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列车:朝着大西北驶去(甘肃篇·下)
作者:安玉琦
我们乘车前往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
我瞻仰了十多个洞窟,
尤对飞天壁画十分神往,
那是因为我十分喜欢“飞天茅台酒”……
我骑着骆驼,
上的又是鸣沙山,
平生头一回,
就如此“腐败”,
因此百感交集……
(一)
6月10日10:55抵达柳园。
来接站的是位女导游,看上去也就30来岁,长得很苗条,瓜子脸,柳叶眉,像明星,却做着导游事体,有屈人才吧?我在心里为她惋惜。我们都坐到大巴上,她介绍说,她姓柳,单名叶,叫柳叶。我睄她一眼,真是名如其人。虽然她长得像明星,但丝毫没有明星的“臭毛病”,而且非常地敬业,一路上不停地介绍着沿途风光和敦煌历史……
从柳园到敦煌,也是“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地段——草原一望无际:“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泰戈尔《飞鸟集》)戈壁连绵不绝:“无垠的沙漠热烈追求一叶绿草的爱,她摇摇头笑着飞开了。”(泰戈尔《飞鸟集》)雪山举目可望: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不禁让人想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一路都是风景,让人舍不得眨一下眼,唯恐遗漏那新奇的一幕……
真是好运,在半道上,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滟潋的湖泊,白云缭绕,周边是高楼大厦,各式塔座亭阁,好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啊!我以为要快到敦煌了。柳叶却告诉我们,那是“海市蜃楼”——你们来的都是贵人啊,这么奇妙的景观不是谁人都能看到的。这几天,你们一定会给我们敦煌带来吉祥的福音……可不言中,我们刚住进宾馆,就下起了雨,是连绵不断的中雨,如同甘露普降敦煌。听前台服务员说,敦煌快半年没下雨了,都说你们山东人仁义乐善,真是不假,你们的到来,莫不是感动了老天,降下了这场喜雨?!
(二)
晚上,我们沿着河畔漫步着,观赏着,真没想到,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之中,居然出现一方如此神奇的绿洲,让人觉着如同梦中走来。尤其这清澈的河水,飘散着一股股清甜的气息;游艇欢快地穿梭着,激起朵朵白浪花,有着棉花般的纯洁;拱桥栏杆边上,有三三两两的垂钓者,那专注的样子像是与鱼儿有个约定似的;翘檐凉亭里面,隐约可见卿卿我我恋人的倩影,旁若无人地沉醉在幸福时光里……我们怕惊扰他俩,便悄悄地走上河堤,直奔“沙洲夜市”——真是个不夜城啊!不成想在大西北的“沙洲”也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霓虹灯闪烁着神秘的影像;乐曲欢快着舞步;歌舞厅抒发着青春的旋律;咖啡馆里溢出生活的芳香;摊贩小卖展示着富有与殷实;各路游客在这里收获喜悦,满足情欲,实现梦想……,我们悠闲地逛着夜市,品尝了不下十种小吃,各种瓜果也有七八种。
美哉,敦煌之夜!
宿下,一夜好梦!
(三)
6月11日。
一大清早,我们便乘车前往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徐可《大敦煌》)
我瞻仰了十多个洞窟,尤对飞天壁画十分神往,那是因为我十分喜欢“飞天茅台酒”。但看到最后,我还是傻眼了,除了撼动心灵,震惊魂魄,莫高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即使“斗胆包天”,我也不敢妄言,幸亏有余秋雨先生《莫高窟》解围,并引以为教:“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到了“公元366年,一个和尚来到这里。他叫乐樽,戒行清虚,执心恬静,手持一支锡杖,云游四海。”过了“不久,乐樽和尚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历经“年长日久,新的洞窟也一一挖出来了。上至王公,下至平民,或者独筑,或者合资,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祈,全向这座陡坡凿进。从此,这个山岙的历史,就离不开工匠斧凿的叮声。”如今,我们来“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来到“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像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因为,“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不过,在参拜莫高窟的时候,千万别忘了,“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莫高窟实在太博大精深了,让吾辈这等凡人参拜起来,真是费心劳神,那么,就来点轻松愉快的吧。
(四)
走,去骑骆驼(自费120元)上鸣沙山。它“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整个山体由细米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声响;轻风吹拂,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鸣沙山。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奇特的自然现象。在我国,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四大鸣山。……我们乘坐‘沙漠之舟’登上了山顶,眼前是一幅奇美壮丽的景观!高低起伏的沙丘,绿色点缀的植物,曲线流畅的沙丘弧线,在阳光的直射或阴影里,骆驼们单列纵队,首尾相接,缓缓行进……”(安立志《鸣沙山·月牙泉》)
我骑着骆驼,上的又是鸣沙山,平生头一回,就如此“腐败”,因此百感交集:金子般的黄沙、且沙细如面,却在这里不再流淌,故而形成连绵且有高有低的沙山,何尝不是神主的恩赐呢?骆驼是沙漠之舟,它载着我们艰难跋涉,口角流着白沫,脖颈渗着汗珠,坐骑磨硬皮肉,仍然任劳任怨,昂首迈进;人呢,却为了滋润,又为了风景,任性驾驭它们,又任意使唤它们,到了目的地,还得陪着“骑客”摄影留念,以此作为出游炫耀的资本;可骆驼呢,只获得一撮草糠,即使分配不公(有的加些豆料),也无怨无悔,继续驮人挣钱——我不忍心再坐下去了,到了柏油路上,我要求下来,走着去“月牙泉”……
月牙泉,当地人称“沙岭晴明,月牙晓澈”,故为敦煌八景之一。它南北长约100米,宽约25米,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的形状,像极了月初的一弯新月,玉石般镶嵌在金色的沙丘之间;月牙泉的水质,清凉澄澈,味美甘冽;月牙泉的水色,碧如翡翠,净如明镜;月牙泉的水面,微风起伏,涟漪萦回;月牙泉的两岸,芦苇茂密,杨柳旖旎,亭台倒映,沙丘环衬。奇哉,月牙泉!不为流沙所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千百年来,大漠苍茫有此一泉,黄沙漫天有此一水,暴风狂骤有此一景,可谓天地之造化,造化之神奇!”无不令人心醉神秘。(安立志《鸣沙山.月牙泉》)
我坐在沙丘上,面对着月牙泉,揣摩着“深泉学院”创办人卢西恩那段富有哲思的话语:物质世界充满罪恶,真正的人要倾听荒漠、沙漠,其中有一种深沉的人格。如果你专注地侧耳倾听,就能捕捉到它的声音;如果你正为物质奔忙争斗,那么就听不到。大概鄙人乃俗人也,静心地听、倾耳地听,怎么也没获得那种“天籁之音”。于是,我虔诚地捧一捧月牙泉岸边的细沙,仔细观之,细沙中有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喜不自禁,宝贝似的将其装入塑料袋,偷偷地带回了家……可否获得“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灵气呢?自知悟性不够!
最后,我们参观了敦煌“地矿博物馆”,矿石标本琳琅满目,块块闪亮,个个如宝,不禁让人想起“祖国的宝藏”那首歌,谁人不为伟大的祖国自豪和骄傲呢?!
因为急着赶火车,在展馆里,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获得感可想而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