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连载之十五)
作者:张双锁
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纪》
第十五章 葫芦河流域,华胥部落的第二活动区域
关山一带,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保障了华胥部落的生存与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增多,部落的壮大,生存空间又明显感觉不足。于是,他们便向陇山西部的葫芦河(包括其支流清水河、水洛河、庄浪河、治平河)流域迁徙,最后在甘肃静宁治平河畔的成纪定都。
葫芦河古称陇水、瓦亭水、长川水,发源于宁夏西吉月亮山,流经甘肃的静宁、庄浪、秦安、秦城而入渭河。闻一多《伏羲考》说:“葫芦即伏羲”。郦道元《水经注》说:葫芦河“因纪念伏羲而得名。”葫芦河支流治平河古称成纪水。成纪是一条河流的名称,也是一个古县的名称,亦因纪念伏羲而得名。孔安国《尚书•注》说:“十二年曰纪。”因伏羲在其母腹中孕育12年而生,故以成纪名水、名邑。
成纪为西汉所置之县,原属陇西郡(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327年置,治所在临洮)所辖;西汉元鼎三年(前114)析陇西郡置天水郡后,属天水郡所辖,包括静宁、庄浪、秦安一带。成纪县治起初在静宁治平镇刘河村。《水经注》说:“瓦亭水又南,经成纪县东,历长离川,渭之长离水。”瓦亭水为葫芦河,长离川为庄浪阳川镇,长离水为葫芦河流经阳川镇之水。这里以瓦亭水、长离川为坐标,把成纪县治所在地说得很清楚。到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其县治因地震而迁往秦安显亲川(今叶堡乡金城村);北宋建隆二年(961),又迁往上邽(今天水秦城区),明初废止。
史料多称成纪为伏羲部落的都地。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不足为信。因为伏羲生于雷泽,长于成纪,此时还是一个未成年人,这在《帝王世纪》中说得很清楚,所以成纪仍为华胥部落的都地。而伏羲因从小就聪明好学,又善于发明创造,只是在华胥部落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已。
成纪以庄浪、静宁、秦安为中心,东可以关山为界,南可以天水朱圉山为界,西可以渭源鸟鼠山为界,北可以西吉月亮山为界。而这正是华胥部落的第二活动区域。天水秦城区有伏羲庙,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经多次重修,形成规模较大的古建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30多年来,国家每年都举办祭奠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大典活动。这是历史形成的,无可厚非:就是民间的祭祀活动,也不因行政区划的变迁而分割。但“羲皇故里”只能是庄浪,而不是别的地方,因为籍贯历来是以“自身的出生地或祖居地”来确定的。
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的文化遗址,遍布葫芦河流域。例如,古成纪遗址,地处治平河畔,其汉城墙基就叠压在新石器时代的灰坑之上,在夯土层中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碎陶片。大地湾遗址,地处清水河畔,距今7800年,挖掘出仰韶早期聚落区,有房址、灶址、柱基、灰坑、窖穴、墓葬和窑址,并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角、牙蚌和兽骨等。吴家沟遗址,地处水洛河畔,属半坡类型,距今6700——6100年,遗址面积1.25万平方米,挖掘出大量的灰坑、灰层、草拌泥居住面,并出土直口钵、彩陶罐、彩陶盆和尖底瓶等,其中有泥质红陶兽头壶为国家一级文物。古洞门遗址,地处葫芦河畔的阳川镇李家湾村,属庙底沟类型,距今5900——5000年,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出土彩陶罐、乳钉斝、敞口盆、实足碗、尖底瓶、火种罐等,并挖掘出一谷子窑,谷粒已碳化,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上述文化遗址可以推断,华胥部落在葫芦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以种植谷子为主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居主导地位,狩猎和渔业退居次要地位。制陶业讯猛发展,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有定居的村落,集中的土葬。妇女仍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但男子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提高。族内杂婚制向族外聘婚制过渡。氏族成员和氏族部落逐步发展壮大,部落联盟初步形成。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文史》《文史杂志》《科学•经济•社会》等刊。曾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