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金锣舞的传说

罗里宁2023-04-16 16:12:06

金锣舞的传说

 

作者:罗里宁

 

  金锣舞是作登布努瑶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舞以前看过,这次看,和以往又有所不同,它是在一个山村的一个山坳的一块平地上,专门为一个与布努瑶文化有关的活动上进行的表演,显得隆重、热烈。布努瑶群众特别穿上节日的盛装,分散在平地四周,热情参与其中。平地中央,金锣舞表演者也是经过了一番打扮,盛装之外,头扎彩巾,腰系红带,分四组排列开,每组四个人,其中两个人面对面扛着一根木条,木条上挂着两面铜制金锣,金锣前两个人,每人手握两杆木槌,“咣,咣,咣咣,咣,咣,咣咣……”,一边敲打金锣,一边迈着古拙的舞步,时而转身,时而交换位置,不停地变换舞姿,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心也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起舞。观布努瑶金锣舞表演,叫人禁不住想象,布努瑶的先人,是怎样勤劳快乐地走到今天的。

  布努瑶金锣舞起源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个舞,它是作登布努瑶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是布努瑶人民的精神财富。布努瑶人相信,金锣舞的源头,就隐藏在布努瑶一个世代相传的美丽的传说里:瑶族始母“媒娓”(布努瑶语)女神,有七个子女,为了繁荣人类,她要把七个儿子派到凡间去创造人类的生活。在下凡那天,小儿子睡过了头,日上三竿才醒来。起床后,他发现哥哥们已经把该带的东西都带上,下到凡间选好地方安下身了。小儿子悔恨得痛哭起来。“媒娓”看到儿子痛哭,一面安慰他,一面帮他收拾些哥哥们没有带走的东西,吩咐他下到山区去开荒种地,繁衍子孙。小儿子听从“媒娓”的吩咐,下到山里,努力耕种,壮大族群,把他们发展成为瑶族的先人。‘媒娓’始母为了鼓励小儿子,就把自己珍藏的一面金锣送给他,以后每逢丰收和喜庆的日子,布努瑶子民就会敲起金锣跳起舞,感恩自己的始母‘媒娓’,祈盼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就演变成大家所看到的布努瑶金锣舞。它和金瑶歌、金唢呐一起,形成了布努瑶的“三金”文化。

  民间传说,有些它还不止一个版本。关于金锣舞,我还听到过另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是这样讲的:布努瑶先民经过辛勤劳动种下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未等收成就有山里野兽出来偷吃那快要成熟了的粮食,把人们的辛勤劳动给糟蹋了。为了驱赶这些野兽,人们就用些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一边敲打一边跑出去高声叫喊,通过这种方式吓跑野兽,野兽吓跑了,大家就高兴的载歌载舞,长期坚持下来,逐渐就演变成今天的金锣舞。

  不管是哪个版本,布努瑶金锣舞的传说都与勤劳有关,更与向往美好生活有关。

  过去破除“迷信”,布努瑶金锣舞曾被当作封建的东西,不得随意敲打表演。然而民间习俗,根植于一个民族的血液,已经发展成为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想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在不能明着跳金锣舞的日子里,人们就在暗地里自娱自乐。为了让布努瑶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有人不但坚持练习,还悄悄带上徒弟,确保金锣舞人才不会断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作登布努瑶金锣舞的名声,不知怎的就传到了自治区首府,被上边的文艺部门知晓。有天,作登这个偏僻的小山乡,突然迎来几位颇具文艺范儿的人物,经介绍,他们是省级舞蹈方面的编导人员,想看看作登布努瑶金锣舞的表演。

  布努瑶金锣舞就这样获得一个命运大转变的机会。经过省级编导们的重新编排演练,作登布努瑶金锣舞开始从这个偏僻的小山乡走出去,越跳越有名气,由县、市、自治区,一直跳到北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作登布努瑶文化的一张响亮的名片,以后在各种重大活动典礼里,经常都能够看得到布努瑶金锣舞的表演。

  金锣舞、金瑶歌、金唢呐,是作登布努瑶在长期的山间劳作中形成的自己的独特的文化,是本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布努瑶人民始终不畏艰难,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把它们发扬光大,可见布努瑶对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何等的重视,亦可见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因,除了衣食住行之外,文化是何等的重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