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瑶山山青

罗里宁2023-05-14 17:11:22

瑶山山青

 

作者:罗里宁

 

  田东县南部作登瑶山,虽无大瑶山之称,但也石山耸立,云雾缭绕,这里的瑶族人家,是八百年前从很远的地方迁徙而来的布努支系,就称布努瑶。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大石山上,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过去他们的生活,主要就靠种点玉米填肚子,养点山羊换油盐。羊吃百草,所过之处什么都吃,让它们的口水沾过的草木叶子就不易再生长,这对瑶山的植被造成极大的伤害。另外,瑶族人家烧饭用的柴火,就是从山上砍回的树木树枝。山羊的啃噬加上人为的砍伐,这山如何经得起折腾。

  听说作登瑶山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久不上瑶山的人,对于这些变化一定会感到很吃惊。我们为此而上瑶山去,想去那儿感受一下它那吃惊的变化。之前上瑶山,主要靠步行,山路崎岖,走一个村屯怎么也得几个小时,现在果然不一样,村村屯屯通水泥路,开车上山很方便,最远的村屯也在一小时之内。

  上山去,最先感受的是瑶山山青和远近不停的啼鸟声。这是布努瑶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变化。他们把保护青山作为切入点,山羊以圈养为主,集中地放养为辅,做饭的柴火大部分改草木为煤气,山上人家,部分异地搬迁,部分外出打工,有些地方,干脆就整体异地搬迁,搬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这些举措,使瑶山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植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青山啼鸟,让人赏心悦目,心情大开。

  在梅林村,我们看到不少迎风摇曳的小香椿,这种树树叶会发出一股特别的气味,叫人说不准是香是臭。香椿嫩芽可以当菜吃,山里人采摘后,切碎拌上辣椒、食油和盐,就是一道风味小菜。香椿木用途也广,很多人都爱用它来做家具。过去因为采伐,香椿已经消失许久,现在它又长起来。同样长起来的,还有铁木——铁木树干直挺挺的,枝叶在树干上方抻出,这种木料做砧板最坚硬,但它长得慢,经不起砍伐,慢慢的也就没了——看到它和香椿一起得到很好的保护,真是令人欣慰。与香椿和铁木一起装点这大石山的,还有苦楝树、“砍头树”和其它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木。这些树木,一定会越长越茂盛。

  瑶山不仅山青了,瑶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平略村坐落在大山深处,你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地方,水泥路已经到村到屯,开车上山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更有意思的是,在进定略屯的那个路段还有限速带,路边竖着一块“限速5公里”的路牌,是在等级公路上竖的标准的那种。在屯级道路上设限速带,立限速牌,我们还是头一回看到。另外屯里房子,全是砖混结构,至少也是一层,高有四五层的。

  瑶族同胞以往住的,是被戏称为五面透风的茅草房,这种房子用木柴搭建,顶上盖茅草,地下铺木板,木板底下是牲畜圈。这样的房子既不暖和也不卫生。因为没有公路,瑶家人下趟山很不容易,为了卖点山里的东西,如挑一担柴火,抱一两只土鸡,背一篓子野菜,走到乡里集市,也要几个小时,到县城更须翻山越岭,走十几二十里的山路。挑着柴担这样走,极端的艰苦,到县城后就指望着把柴火卖了换点盐巴回去,可到了买主这里,还要不停的被压价——小时候看到他们在寒风中飘动的破旧的衣服,憨厚的老实的面孔,就感到很可怜:瑶家人真是太辛苦了!如今瑶家人不仅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瑶山村村屯屯通了水泥路,有人还买了汽车,更多的人买了摩托车,到县城走一趟是很方便的事,而且在县城,经常都可以碰到一些讲着布努瑶口音的衣着打扮像城里人的人,若不是他们的口音,你可能不会想到他们是从瑶山走出来的瑶家人。

  瑶山山青,瑶家人的生活比过去好多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会更好地与山上的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