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终于舒适

娄炳成2023-05-12 15:05:06

终于舒适

 

作者:娄炳成

 

  手机视频号里的内容十分丰富,个人情感抒发,社会生活评说,自然风景观光,低俗搞笑调侃,鱼龙混杂,不一而足,正能量负能量都有。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教导别人如何做人的,占据了一定的分量,大约是好为人师者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讲堂,可以不厌其烦地喋喋不休。譬如,笔者就不止一次地看到“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类似的话,意思是欣赏一个人首先注意到的是他的外貌,后来敬佩他是因为其有才华,能够在一起相处是因为性格合得来,而能够长时间相处是因为对方善良,最终看到的就是对方的人品,人品好坏才是决定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的最终标准。

 

  话是好话,但总觉得还不够完整,不够全面。

 

  记得去年夏季某天,与友人闲聊,谈到了人际交往的话题,友人也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又补充道,应该是“终于舒服,倘若相处感到不舒服,即使对方前三者都很好,又与我何干?”。友人将长久相处的归节点定位在“终于舒服”上,我觉得很有思法,很有道理——这四个字,虽然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观感受,但没有这种感受,其他的都可以归零。

 

  在友人原思法的基础上,笔者加以完善:欣赏一个人,并与之长期交往,应该是“始于言止,敬于才华,重于人品,终于舒适。”因为“颜值”的高低在人际交往当中,固然可以起到先导作用,但要长期交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以忽略不计;而一个人的“言止”——言谈举止却不能忽视,那是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待人处事的态度的外在表现,由此导引出交往的兴趣,进而敬佩其才华、看重其人品,便有了继续交往下去的前提条件;当然,交往对象前三条都具备了依然是不够的,还得让彼此在交往的过程中,都感到“舒适”,没有一丝不好相处的感觉,才可以建立起长久的友谊。

 

  这种事情,教导别人容易,自己做起来就很难。夫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说,自己愿意做、并且做好,才可以去要求别人也去这样做。

 

  反观我自己,我没有较好的“颜值”,尤其是“阳”过之后,头发白了若干,脸色苍老了许多,更不受看了,但“言止”还不算低俗,还有一些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待人处事的态度较好的一面;也有些许才华,人品尚属中上“段位”。但是,与我长期交往的朋友,是否有比较“舒适”的感受,我吃不准——也就是说,我是否具有人格魅力、亲和力、凝聚力、感染力等,我不能自知;不能自知,也就是不够自信;不够自信,就说明还存在着问题。

 

  静下心来,闭门思过,虽然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也有了些许欣慰:毕竟自己有了反省的良好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自知之明;有了自知之明,就不怕不能纠正自己的问题,克服自己的缺点。

 

  由于自己年轻时酷爱读书,虽未达到“强记”,倒也算是“博闻”,尤其是勤于思考,略有心得;内心深处就会以“老学究”自居,看年轻人都是“学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多数情况下,不肯聆听,不屑求教,先入为主,自觉或不自觉地抵触自认为是“一般性、常识性、他人性、浅表性、曾经性、见惯性、知晓性”等等的知识输入,即便是表面上点头迎合,或保持沉默,脑袋却在思考由现实场景、切磋话题、谈话内容所引发的其他问题,其他领悟。

 

  基于上述主要毛病,不肯聆听、不屑求教也便罢了,还常常很不友好地打断别人的谈话,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甚至是成见。这个坏习惯,极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的尊重。也许,自己的某种观点、某个感悟、某次言谈是正确的,有闪光的地方,但没有因时因地因对象,在必要的节点发表出来,就会令人生厌,就会产生“自作聪明”的负面影响,让别人感到很不舒适。

 

  具体总结,个人主要有如下弊端:

 

  知行不一。懂得“看破但不说破”的道理,却不能够实际运用,一旦自以为发现对方对某个学问的曲解、对某个事情的偏见、对某个词汇的误解、对某个汉字的误读,就沉不住气,急于纠正对方,给对方以“高人一筹”的感觉,很伤别人的自尊,很伤别人的感情,让别人感到不舒适。理解我的人也便罢了,不理解的人会以为我吹毛求疵,诚心与之作对,和人过不去。

 

  走极端。认为说服不了对方,就干脆不与对方再谈下去,任凭对方咋样说,都不再张嘴,对对方的谈话充耳不闻,权当是在听街谈巷语、老妪唠叨。把切磋误解成抬杠,把学问探讨当成吵架时的据理力争,不依不饶,非要占居上风不可——有失文人风度,有失君子风度,有失长者风度。

 

  自以为是。表面上待人谦和、谦恭、谦虚,骨子里却傲气十足,固执己见,听不进去不同意见,听不进去反驳自己的言论;有时候,明知道对方的谈话是对的,或者有某种可取之处,或者还有对方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但心里记下了、嘴上却不服——这虽然是一些老人身上常常会见到的毛病,但作为读书人,就不应该这样。应该表里如一,心口如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率性散漫。不顾及他人感受,自恃文人,自认为是豪放的山东人,便不顾形象,不顾场合,不顾影响,大声说话,随时吸烟,大碗喝酒,旁若无人,高谈阔论,只重自己的激情抒发,不讲究内敛的功用,写作上懂得惜墨如金,却不懂得沉默是金的处世之道,几十年了还修炼不到家,时时暴露出“文人无行”的丑陋,文人自古就有的劣根性。

 

  天真处世。总认为我是如此,别人依然。把内在的童心不泯错误地表现于外在的无所羁绊,无所顾忌,把文化素质、个人修养框定在个人的事业成就上,忘记了做人亦如是——虽然还知道一些佛法,但修炼极不到位,在作文与做人的认知上,还需要补课,还需要向有定力、对修炼有心得体会并付诸于实践的人好好学习;我愿意从善如流,倾听批评,并切实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理论脱离实践。自己可以写出长篇大论的“人间三情”——亲情、爱情和友情,把情感问题上升到理论探讨,具有一定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但却是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能正确处理或者说未能处理好一些事情,理性不够,情绪化的言行较多,在“度”的把握上很欠缺。以饮酒为例,凡在场合上聚饮,自己都能做到不大醉、不胡说、不乱跑,场子一混乱就及时脱离,但还是会犯在微信上私信打扰他人的毛病,造成后悔不迭的结果。

 

  当然,我个人的错误缺点还有很多,远不止于此。但自我开批判会,先找出主要问题,主要问题逐步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上述问题,我已经认识到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刻意重视我自身的毛病与问题的;圣人云,知错即改,善莫大焉。我要积极主动地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尽量让朋友与我交往时,能有“舒适”的感觉,将我引为长久之交、知心之交。

 

  虽然说,人要活出自我,不能总是活给别人看。但人毕竟是群居性的、社会性的,在活出自我的同时,还必须顾及到自己的身边还有无数的他人,还有亲情、爱情和友情。倘若只顾自己,我行我素,即便是“活出自我”,那也是孤家寡人,是个“老绝户”,那这个“自我”又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义?

 

  最后说两点:一、发自内心地感激友人的提醒,我不仅视其为我的朋友,还将视其为我的诤友;在古汉语里,“诤”字右边的“争”是进谏的意思,不是争执、争辩、争锋的意思,既然“争”能成为朋友,何时何地给我以“争”,我都视其为我最好的朋友,让我们彼此在长久的交往中,都会有一种来自于身心的“舒适”感。二、以我的现身说法,希望我的朋友们也能像我一样,深刻反省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与缺憾,让我们的相处都有“舒适”的感觉——看我,老毛病又犯了,又在要求别人了,哈哈!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文学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评论、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