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绿皮列车:朝着大西北驶去(甘肃篇·上)

安玉琦2023-04-16 16:14:54

绿皮列车:朝着大西北驶去(甘肃篇·上)

 

作者:安玉琦

 

  李导说,

  我们先去吃“牛大碗”——

  一股股鲜香味扑鼻而来,

  让人胃口大开——

  一碗牛肉面,

  让外来人也会记住:

  兰州这种绝妙的味道……

 

(一)

 

  685:55抵达兰州。

 

  接站的是位中年女导游,姓李,脸面很和善,说话带着笑,给人一种亲切感。

 

  她带我们先去吃早餐,说是赶早不赶晚,这家牛肉面馆最负盛名(恕我未记住店名),去的不是时候就得排队候着,赶不巧我们会耽误行程的。李导拿捏得很到位,店门开着但还没上客,老板娘见我们进来,便忙着抄盛牛肉面——兰州人更喜欢把牛肉面呼之为“牛大”或者“牛大碗”——呈现着一清(汤)二白(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诱人色泽。我们一人一碗端到座位上,一股股鲜香味扑鼻而来,让人胃口大开。“牛大碗”上头还盖着片片酱牛肉和一个卤蛋,兰州人呼之为“肉蛋双飞”。我顾不得面汤滚热,先喝了一小口,那种鲜美的味道,真的让你终生难忘,据说这汤是用牛骨熬成的,并加入二三十种香料;牛肉,片得很薄,但片状规整,入口绵软嫩滑,让你满嘴留香;卤蛋,皮酥内软,蛋黄也不噎人,咀嚼起来很是愉快;面条,长且细,筋道耐嚼,吞咽起来,那么顺滑畅快……一碗牛肉面,让外来人也会记住兰州这种绝妙味道的。

 

  吃过早饭,我们上了大巴,李导说,今天我们先去青海湖,回来再游览兰州。

 

(二)

 

  沿途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线:倒淌河——文成公主雕像——日月山口,近前是草原,远处是雪山,有着看不够的美景奇物……

 

  到了倒淌河,停车半个钟头,让大家见识一下它的真面目,有道是“大河向东流”,它却反其道而行之,到底有啥奥秘呢?大家知道,待会到车上李导定会细细道来的,所以也没有哏问的,便纷纷跑到倒淌河岸边,先睹为快吧,如果谁能看出它的不同凡响,定是慧眼识珠之人。我向来愚钝,便直接蹲在河水边上,想看个究竟:倒淌河也就是跨一步之宽,而河水像有牵挂似地不紧不慢流淌着,但逆流向上的水波呢,却有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韧劲与恒力。我好奇地掬水饮之,也没品咋出别样滋味,只是扎凉爽口,大概它是来自冰山雪水吧?

 

  大巴启动了,李导便讲解起倒淌河的故事。我坐在车后排,听不清楚,于是闭目养神,油然想起了李若冰先生有段叙说倒淌河的文字:“一般的河水都是从西向东流的,这条河水却是从东向西流的。据说,文成公主从日月山下来的时候,换下坐轿,改乘坐骑,向西走去了。她看见前面是荒山旷野,是茫茫无边的草原,觉得凄凉,孤寂,又引起了无限怀念,哭了。她的哭声感动了天雨,唤起了小河的共鸣。于是,河水倒流了,顺着公主西行的方向流了。又有人说,倒淌河的水是公主的眼泪汇成的呢。”

 

  车停路边,李导说,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上山了,这个位置留影最好——文成公主雕像耸立在半山坡上,面朝东方,神往着煌煌盛唐。

 

  此后,大巴“向海藏咽喉——日月山奔去了。”“这是一座真正巍峨、峻峭的山,多么难以攀登的山呵!向上爬,险要极了。在山腰间,车子好像直立起来似的,头朝着天,鼓着全身的力气,一面吼叫着,一面向上冲去。从上到下,大约有一个多钟头,车子才爬上了山顶。”在这里,“我看见,山顶路边上,竖着一根长方形的石碑,上面刻着三个红色大字:日月山。呵,日月山,多么雄壮炫目的名字!抬头望去,天空湛蓝、低矮,给人以奇异和压抑的感觉。而漂浮在山顶上的白云,好像一条条银色的小河,又好像一团团纯白的花朵,只要伸出手去,就可以摘过来似的。一座峻峭、奇特的山,真不愧日月山的称号。”还因为“日月山上有着唐朝文成公主的传说。人们说,她接受了西藏王子的婚约,从长安乘轿出嫁,西行千里,来到了这座山。她在这峻峭难行的山上,看见太阳和长安的不一样,月亮也和长安的不一样,引起了无限相思。于是,唐太宗为了给女儿消愁,特意铸造了一轮金日,一轮金月,送上了此山。”置身“在这种绮丽的山景里,人们自然会想起家乡,家乡的山和这里的山是不同的。人们也自然会称赞不已,为这座山想象着动听的传说了。”(李若冰《山·水·草原》)

 

(三)

 

  下午,返回兰州——它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在大河滋养下,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古遗存文化;以羊皮筏子为代表的水运文化;以黄河大水车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文化;以兰州牛肉面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以太平鼓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以“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为代表的桥梁文化,在兰州交融共生,成就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与内涵。

 

  我们先瞻仰了“黄河母亲”雕像——清秀少妇怀抱赤裸天真儿童,看不清性别——或许这就是雕塑家的神来之笔,寓意深远,让人尽情想象吧,是男是女——都是中华优秀儿女……

 

  再看“水车园”——古老的庞大的水车依然不紧不慢地转动着,一副辛勤劳作、造福庶民的架势,让人生发思古之幽情……,在水车园里,我购得一对宝葫芦,欲博得孙女一乐。

 

  “黄河第一桥”——中山桥从我们眼前掠过,它是兰州百年沧桑的见证……

 

  远眺“白塔山”——它是成吉思汗时期西藏国师、也是蒙古文字的创造者——巴斯巴活佛的灵骨塔,教人追思着深奥的西部文明与独特的民族传承……

 

  上述景点都是在濛濛细雨中看到的,但是,兰州啊,黄河穿城而过,因此显得灵动、绮丽、清新、舒适,繁华却悠闲,真是个呆不够、看不够的好地方,可惜时间太短了,只逗留了不到半天。

 

(四)

 

  61412:12抵达嘉峪关。

 

  吃过午饭,车载我们来到广场,外观“嘉峪关城楼”,自由活动。要进入其内参观亦可,但须自费60元。我与w君结伴而入,参观下来,大开眼界,十分满足,觉着不白花钱。

 

  检票进入,凑够人数,讲解员一路走着一路解说着,耐心又细致,但我还怕遗漏精彩片段,于是紧随其后,绷着耳朵认真聆听着: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初,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看中了这个地方,此处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于是决定在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它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有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因此,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连陲锁钥”,并有着“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嘉峪关又在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讲到这里,她见有的游客不太专注了,于是话锋一转,讲起了古代传说和民间故事,什么“九眼泉”啦,“击石燕鸣”啦,“山羊驮砖”啦,“冰道运石”啦,……听起来好奇又好玩,不过,最让我佩服的是那块“定城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其言发砖,但警告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就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就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于是,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处,不仅使其成为“定城砖”流传民间佳话,而且也彰显了低层工匠们耍弄统治者的幽默智慧……

 

(五)

 

  在瓮城里面逛完了,她说要带我们出国。我们跟着她沿着青砖铺设的古道长廊往外走,路面凸凹不平,厚厚的石条都被轧出深深的辙痕——她说这是古代战车所为,不妨让我们想象一下,千百年前,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地,江南的烟雨与柔美不属于这里,这里只有铁一般的城关。青砖也有着铁的颜色,而山峦间拔起的这万丈城墙,是千年来胡人不敢侵犯的模样。那是因为将军身着铁衣,挽着角弓,在茫茫荒原、漫天风雪指挥督战:剑戟相映,矛戈相拨,城上雕弓如满月,箭镞泛着天边寒星一样冷冽的微光;剑背上一线寒光,斩断了万里烽火狼烟,击碎了朔风中胡骑的嘶鸣;而剑尖直指天边,迎风撕裂了帅旗;一声令下,勇士们一批批奔上城楼,步伐清脆地叩击着马道青砖,与矛戈相拨的声响遥遥呼应,那是何等地悲壮与凄烈啊?

 

  正如民谚所说“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这就是当年嘉峪关的真实写照。

 

  她把我们带出嘉峪关北门,说,这就是明代的国门,也是边界线,要在当时,我们就算出国了。而现今,它不再是中华的边界,边界已经推到了千里之外。嘉峪关呢,虽然不再担负任何军事作用,只存留着亘古不变的老模样,成为一张中华文明不朽的名片;但是,那块“天下第一雄关”千年额匾,依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新的一样。

 

  我久久站立于古老长城“边界”下,遥望着远方,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想象中的戈壁滩那种一毛不拔的苍凉景象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丰饶景象……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