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清明的心结

王军2023-04-11 10:37:51

清明的心结

 

作者:王军

 

  当一种根深蒂固的习俗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深深地烙印在一个人的心里时,即使远在他乡,也是一身思念。

  那个烙印叫清明,无法用语言来比拟它在亲情间产生的一种情怀,也难说清人与人心中的那份情结。

  每遇这个时候这个日子,不管生活多么忙碌,事务多么繁杂,或是身在何处何地,身心多么疲惫不堪,都会义无反顾,放下眼前的一切,带着先志的淳风,奔向心中那个“根”的方向。

  这种孝道,是一个人在这种现实的生活中怀着一种不可抹去的心结,也是远航劳顿的途中一种无法替代的乡愁,一个前往的儿女情长。

  这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情怀,我常在心中感念它给人的厚道,也品味着善良予人以福气。这种让人思念为之倾怀的祭祖文化,能让人懂得跪拜的礼节来自哪里,也明白这个赤裸裸的世界一种本真的目的。除最终化作一捧尘土之外,留在心里的就是最易浅显的道理叫做恩重如山。

  为此,我在捧读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故事时,在读懂它的缘由、它生命的奇异光彩后,发现那座大火烧过的“山”,是座母爱的大山,一座源远流长的圣灵之山。

  那时,在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带着一些憎恨的心理,一种忘恩负义的心态,一种亲朋反目的悲愤。至此,一个人在功成名就时忘记了割股充饥之情,也在春风得意时抛弃了食不果腹的同伴,并且还听了谗言,冷漠了这个热情的世界。

  记得我在聆听父亲讲着那个留传千古的民间传说后,也在心里对那个放火烧山、抱柳救母的情节所悲愤。这世上,难得的是一份真心;这世上,难忘的是一片真情。当一个人从内心的孝道与人和睦共处时,再追逐世利的小人也恐怕让其三分;当一个人从千年的祖训悟出生存之道时,心中再难的事情也有迎忍而解的办法。

  我在感慨这个良口育心的古朴古方时,也被一些人面对世事的纷争能从争名夺利中警醒而心感慰藉。有人说,清明没事,应回去看看。那种旷世醒言的育人之经,这个世上有什么还能比它更悟透心灵的呢?那是生命的隧道里涌出的一份珍惜,那是先哲的灵魂里呈来的一种厚德载物。

  为此,一些人不顾工作的繁忙,从中挤点儿时间,便从大江南北奔往曾经生养的地方,为祖辈添上一捧新土,在门前插上一根柳枝,以寄后人的哀思。为此,人们又从各自的心境里带上传承的信念,又奔赴他乡,为复兴的梦想起航。

  在斗转星移的岁月中,每当这个时节,我总在异地的土壤上揣着一份思念,从风吹柳绿的树条中扯下一枝,放进军号响起的夜里,望着遥远的星空,寄去一份心思。

  那是心中的清明,一条华夏儿女的根系,如同身上肩扛的责任,一头系着温暖的家庭,一头牵着历史的重任。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