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闯关东:坐着专列去北极之二

安玉琦2023-07-22 17:13:45

闯关东:坐着专列去北极

 

作者:安玉琦

 

2 / 哈尔滨:多么浪漫的名字

 

  尽管我来哈尔滨三回了,

  但对哈尔滨称谓十分迷恋……

  何以“哈尔滨”名之,

  尽管很浪漫、很洋气,

  还有点异域情调,

  但令人不解其意……

 

  (一)

 

  闯关东——第一站便是哈尔滨,也是我第三次来到哈尔滨。而且荣幸得很,我们在哈尔滨东站下来专列,走到广场上便锣鼓喧天,一队红男绿女喜笑颜开舞动着,并扯出一条横幅,上书“热烈欢迎东北专列山东贵宾”,真让我们受用不起,除了点赞,还是点赞,能瞅空跟他们合个影,那便是最为珍贵的留念。

 

  尽管我来哈尔滨三回了,但对于哈尔滨的称谓仍然十分迷恋。殊不知那条浩荡的松花江就是穿城而过,滋养、孕育着这座城市,而且《在松花江上》那凄壮的歌唱曾经响彻中国大地,应该说以“松花江”取其城名,更为贴切,然而,以“哈尔滨”名之,尽管很浪漫、很洋气,还有点异域情调,但令人不解其意。于是,我上了“百度”,读到了阿成先生的文字,他是这样描写的:

 

  有关哈尔滨的解释,我看过好几种说法。直到今天许多溯古的专家对“哈尔滨”的原意,仍在亢奋地破译中。

 

  在蒙古语中,哈尔滨的意思是平地、黑色的河滩、快乐的坟墓、高岸等。在满语中,哈尔滨的意思是渡口、晒网场、天鹅。在女真语中,它是光荣与梦想的意思。

 

  后来,我听说,哈尔滨有许多雅号,像丁香之城,教堂之国,东方莫斯科,中国小巴黎,还有冰雕之城、音乐之城,榆树之城。

 

  这座风雪弥漫的城市于1907年开埠通商,但早在帝舜时代,哈尔滨地区就属肃慎和女真的故地了。总之,几千年来,这里是满族人、达翰尔人、鄂伦春人、锡伯人、鄂温克人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休养生息的地方。由于这里地脉寒冷,环境艰苦的缘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无论男女都长得高大骠悍,而且个个都是渔猎能手。

 

  另外,在这个城市里,很多人都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哈尔滨的。

 

  尽管我三次来过哈尔滨,但我也是山东人,所以对于“闯关东”之情结,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二)

 

  漫步松花江岸堤,观瞻“防洪胜利纪念塔”,游览“斯大林公园”,这是哈尔滨最为网红的打卡地。

 

  我三次来哈尔滨,而这里均是必到之地,但总有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受。曾记得,1997年冬季在长春税务学院进修时,学院组织学员来哈尔滨参观学习,腾出半天游览松花江。当时,我没急着四处浏览,而是伫立在松花江畔,眼望着江水不动声色地流淌着,如同面对历史老人长长的思绪。此时此刻,《松花江上》那深沉、激昂、凄壮的歌唱,定然会激起你心中的波澜,江水也会随你而咆哮,北风也会随你而怒吼。因为“松花江是一部历史长卷,它不仅有太多的故事,也曾倾听了太多的苦难……”(阿成语)不错,对于哈尔滨人来说,松花江在他们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生活在大江两旁东北人的精神家园。

 

  20009月底10月初,我们组织市局业务骨干赴漠河等国税局取经学习,回程来到哈尔滨,该市国税局的同仁们得知我们在此停留短暂,即简明扼要地向我们介绍了其经验做法,便驱车来到松花江畔,听同仁介绍说,松花江是从长白山的天山发源,流经哈尔滨,然后汇入黑龙江的。它是中国的第三大河流。这里土著人称它是一条“黑色的河流”,而那些曾经侨居在这里的外国侨民,则称它是一条“黄色的大江”。这条江从上游携带大量矿物质冲积形成了松辽平原,于是便有了“攥一把就流油”的黑土地。 从这种意义上说,是松花江孕育了哈尔滨这座城市,所以,哈尔滨人称她母亲江。

 

  此次“闯关东”专列来到哈尔滨,浏览松花江畔诸多景点只给一个半小时,于是我只身快步行走着,一边是江中游船画舫,欢乐着游人,也欢乐着江水碧波荡漾;一边是“斯大林公园”,比之上两次见到的景物截然不同:绿植,婆婆裟裟,遮阳避日,走在其中,丝丝凉风袭来,让人心情舒畅;白色塑雕,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皆恰到好处置放着,且具“三观”高度,每一尊都给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益。

 

  这回还让我见识了“木刻楞”。公园里有不少这样的小木屋,而且崭新如初。张导说,它们都是俄国人建造的“木刻楞”。整座小屋都是木料建造的,而且不用一个钉子,其优点是冬暖夏凉,还不返潮也不招虫灾,天下少有的好房子。

 

  这回我还登上了松花江“中东铁路第一长桥”——1898年测量设计,1900517日大桥开工修建,1901102日大桥建成通车。大桥设计者克尔别兹,施工负责人连铎夫斯基。大桥全长1027.2米,共19孔,20个墩台。墩台采用块石和石膏石灰砂浆砌筑,花岗岩料石镶面。桥台结构型式仿效中国古代石拱桥,独具特色。8个大墩的上游迎水面均设有壮美的破冰棱。它是中国跌路最早建成的超千米特大桥梁,堪称近代中国桥梁史上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桥上铺设的钢轨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铁轨,每米32公斤。

 

  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大桥建成后,该桥于2014417日停止使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10月,哈尔滨政府改建为“中东铁路公园”,供人们参观游览,追昔抚今,感念历史,感恩祖国。尽管我只在观光桥上走了很少一截路,但感受到了那种过往的历史之重,还有当下的现代之光。至于此,心足矣!然则,自足有时便自私,因此我拖延了12分钟,惹得满车人不爽。吃一堑长一智,此后我再不敢扯大家后退了……

 

  耸立于松花江畔的“防洪胜利纪念碑”不仅是哈尔滨最为珍重的地标建筑物,而且象征着哈尔滨人民众志成城、人定胜天的精神力量。该塔1957年建造,是当时哈尔滨最高的建筑物,它高傲地矗立在松花江畔,向世人昭示着哈尔滨人不屈不挠、英勇抗洪的动人的故事。该塔记录着三战洪水的英勇壮举:

 

  洪水水位:118.72m

  第一层水平线标注着:1932.8.12

  洪峰流量:18200m3/s

  洪水水位:128.31m

  第二层水平线标注着:1957.9.6

  洪峰流量:12200m3/s

  后来,又在塔基台座上横镶上两根不锈钢管——

  洪水水位120.89m

  其上标注着:1998.8.22

  洪峰流量:16600m3/s

 

  大凡来哈尔滨的游人,必定亲临该塔打卡,不然,就像没来哈尔滨。我三次来哈尔滨,三次拜谒该塔,尽管这次觉得它不再那么鹤立鸡群,也不那么雄姿伟岸,那是因为它旁边高楼林立,大厦拔天,但我觉得,它依然权威性地见证着哈尔滨的今世前生以及无比辉煌的未来……

 

  (三)

 

  可曾记得,一曲《太阳岛上》,唱火了哈尔滨,也唱美了哈尔滨,更把外地人的心境唱飞起来。因此,凡是到哈尔滨的,大多是奔着太阳岛而来的。1997年我在长春税务学院进修,尽管在冬季,但来到哈尔滨观赏太阳岛的心情却是火热的。然而学院没安排太阳岛日程,我们几个心急火燎,因为离“打道回府”的时间不多了,于是我们乘坐一艘摩托艇,迎着刺骨的寒风,劈波斩浪,在松花江上兜了一圈,只是打量了太阳岛一眼,留下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印象。因此缺憾,总是怀揣再来太阳岛的夙愿。

 

  真是幸运,时隔三年,我又来了,那种急于观赏太阳岛的激动心情不言而喻。因为我拜读过阿成先生的文章,他说“太阳岛不仅是天赐之名,也是一个充满着美学和哲学意味的神奇箴言。因此,多少年来,太阳岛始终是哈尔滨人心灵的圣地,精神的憩园,想象与遐想的翅膀,诗歌与爱情的乌托邦。”但身临其境,怎么也没找着歌里所唱得那些精彩景象。我站在太阳岛上,“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水是浑黄的,沙滩也不平整,只看到阳伞、游船和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人群。看景不如听景,看来太阳岛也难出乎其外。”(纪夫《倾听太阳岛》)有比较才有鉴别,而鉴别出来的拥有更弥足珍贵。就说沙滩吧,太阳岛上的沙滩,让我们日照人看来,只能算作盐碱滩,但哈尔滨人却喜欢得不得了,如同捧着金子一样爱不释手。有哈尔滨人的榜样,我们日照人更要愈加呵护我们的蓝天、碧海、金沙滩啊!

 

  太阳岛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看,或许太阳岛公园能给我们一些惊喜吧?从太阳岛到太阳岛公园,路程不远,我们是步行过去的。不错,太阳岛与太阳岛公园如同姊妹俩,相互依傍,相得益彰。正如纪夫先生描述得那样:“如果说,水边的浪漫是太阳岛的魅力与色彩,那么,这远离市井的宁静则是太阳岛(公园)的神韵与灵魂。”太阳岛公园的确打造的不错,进入里面,闲庭信步,犹如伊甸园让人如醉如痴,亦梦亦幻,“不知今夕是何夕”而流连忘返了……

 

  此次又来太阳岛公园,可是天公不作美,麻杆雨下个不停,我们坐上观光车,到了景点也懒得下来,还一个劲地催促着师傅快点开,所以在里面兜了一圈便出来了,而公园的景物、景色全然不知,我只觉着它比前两次来时大的多了,而且更加繁华丰茂,那是因为多年来不断扩展培育的结果,目前该园总面积为8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面积为3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面积为50平方公里。

 

  然而,来了一回太阳岛公园,便匆匆离去,总是于心不甘。尽管风雨飘摇,总得留下个念想吧。于是对“太阳石”来了兴致,干脆伞也不搭了,并且摆出一副“臭美”的姿势,紧靠鲜红的“太阳岛”巨石来个合影吧。回来家,我上了百度,它是这样说的:太阳石,位于景区正门前。长7.5米、高4.3米、宽2米,重达150吨,立于2003年,是从哈尔滨阿城区阿什河上游一个叫“西泉眼”的地方运来的一块天然奇石。相传,太阳石为太上老君炼丹时遗落的仙丹。金太祖少年时,在石上磨刀励志;成年时,与将领在石上划灰议事,灭辽攻宋。东北抗日联军李兆麟将军曾率人在此休息过,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说法。在太阳石背面还立有唐飚先生撰写的太阳石铭文,讲述了“女娲之瑰宝”、金太祖石上“画灰而议”、“抗联战士石前取暖”等三段传奇故事。以上这段文字,权当此次枉游太阳岛公园的“补白”吧。

 

  (四)

 

  前两次来哈尔滨,未曾看着那个冰雕艺术世界,此次再也不能错过了。这次有个“哈尔滨室内冰灯”自费项目,尽管票价不菲:200元,可我毫不吝啬地报名了。心想,室外的冰雕恐怕一时半霎是看不成了,室内的冰灯或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说起哈尔滨,就让人想起冰城、冰景、冰灯,冰的魅力,冰的精灵。正是这些冰的组合,明净着哈尔滨,并且形成最为亮丽的城市名片。尤其是哈尔滨的冬季,虽说它美得像一个梦景,但最美丽、最神奇的还是哈尔滨的冰灯。

 

  相传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冰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也就成了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元宵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久而久之,哈尔滨的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元宵佳节之夜,在兆麟公园首次展出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轰动了全城。后来的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会占地面积6.5公顷,总用冰量近3万立方米,冰景作品2000余件,可以说是世界上形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室外露天冰灯艺术展。当时,这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冰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高达26.25米;有世界上最长的冰建筑——冰雪长城,长达958米;还有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冰滑梯,高达31米,长达416米,成为冰雪造园艺术史上的奇迹。

 

  这就是张导所介说的哈尔滨独特的冰雪文化,而冰灯艺术更加引人入胜。我们来到“七彩冰城”——哦,多么诱人的名字!于是,我们急不可耐地来到地下层,换上棉大衣,进入冰雕世界——初次见识,不仅亮眼而且傻眼。亮眼的是,冰们成就如此众多的人物、动物、景物造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而且晶莹剔透,恍如来到冰宫殿堂,让人不知此处为何处了。傻眼的是,不少景物没有标注名称,只觉着逼真好奇,但不知那方“来使”,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剩下拍照的份儿……

 

  坐冰道滑梯,本是件有趣又快乐的事情,但尝试以后却不尽人意。滑梯起点不见服务员,好在梯阶只容一人行走,所以排队也倒整齐;那个乘坐滑盆子(类似婴儿澡盆,大人只能踡蹴着)还得自己到终点去拿;因为没人指点,我将滑盆头尾倒置了,因此起步就翻翘起来,幸好小庆在我身后,急忙将我扶起来,并将滑盆放正当,又帮我坐进去,便歪歪扭扭划将下去……当时,心想,一介糟老头子,还得姣姣淑女帮扶,真是丢人现眼哪——后来,我几次向小庆表示真心感谢,她却善解人意地笑笑——多么真诚的沂蒙儿女呀!

 

  张导在接我们的大巴说过,哈尔滨这“嘎嗒”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厕所少且小,景点人多的地方,“唱歌”就得排队,所以要有提前量;一个是人“蛮横”,即服务态度不行,更别在乎服务质量了。家丑不可外扬——张导真诚得可以,就像咱们山东人一样,优点实在缺点更实在。但我对此两点还是将信将疑,因为前两回来哈尔滨没人说过这“两点”。不错,欲往“七彩冰城”情深意长,出来“七彩冰城”心里哇凉——因为我见识了他们的“蛮横”:滑盆快到终点时,那个值守汉子不仅不帮扶着下来,反而使劲拽推滑盆,使得我翻坐在地上,可那汉子不理不睬,还满脸横肉着;出来脱下棉大衣,问身高马大“女服”:大衣上怎么没有拉链呢?她懒得呢还是冻得不愿开口,还斜瞟我一眼,意思是说,多管闲事。后来,我猜测,棉大衣都不上拉链,大概是为了赢得穿衣、脱衣时间吧?说是姜糖开水免费管喝,我刚打上一纸杯,还没来得及喝一口,就被身高马大“女服”嚷叫道:快上去!快上去!

 

  我身后有位游人嘀咕着,七彩冰城,空有其名,价也不值,人还蛮横……

 

  (五)

 

  张导说,来到哈尔滨,逛逛中央大街是必须的,不然,就等于没来过哈尔滨。是的,哈尔滨的中央大街繁华程度、人气指数完全可以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相媲美。

 

  如果随意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行走着,不时会给你一种异域风情的感受。大街两旁差不多都是一些别国的建筑,有欧式的、俄式的、希腊式的,也有巴洛克式的,俨然一个建筑博览会。有资料表明,哈尔滨最多的时候,外国侨民曾占居这座城市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他们当中有冒险家、政客、军人和商人,但更多的是逃避战争灾难的普通平民和劳工。据说,那个早年在中央大街上拉琴的俄国乞丐,就是为了躲避俄国内战才流亡到这里的。他曾经是这条大街一个永恒的风景,也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序言”。我三次来逛中央大街,尽管没有寻觅着俄国乞丐(应为大师)的身影,但他那低沉、悠长、悲壮、高亢的琴声犹在耳边,莫不是《在松花江上》的翻版绝唱?

 

  冥冥中,我觉着,是早年那个俄国乞丐(应为大师)铮铮的琴声引发而来铛铛的钟声。当时,哈尔滨教堂之多是出了名的,像圣母报喜教堂,圣·尼古拉大教堂,彼得·保罗教堂,圣母安息教堂,最为著名的是圣·索菲亚大教堂等等,全城有二三十座。遥想当年,这些大大小小的教堂钟声响起来的时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天籁之音呢?阿成先生说得好啊:“没有钟声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正是因为钟声的不绝鸣响,使得哈尔滨这座城市愈发灵动、愈发浪漫起来。

 

  我第三回游走在中央大街上,但比之上两回要冷清不少,那是因为疫情投下的阴影尚未散去,所以那些别具特色的小街道、小胡同多数还没恢复过往的繁荣与热闹,但大街上已经人群熙攘,预示着人流如潮的闹市景象即将到来……

 

  (六)

 

  家乡习俗:“进门饺子出门面。”不成想,哈尔滨也有此俗。大概是闯关东山东来的人多吧,也将此俗带过来了。我们第一站来到哈尔滨,尊贵的主人(旅行社)午饭安排华城“四季饭店”全席水饺宴,菜馅好几种,尽吃管饱。外出旅游,这是我头一回享受如此“盛情款待”。要说哈尔滨人“蛮横”,由此看来不过是“好客”的另译吧?

 

  外观圣·索菲亚大教堂,我围着它转了好几圈,也看没出啥“名堂”,但记住了张导说的东正教教堂识别的标识,它“十”架下多出“/”。那年到莫斯科、圣彼得堡旅游,也是张导,她告诉我们凡是戴“洋葱头”的建筑,就是东正教教堂。此张导比之彼张导,要辨识东正教教堂更直观、容易。

 

  哈尔滨有不少黄墙建筑,张导说那是俄国颜色,其墙体用琥珀涂料粉刷,很牢固还不易变色,而且看着冬暖夏凉,这也是哈尔滨俄国文化之一的体现。

 

  这回我见识了“木刻楞”小屋;并登上了松花江“中东跌路第一长桥”;还体验了“七彩冰城”……

 

  以上这些,便是我第三次来哈尔滨新进的斩获。嗬嗬,不虚此行。

 

2023.07.17起草

2023.07.21拟就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