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连载之十八)
作者:张双锁
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纪》
第十八章 古诗中的华胥
地处关山之巅、甘肃庄浪上寨村的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拾遗记》称之为华胥之洲,这里为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①。在上寨人看来,华胥就是他们的始祖母,于是村里腾出一大片土地,建广场,塑雕像,顶礼膜拜。而历史上的华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这从唐宋以来的一些古诗中,可窥其一斑。
乾隆《君子有所思行》说:“君子有所思,所思悠且遐。休哉浑噩风,轩辕一梦余。呜呼斯世兮,何日成华胥。”显然,在乾隆笔下,华胥是天下大治的象征。
《列子•黄帝》说:华胥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这说明作为部落首领的华胥,并不是靠什么特权来治理国家的,而是顺应自然,以平等、自由的理念来治理国家的。对此轩辕黃帝就向往不已,以致“昼寝而梦”,而且还亲自到华胥国遗址朝拜。《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空桐指平凉西部的崆峒山,为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鸡头指鸡头山,亦称峣山、奚山、幵(jian)头山、笄头山、薄落山和牵屯山,在宁夏泾源境内。其山与华胥国所在地甘肃庄浪桃木山毗邻,所以黄帝此行与朝拜华胥国密切相关。他以华胥为榜样,“二十有八年”后,“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乾隆仍然以华胥为榜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假若抛弃了华胥呢?唐人李商隐有《思贤顿》说:“内殿张弦管,中原绝鼓鼙。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宸襟他日泪,薄暮望贤西。”显然,在李商隐笔下,华胥之道是治国理政之大道,不可或缺。李隆基为“开元盛世”的创造者,却因丢掉了“华胥梦”,而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可谁知,安定后的大唐,再次“不见华胥梦”,而以弦管、舞马和斗鸡来粉饰太平。这就不禁令诗人慨叹:难道说朝廷就没有杰出的人才吗?为什么再次兴起奢靡之风呢?如此下去,即使有李愬那样的人,可以“雪夜下蔡州”,又顶什么用呢!
有鉴于此,清代皇室成员书諴,亲自践行“华胥梦”。其《读嵩山梦游天寿山歌次韵即寄》说:“烟霞铸颜气铸骨,一遨一戏含冲融。黄帝得此游华胥,至今汤穆余淳风。”在书諴看来,大自然才是最美的,人的灵性是从大自然得来的。像汉代的“商山四皓”,虽处江湖之远,却照样可以为稳固朝政、安定社会作出贡献。要使天下大治,“汤穆淳风”,还得像黄帝那样,以华胥为榜样。书諴其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戒奢靡之风,他主动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亲自种粮种菜,自食其力。
明人王世贞《寓怀》说:“大禹迷终北,黄帝游华胥。化城高天表,古莽西南隅。阴阳亡交气,民人恒晏愉。乃知八极外,至乐故有余。”在王世贞看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作为一代君王或臣子,要站得高,看得远,像大禹探“终北”之国,黄帝效华胥之国那样,来治理国家。而不能老是把眼睛盯在庙堂之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谓“冥心超形外,冀得恣所如”,才是治国理政的大境界!
明人戚继光《读刘使君诗遂为即寄》说:“地忆桃源胜,亭开雉堞长。虚星侵几榻,古调出丝簧。但得华胥乐,无论太守章。”在抗倭之战中,戚继光屡建奇功。在他看来,功成名就之后,与其住着华丽的高楼,听丝簧古调,还不如返扑归真,得“华胥之乐”。
宋人陆游《稽山农》“华胥氏之国,可以卜吾居。无怀氏之民,可以为吾友”;苏轼《桃源忆故人》“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黄庭坚《醉落魄•一斛珠》“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又何尝不是返扑归真的注脚。就是羡慕荣华富贵的明人边贡,在《爱日楼为钱水部作》中,也把“和气通华胥”作为别样景致。
注释:①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文史》《文史杂志》《科学•经济•社会》等刊。曾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