我和弟弟听后格外高兴,因少小离家的叔父和时刻牵念故园的婶母,终于叶落归根,结束漂泊异乡的历史,重新回归到生养他的故土,从此可与爷爷奶奶和我们的父母长相聚首,再不分离。
6:45,淑芸嫂子给我发来微信:“我们出发了,这几天让您们都受累啦,哥嫂谢谢您们!”
此时,我正走在去墓地的路上。北街村口,我看到左侧的墙根处有两丛菊花,一丛是白色的,另一丛是黄色的,虽然菊花叶片上挂着霜,但凌寒的花朵愈加鲜亮精神。难道这是故里欢迎叔父婶母的诗意表达,抑或叔父婶母人未到而灵魂先至?
我边走边拍照。但见日上三竿,田畴之上雾岚升腾,身披霜露的麦苗、苇草和树木,整齐列队,静候久别的亲人归来。
7:05,砌筑墓穴的三位师傅在亲戚王红军的带领下,携工具到位;7:25,墓穴砌下第一块砖;10:00,吊装墓碑的钩机也来到作业现场,据红军介绍,司机师傅还参加过2008年的汶川救灾,等见了面才知道,他竞是我初中的同学——孙宗传。10:30,华哥一行携叔父婶母骨灰来到墓地;11:10,墓穴封盖上水泥板;11:40,叔父婶母的墓碑树立完毕。
中午聚餐,春弟预定的是新营业不久的仁合婚宴饭店。年已80岁高龄的族兄王德云,破例和大家一样斟上满满一杯酒,用他的话说:“今天二老归宗,乃整个家族的大事喜事,当庆当贺”。东邻族兄王德和,本来今天也是其兄王德贞的头年上坟日,但他安顿完家里事务后,不仅携嫂子参加了叔父婶母的安葬仪式,还全程参加了今天的亲情午宴。已逾古稀之年的姐夫张会玉,跑前跑后,帮料理安葬和立碑等诸多具体事务。
晚上华哥答谢亲朋定的是四季仙酒店。给予多方协助的族叔王世峰和宋里长屯七哥悉数到场。
亲朋说不尽的话,趁叔父婶母归乡得以敞开心扉;总也喝不完的酒,借家族红白大事,畅快淋漓。
的确,从东营的嘉盛陵园到鲁西北的黄河故道,隔着长途漫漫,隔着山水迢迢,但有血浓于水的齐心协力,有诸多亲朋好友的接力式肋持,一切艰难困苦均会化作亲情的纽带和情谊的见证。
一阵热烈的鞭炮声,两场亲情浓郁的酬谢宴,标志着俩位令人敬重、久别在外的慈祥老人圆顺归返故里,从此,他们将在无尽的岁月里与故园水乳相融,瞩望后世子孙隆昌繁盛!
村北路口处开着两丛菊花,此为其中之一
村北麦田
通往墓地的路
通往墓地路旁的芦苇
迁墓后家族合影
作者:王德兴,山东人,专职研究员,曾著有《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强军梦》等文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