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先生·伉俪

罗里宁2023-10-27 15:41:26

先生·伉俪

 

作者:罗里宁

 

先生什么意思不用说,伉俪什么意思也不用说,先生伉俪可能就会引发起一些人的好奇。一般而言,先生的指向主要是男性,两位先生,怎能结为伉俪。其实在中国学界,也有极少数真正有学问的女性被称为先生的,杨绛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因而她和丈夫钱锺书先生,就成为中国学界少有的一对先生伉俪,这一对先生伉俪并肩前行,一起为中国的学术和中国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认识”他们,是从钱锺书先生这儿开始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读书风气刚刚兴起,我跟风订了一些杂志,在一本山西的文学杂志上,读到一篇介绍中国现代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其中有对钱锺书先生和他的长篇小说《围城》给予的高度的评价,因为这篇文章介绍的其他作家,我都有过一点了解,唯独钱锺书先生是第一次知道,所以对他的印象就有点特别,那时候他还没那么大的名气,更是激发起我想读一点他的东西的欲望。后来读曹聚仁的杂文,他在《写文章》一篇里谈到钱先生时引用了一句钱锺书“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真是了不得”的话,让我对钱先生就越发感兴趣起来。

钱锺书先生是中国学界少有的能同时使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英语写作的人,他的学术著作《谈艺录》和《管锥编》,就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小说《围城》,把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唯妙唯肖,当年解禁出版时就掀起抢购的风潮,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样的购书潮在当时乃至于当今,都是少有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立论精辟,富于用典,让人对幽默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钱锺书先生不是一般的学者,要想深入他的学问不是件容易的事。《谈艺录》和《管锥编》,博大精深,我看不懂,估计看不懂的人,还不只我一个,只是有人不愿意承认而已——这不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就看过一个视频,有位长期编辑出版学者名人著作的大出版社的编辑,就说过类似的话——看不懂就看不懂,没关系,我们也不必为此而感到烦恼,这个世界上人们看不懂的东西多了去了,又不只是我们看不懂。可还是有人,以此来攻击他,说他的学问,是掉书袋,不成体系。更有甚者,是攻击他的人格,说他傲慢,说他不近人情,说他谨小慎微,说他读书避世,说他不敢批判,说他的小说讽刺这个讽刺那个。这最后一点,就连被人怀疑是讽刺对象的那些人,都没有谁去对号入座,倒是有些人,胡乱地去帮人家对起号来。他在自己的每一篇(部)小说的序言里,都强调小说纯属虚构,请读者不要对号入座,以免自寻烦恼。比如在《人··鬼》的序言里,他就声明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当然也就不存在影射真人的事。——如此这般,等等等等,有的攻击,已近乎于人身攻击。为什么要这样对他?

他就是个读书做学问的,并且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他从不说自己有多了不起,无论是把他捧上天还是想把他贬下地,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也与他本人无关。他和杨绛先生读书写作,超凡脱俗,面对荣誉地位,还有不断袭来的是是非非也很平静,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老先生为此,还专门替钱锺书先生说过几句打抱不平的话,他在《回忆钱锺书兄》一文中就说钱锺书先生“一个好读书作学问的知识分子,一生正直淡泊,与世无争,……而且从来不说假话,也很关心别人,死后还要给人作为话柄,实在是很不公平的事。”——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指手画脚和说三道四?

杨绛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才女,年轻时就被人尊称为先生。她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钱锺书先生逝世后,仍以老迈之身坚持写作,为丈夫打扫现场,整理文稿,一直活到一百零五岁。能活到这个岁数,或许有许多原因,不管什么原因,我都宁愿相信,这是她修身养性、专心学问、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的结果。

我爱读杨绛先生的著作,尤爱读她的散文作品。和许多老作家老教授老学者一样,她的文字朴实纯净,自然明白。——在老一辈作家教授学者中,有不少都有过留洋的经历,有的甚至还留洋多年,无论怎样的留洋,留了多少年的洋,他们始终规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少有洋腔洋调,写出来的文章,就像和家人谈话一样通俗好懂,这与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难舍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

我无意在这里谈论杨绛先生的学问文章,我也没这个资格。杨绛先生的品行,不仅体现在学识上,还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她和钱锺书先生深居简出,不事张扬,无论别人对他们怎样的吹捧,也无论别人对他们如何的说三道四,他们都不去理会,只管做好自己的学问,写好自己的文章,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然而他们又不是不问世事的书呆子,不仅关注社会的发展进步,还很关心他人。他们的学生,他们的邻居,还有他们的同事都有人得到过他们的关心、帮助或者资助,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杨绛先生在丈夫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走了以后,于二〇〇一年代表全家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好读书”奖学金,捐出他们的全部稿费版税。杨绛先生在捐赠仪式上动情地说:“因为我是代表三个人,我自己一个,还有已经去世的钱锺书和我们的女儿钱瑗,那个时候,我跟钱瑗在钱锺书病床前边我们一起就商量好了一件事,就是说将来我们要是有钱,我们要捐助一个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呢,就叫‘好读书’奖学金,不用我们个人的名字,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呢,‘好读书’奖学金的宗旨是扶贫,因为我们看到富裕人家的子弟,他们如果要升学呢,很方便,可是贫穷人家的儿女呢,尽管他们好读书,而且有能力好好读书,可是他们要上个中学就有种种困难,上大学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好读书’奖学金就是为了要扶持和帮助这些贫穷人家的儿女能够好好读书。”她还不顾自身年老体弱,谦卑地称自己个子矮小,坚持站着讲话,讲完话还要向全体师生深深地鞠一躬,感谢学校满足他们一家人的,有条件就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的这个心愿。捐赠人向受捐赠人鞠躬致谢,帮助人家还要感谢人家,这是怎样的一种品行,怎样的一种学养啊,这样的品行和这样的学养,岂能是好嚼舌头根的人所能比得了的?

杨绛先生乐于助人,自己一家却过着节俭的生活,寓所里没有任何装修,只有一些老旧的柜子和陪伴他们读书写作的桌椅,浓浓的书卷气就是他们的最大的财富。她一生教书育人、研究学问、创作文学,在各个方面都取得非凡的成就,甚至在翻译上也能自成一家。在那么多的领域取得那么多的成就,是很值得骄傲也是很值得炫耀的。可她淡泊名利,不与人争锋,在自己的那一片园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这样的人生态度最值得尊敬。

杨绛先生头上顶着许多光环,但她拒绝所有的荣誉,不论这些荣誉是来自于国内的,还是来自于国外的。她一百零三岁时,有一所著名的外国大学的一个著名的学院,要授予她荣誉院士称号,当她接到院方恭贺的信函后就去信回绝了,她在信中说:“我如今一百零三岁,已走到人生边缘的边缘,读书自娱,心静如水,只求每天有一点点进步,过好每一天。荣誉、地位、特殊权利等等,对我来说,已是身外之物。”以她这样的眼光和这样的品行,即便是许多从政的人都难以企及,更遑论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了。

钱锺书先生逝世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杨绛先生仙世于二〇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他们终于远离世俗喧嚣,到另一个世界去和他们的女儿会合去了。那曾经的赞誉和吹捧,那曾经的不断袭来的是是非非和说三道四,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化为烟云。他们无愧于自己,无愧于自己的那个时代,也可以安息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