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农根

郭伟2023-11-18 08:53:49

农根

 

作者:郭伟

 

住进蓉城不久,渐渐地联系上了几家早已进城的亲戚。到大姑家,她请我们进馆子大吃一顿,临走时送我们一袋冰冻嫩豌豆。去姨姐家玩,临走她送我们一大袋黄瓜、豇豆。到表哥家,临走送一袋嫩葫豆,几个玉米棒子。

想起妈妈刚刚进蓉城时,住在三弟的空房子里。妈给我们讲她每年也收获不少农作物。爸爸却翻着白眼说,腿脚又不好,还下那么大的力气,一辈子想的都是粮食。

原来都是同一种情形。是资助我们没有饭吃吗?不是,是他们在炫耀劳动成果,更是他们的一种忧患意识。这些亲戚所住的地方,屋周都有开发商已经征收而尚未开发的土地。闲着也是闲着,这些刚从农村来到城里的原职农民,一是人闲不下来,闲下来心情就不爽,身体不动就生病。二是见不得土地闲置,土地不长点有益的东西,就是荒芜,浪费。

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着就心疼。

我买的百十来平的小矮层商品房,楼顶属于私有空间,四周靠墙圈出六十公分宽的花台,运来熟土共造地七点八平方米,自然也是准备种蔬菜的。儿子新买房在万安小区二十六楼,正好楼前又有上百亩闲置空地,听说要为引进精英人才而修建高端别墅群。移住两三年了,地还是没见全部开发。倒是天天能看到几十户农民做成的庄稼。左前方正中位置,一家老两口可真投入,不管日晒雨淋,他们早出晚归,坚持耕作。可能他们搞得最早,占居有利位置垦地两三亩,而且整理得地平厢直沟深,他们捡来废旧装修板材围成一个手掌加三根指头一样的地形,中间一堆乱石上,还堆放着撮箕、锄头等工具,以涂料桶改作的塑料水桶,专接天然雨水用以灌溉,那里光照充足,想必肥料也是按时按量投施,油菜、玉米、洋芋、红苕、豇豆、黄瓜、茄子、扁豆荚,一片一色,庄稼长得如墙一般。

真是既专业,又认真。

从农村来到了城市的老人,不是来养老的就是来帮子女带孩子的,只早晚到学校接送孙子,剩余大把时间,干什么呢?身份突然转换,有些人很久都适应不了。经常听说他们在城市里与儿女们住不惯,再次返居农村。

听姨姐说,她们初进城时,也不习惯,经常想回老家看看,后来见有闲地,也操起老本行,种子一下地,庄稼长着,天天得经管,啥时候需要干什么,日程牢牢地把人拴住了,日子也过得充实了,生活情趣也新鲜多样化了。而且种一年的庄稼,吃不了的还可以卖出六七千块钱出来。玉米棒子,别人卖五六块钱一根,她卖二三块钱一根,上街一抢就光了。

姨姐还说,她原先住的那个伏龙小区旁边,开发商也有一大块未开发的土地。她们与开发商之间既没商量,又没约定,连面都没见过,大家便随意去种植。按理说,在土地开发时只需告知一声,农民能收的就收,能移的就移,开去一辆铲车一阵铲掉也没事的,只不过损失几粒种子嘛。但是,那年,姨姐她们遇到那个开发商很仁义,主动按面积大小,种植内容及庄稼生长情况,几百甚至上千地补偿给乱占乱种的农民。

她们又不是原有土地者,得到意外的收获,高兴极了。

我很惊詫,原来,一家人只要一分地,葱蒜苗就有了,小菜也有了,杂粮也有了。有三五分地加之四季轮作,能收到上百斤油菜,榨几十斤菜油,当然可以养活一家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论哪种原因,能从农村来到了城市站稳了脚跟,并住扎下来,就算是胜利,都是进步。进城的农民工,却忘不了本职和农技,见到闲置的土地,便忍不住你去圈一块儿种植粮食,我去圈一块儿种蔬菜,也有附带收入,帮补家用。

但是,这里除了土地被征收的本地农民之外,能在大城市买得起房子的人,在乎几千元的农产品收入吗?正如姨姐说的,得丰富生活。刘备、陶渊明,不也发现了农趣吗?

四周高楼林立,中间被围地,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地块,时常十多二十个农民在其间忙碌。

我也便积极参与其中,首先信心满满地上农资商店买来一把铁把锄头,网上买些肥料和牛皮菜、小白菜、玉米、辣椒等种子。第一次开垦了一小块不过几平米,因偏坡缺水,种下的南瓜苗远远迟于邻居地块的长势,瓜藤不过一尺来长就到了秋天,当然除开了一朵晃花之外,什么果也没有结出来。第二次在尚未贯通的公路边的平地上,相当于将来的人行道的位置挖出十余平米,因土质润湿,石块又多,凝成大块大块的,每块少说也有十多二十斤,弄得我满头大汗,准备过几天再拌细、下种。当晚,不知是谁将我翻出的土块全部搬走了,我很佩服那人的毅力,小推车要搬五六趟,皮卡车一车也未必装得完,可见那人不但在乎土地,连土块都稀奇。他拉去哪里,拉去干什么?地上有痕迹,但我不想去追踪侦察。

我只好再次深挖,随即下了种。可是疏于管理,菜苗到后来都长苔开花了,也没吃上一匹青菜叶。到初冬时,有一天我在楼上正好看见有人开着挖挖机,来回二三下就给铲平了,并与旁边的地一道翻耕。我以为是市政有关公司要收回并集中种植街景花木了,后来才得知,旁边那块地的临时主人见我们没经管,他就收归一处种洋芋了。我们没见过面,我也不在意,这事也就罢了。

后来有一天提前去接孩子时,我来到校边土台看孙子上体育课,见一妇女在挖地,我上前开玩笑说:“你种不了那么多吧,这边这一厢让我来做,怎么样?”她左手撑着锄头,右手比划着,一本正经地说:“这块地挨着我这块地,我前几天就来扯过杂草啦,捡去石籽,我要一起种。”

她严肃、固执的态度,让我吃惊。

假日、傍晚,常常有些身着红色长衣,白色休闲服,头戴草帽的人,走在田间阡陌纵横的小路上,有拍照的,有放歌的,有席地而坐的,别有一番田园风光。

土地,不仅是孕育生命的基床,也是维持生命的摇篮。人类追求生存、追求富足,追求幸福,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本能,成为一种完全的自觉行为。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尤其是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民,他们勤劳,他们俭朴,他们自强不息,在没有现代农业的时候,首先在他们的骨子里早已铭刻的就是,如何解决基本生存。大家都知道,粮食的珍贵不在价格上,国家再富裕,“民以食为天”,人们一日三餐,顿顿缺不得粮食。只要有一点土地,就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我们都曾路过饥饿年代,还留下过深深的伤痛。

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大兴徭役,广修宫殿,极尽奢华,劳民伤财,终为人民所仇。若体恤民生,生活俭朴,“茅茨采椽”;不烦民、不扰民而养民;不强民、不劳民而益民;不坑民、不刮民而利民,让民休养生息,任其自觉勤劳致富,便是“无为”。只要没有剥削,也不会天旱而枯,天涝而溺,必致丰稔,何以致遍地饥馁?更进一步,若能广学授业,大办水利交通,科学助农,怜贫恤老,乃是大有作“为”。辩证而施“无为而治”,方能强国利民。

土地,当人们不理它时,便是一块块长满杂草的荒地。不需要政策引导,不需要宣传发动,不需要教育培训,这些智慧勤劳的人们便自觉地把荒地变成了良田,见缝插苗。只要有一把种子,他们就能造出一个春天。

 

2022-4-20

 

郭伟,四川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