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文化(连载之二)
作者:张双锁
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长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帝王世纪》
第二章 太古“四岳”
《山海经》称六盘山为女床山、米缸山为高山、桃木山为龙首山、五台山为吴山,此即太古四岳①。
女床山,以高山为坐标。《山海经》将其条目夹在高山与龙首山之间,令人一时难辨。倘若把此条目移在高山条目之前,则依次为女床山、高山、龙首山,不仅与自然环境相吻合,而且与《山海经》所述相吻合,由此而言女床山当为六盘山。
《山海经•西山经》说:“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就是说向西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女床山,山的南面有很多赤铜,北面有很多石墨,山中的野兽多是老虎、豹子、犀牛、兕。山里有一种鸟,形状像长尾野鸡,身上有五彩斑纹,它的名字叫作鸾鸟,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安宁。
女床山是以数历山为坐标而言的,其山在陕西耀县。因《山海经》是以回环往复的方式记载山系的,说女床山在数历山西南大致相符,说此二山之间相距三百里也大致相符。从矿藏来说,其山之南多赤铜,其山之北多石涅,因缺乏依据难以断定。从其山之兽来说,如老虎到宋代仍有,今已消亡。豹子则至今仍存。犀牛、兕,今已消亡。鸾鸟,学名为红腹锦鸡,俗称火凤凰,至今仍存。而最可靠的依据,还是它与高山相距五十里,而且高山在其西南,这同六盘山与米缸山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大致一样。
高山,以泾水之源为坐标。《山海经•西山经》说:“又西北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就是说再往西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高山,山上有很多白银,山下有很多青色玉石和雄黄,山中生长的树木多是棕榈,生长的草多是竹。泾水发源于此山,向东流入渭河,水中有很多适合制磬的美石和青色的玉石。
从方位来说,高山在女床山的西北,而当今米缸山正好在六盘山的西北。从距离来说,米缸山与六盘山之间大致为五十里。从矿物来说,米缸山是否多银,是否有雄黄,因缺乏依据难以断定。而米缸山和泾水中多磬石、青碧则是可以肯定的。古人所言玉,不单指玉,还包括制作石器的各类石料。磬为敲击类乐器,由花岗岩、闪长岩制作,而这类石料在米缸山和泾水中比比皆是。从竹木来说,棕榈树已经消亡,而竹子则至今仍存。从泾水来说,它发源于米缸山东麓老龙潭,流经甘肃的崆峒、泾川而入陕西长武,又经彬县、泾阳、高陵而入渭河,全长455公里。泾水之源虽有南北之分,而它的根本源头却在米缸山,由此可见高山为当今米缸山是可以肯定的。
龙首山,以汭水之源为坐标。《山海经•西山经》说:“又西二百里,曰龙首之山,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就是说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龙首山,山的南面有很多黄金,北面有很多铁。苕水发源于龙首山,向东南流入泾水,水中有很多美玉。
这里的又西二百里,是以高山为坐标而言的。从米缸山到桃木山之间的距离来说,大致为二百里。从矿藏来说,古人所言黄金,不单指金,大多指铜。古人所言铁,不单指铁,还包括铅、锌、锡等金属。地质资料表明,关山一带共有矿藏16种,其中就有金、铁以及铜、铅、锌、锡等金属。如庄浪石桥铜矿,不仅有铜,而且有金、铁、铅、锌、锡等金属。华亭麻庵铜矿,从唐代就已开采,宋明更盛。至于玉,如脉石英、花岗岩、闪长岩等,在泾水流域比比皆是。从苕水来说,当今汭水之名,就是由此演变而来:芮为苕的通假字,以形通假;汭为芮的通假字,以音通假,所以苕水即汭水。其水发源于桃木山东部的华亭马峡,沿东南流,经崇信到泾川而入泾水,由此可见桃木山即龙首山。
吴山,以千水之源为坐标。《山海经•海内东经》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就是说雷泽中住着一位雷神,这位雷神长着龙一样的身子、人一样的脑袋,只要拍一下自己的腹部,就会发出雷声。雷泽在吴山的西边。
由于《山海经》把雷泽之条列在《海内东经》,害得古人总是在我国东部寻找雷泽。如东晋郭璞、北魏郦道元,均说雷泽在山东荷泽,可就是与在吴西没有关系,所以后人不信。清人郝懿行曾对此条目所处位置提出质疑。当代袁珂则进一步断言:那是因错简所致,“当移在《海内西经》”。以此为据,今人范三畏《旷古逸史》说:吴山为陇山,雷泽为庄浪朝那湫。其实说雷泽为庄浪朝那湫是对的②,而说吴山为陇山则是错的。
汧水今称千河,发源于华亭五台山东麓,由五水汇合而成。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吴山在西。古文为汧山”;“有吴岳山,本名汧,汧水出”;“汧山在今陇州西北。禹贡之岍、周礼之岳山也”;汧水“至宝鸡县东三十里合于渭”。由此可见汧山即吴山,亦称吴岳、岍山和岳山。也就是说汧山因汧水之源而得名,而汧水之源就在今华亭五台山,所以汧山即五台山,五台山即吴山③。
注释:①详见笔者《太古“四岳”》一文,载于2022-6-4《兰州晚报》。②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③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2《华夏文化》。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个人爱好: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甘肃文史》《西部学刊》《文史杂志》等刊。曾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