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鸡肋歌

娄炳成2023-08-30 05:04:46

鸡肋歌

 

作者:娄炳成

 

  鸡肋,顾名思义,是指鸡的肋巴骨,倘若作为食品,它是有故事、有出处、有说道的一个成语。它牵涉到了人的本性、秉性、个性,以及性情、性味、性识等等,映射出人在对待事物和情感的取舍时,诸种态度的具体表现。

 

  典故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曹操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曰:“鸡肋!”夏侯惇遂传令众将士,今夜号令“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宋代杨万里《晓过皂口岭》诗云:“半世功名一鸡肋,生平道路九羊肠。”明代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说:“征舠已集,拜辞偷泪滴,只为鸡肋功名,把北堂杳隔。”清代王韬《淞隐漫录·何华珍》言:“宦海中风波岂有定哉?君前程止此,久恋鸡肋何为?”

 

  这三位古人都把一世功名比喻为鸡肋,欲罢不能,欲弃不成。

 

  由此来看,鸡肋,主要是用来比喻终归无多大意义而又不忍舍弃的事情。即: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就是说,吃吧,没什么肉;丢掉吧,又觉得有点可惜。这是一个二选一的考题,取其味,还是取其肉,全在于你个人的需求与把握。如果仅取其味,以图滋味享受,即可食之;如果为了饱腹,以图实惠,尽可弃之。

 

  对于食物,很简单,食之弃之,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然而,对于人事,就牵扯到了情感问题,很大程度上,你明明知道,这段人际交往犹如鸡肋,却一再徘徊在取与舍之间,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耿耿于怀,无法放下。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玉楼春》词云:“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第三四句似乎是说,人的多愁善感是与生俱来的,这种情结和风花雪月无关。但从词作的整体来看,却是与风花关系甚大。“一曲能教肠寸结”,曲唱人在,曲终人散。其结尾两句,更是与风花无解。

 

  皆因为,愁肠百结,绿眼放光,恰似饥饿之人手握鸡肋。

 

  因而,三无老人作歌曰:情圣刀郎,唇剑有利刃;一曲花妖,把少年花儿割别三生。同在一城,时空倒错,一眼万年,却是商与参。吾再谱鸡肋,唱予君听。说什么功名富贵,繁花似锦;道哪般花前月下,一往情深;终归是食之无味,弃之又不甘心。看开来,无非是又鸟排骨,何必惜吝;除非是脑袋被马户踢了,血淋淋。一如聪明过人之杨德祖,被曹阿满咔嚓了脖颈!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