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梁宗岱新会老家
作者:程家惠(梁宗岱研究中心)
著名诗人、翻译家梁宗岱有两个故乡:出生地广西百色和老家广东新会。笔者自开始对梁宗岱研究以来,对他的新会老家一直抱有好奇和兴趣。在梁宗岱诞辰120周年到来之际,笔者开启了对梁宗岱新会老家的探访。启程之前,笔者有两个担心:老家是否已经面目全非,旧迹难寻?后人是否都已搬离?
从百色坐动车到广州南站,然后从广州南站到新会站大约六个小时,最后打的大约半个小时,我们到了白庙圩。下车问了几个当地人:“请问梁宗岱的老家是这里吗?”他们都表示不知道。最后走到圩口,遇到了一位约60多岁的大姐,一跟她打听,她热情地应道:“梁宗岱老家就在附近,你们问我问对了,现在知道梁宗岱的不多了。”她随后把我们带到了一家门口,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位60岁左右的主人。她介绍道:他就是梁宗岱的侄仔。我说明来意后,他说,“我带你们去我弟家吧,他就住在老宅里。”
穿过一个小巷,拐了两个屋角,我们来到了老宅门口。第一印象是,很有年代感和厚重的历史印迹。尽管时过境迁,仍然能看到当年的繁盛。
老宅 老宅天井
兄弟俩(梁思愚和梁思慧)直接把我们带到了晒台(阳台)上。这里,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
笔者:梁老在这老宅呆过吗?
思愚:是的,主要是那次包办婚姻。他很少回来,多在外读书,到培正中学、到岭南大学。
思慧:你们从百色过来用多长时间?百色有动车吗?
笔者:百色有动车直达广州,就六个小时左右,到这里总共七个小时。
思慧:旧时只能坐火船走水路,从新会到百色至少要四五天时间,一般都要在梧州、贺州或南宁停靠。八十年代我到百色走的也是水路。
笔者:可以说,我和梁老是同乡同街:我们同住一条街,我的祖辈是从南海逃难到百色的。随着对梁老研究的深入,我发现我的前辈跟梁老本人和他的家人都有很多交集。其中我的舅公罗宝珊(国画家)是梁老当年在百色的好友。梁老还聘请他任百色行健中学的教务主任。
思慧:都是缘分啊!当年跑到百色做生意的多是广东人,都是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他们把粤港澳的货物运到百色,再把广西、云南、贵州的山货运到粤港澳。
笔者:这村子住的都是姓梁的吗?
思愚:是的,都是同一个祖宗。我们的曾祖父梁祖胄用在百色开铺头赚的钱在这里起了几幢房。原来大门口是面向大路的,后来有人在前面建房,把大门口封了。其他房也被征用或拆除了。年轻人都搬到城里住了,如果这里没有人住,房子很快就残了。
笔者:老宅承载厚重的文化底蕴,很有历史价值,应该得到保护。
思慧:我二伯(梁宗岱)他爹(梁奕爝)很有眼光,很注重后代的教育,舍得在子女的教育上投钱,把子女送到好的学校读书或到海外学习。
笔者:你们跟梁老相处过吗?
思慧:他(梁宗岱)在八十年代初已经不能走动,家人安排我去广外照顾他,跟他相处三年多。
笔者:梁老最喜欢跟您聊什么?
思慧:我二伯父(宗岱)和我也是聊些日常家事,还叮嘱我趁年轻多学些技能,很少谈及他个人的事情。
笔者:看来,人情世故,聚散离合见多了,他晚年倾向低调。
思慧:应该是的。对于我二伯,广外的黄教授了解最详细、清楚。
笔者: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黄建华老校长吧?他和另一位教授合著了《梁宗岱传》。
思慧:是的,另外深圳日报一位姓李的记者写了我二伯的一系列回忆文章,写得也都很真实。
笔者:梁老有个药酒的配方你们知道吗?
思慧:这个药对一些病肯定有效,但不是全能,把疗效夸大了反而不好。
笔者:申请过专利吗?
思愚:已经转辗到了上海,但最后花落谁家就不知道了。
思慧:我在广州外国语大学其间,我帮二伯父(梁宗岱)整理过他的译作:莎仕比亚十四行诗并再出版,你是英语方面的专家,你对梁十四行诗的翻译本是否读过,觉得如何?梁的英文水平和法文差距大吗?
笔者:他在百色时开始翻译莎翁的十四行诗,可惜后来译稿被烧了。您跟他一起时他是凭记忆进行重译。这也说明他很有毅力。只有他这样的大家才敢译莎翁的十四行诗。梁老的莎翁十四行诗诗译我拜读过,他的翻译永远是经典!他的英文法文都很了得,黄建华老校长说,梁老当年经常带学生参加广交会,用的多是英语,可见他的英文和法文都一样厉害。当年在他在培正中学英语学得很扎实。
思慧:他写了很多诗。
笔者:是的,都收录到他的两部诗集里,《晚祷》和《芦笛风》。
思慧: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的《芦笛风》。
笔者:这个屯为何叫“同安里”?
思愚:意为:共同安家在这里。以前周围都是田野,现在零零星星起了一些房子。
笔者:你们对他的诗文印象如何?
思慧:感觉他的《晚祷》涉及的多是广东这一带的人文风情,他的《芦笛风》多是广西那边的人文风情。
笔者:他这两部诗集外的散文(诗)也多涉及广西的。
在老宅阳台上:梁思愚(左); 老宅小巷
笔者(中);梁思慧(右)
交谈中,虽然兄弟俩用的是新会“白话”,我们用的是百色“白话”,但之间的交流很顺畅。对于“白话”里有些几乎消失了的特有表达,我们之间都能领会。两位侄仔都有梁老的遗韵:随和、热情、儒雅和健谈。梁思慧对诗歌也情有独钟。
梁宗岱的老家远离市区,清净且乡野的气息较浓。梁宗岱新会老宅的风格与他在百色的故居风格有很多相同之处:结构都很雅致,很注重房前屋后的景观和花草盆景的点缀,屋顶也是屋屋相连,善于运用天井和天窗采光。梁老的新会老宅和百色故居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似乎都有同样的遭遇。在结束对梁老的新会老家探访之际,笔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墨绿青苔在墙上攀爬
屋门挂着沧桑
如诗的藤蔓仍在头上缭绕
老宅门 老宅屋顶
作者简介:程家惠,中国广西百色市人、英文教授、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梁宗岱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诗人地理周刊》编辑部译审、美国双语诗刊《诗殿堂》新诗部主编兼执行翻译主编。出版的诗作诗译有:《Eternal China: 99 Essential Poems On Chinese Culture》、《English Translation for 100 Selected Chinese Ancient Classic Poems》、《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学)》 、《Nano Collection(沙克纳米集)》和《火花:三行微诗156首(双语)》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