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寻觅茶馆的情结

王军2023-04-03 09:38:04

寻觅茶馆的情结

 

作者:王军

 

  老舍的《茶馆》,是我在中学的课堂上读到他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时所了解到的。得知他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戏剧家。

  他的剧本《茶馆》,常常出现在我们期末的语文试题中。那时,我对它一知半解,甚至不知剧本里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后来,在求学的路上,我在军校的图书馆里看到了它。便在那些周末的时分,甚至在高等数学的课堂里还偷着瞄上几眼。

  那时的心里,总以为剧中的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他塑造的原型,也总以为那个茶馆剧情中刻画的人物还生活在这个世上。

  于是,在浩瀚的文学里,我没再花上更多的时间探讨这个问题,也没再用更多的精力关注它的来龙去脉。

  生活平淡无奇时,我常徜徉在心爱的文字里,也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闲逛这个多彩的世界。

  那天,当我慕名前往前门大街的一角时,竟然发现老舍茶馆开在这里。突然感觉自己浅见寡识、孤陋寡闻了。同时,在那个“尴尬”的心里,也庆幸自己终于看到课本提到的那个“老舍茶馆”了。

  我望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个红红的宣传牌下的“大碗茶”,顷刻间激起了心中原有的记忆,并突发奇想地想去探究那个人物那个茶馆的来历。

  《茶馆》是以泰裕茶馆兴衰的社会背景为题材,详尽叙述了掌柜王利发从业茶馆的经营与辛酸。他性格胆小又有商人的精明,他做事干练又具小农的自私,他处世圆滑又不失做人的本分。

  于是,在心中想揭开老舍创作的灵感,捕捉那个人物的面纱。可在我查找所有的资料中,却未能如愿,也没有找到半点儿与人物相关的事实资料。有人说,老舍在创作该剧时并没有把剧中的人物“王利发”特指现实中的某个人身上,也有人说他的笔下那个“泰裕”茶馆也不是锁定在某家茶馆上。但老舍曾经在谈到《茶馆》的编剧时说过:“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这必然有它生活的所指。

  老舍童年的生活在一个大杂院里,当时叫小羊圈胡同,是一个比较杂乱的院落,住的都是些车夫、工匠、妓女、小商小贩及一些闲杂人员,也属于社会生活中最底层的人。

  他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童年的欢乐与孤独中,每天所见到的都是些卖茶做生意的、遛鸟的、议事的、说媒拉纤的、打架说和的、吃面撸串的、开羊肉锅的、闲着没事听些荒唐新闻的,甚至端着茶碗闲扯半天的……这些,都烙印在他儿时的记忆里,也深深地埋藏在他求知的心灵中。以至于他在《茶馆》里说了句最让人警醒的一句话:“莫谈国事,莫谈国事。”

  他小时家里很穷,母亲靠着洗衣服维持家庭生计。所以,在那个社会,他想背着书包走进学堂去读书是一种奢望,也是他母亲心头上的一块心病。后来,在好心人刘寿绵的资助下,老舍走进了私塾念书,三年级时又帮他转入公立学校。24岁那年,他母亲送他去了一所师范学校。因家庭窘迫,断断续续地他在那里念了5年书。1924年,他离家去了英国,在那里生活了5年后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这种辛酸的人生经历和异国他乡的途中坎坷,也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之路。

  但他的作品里,基本都是儿时记忆的殿堂,抒怀着自己的文学梦想。如他最有名气的代表之作《四世同堂》,都是那时的人与事,都是小时所见所闻的比拟与夸张。再如《骆驼祥子》里的那个富家小姐的小说人物,也有他小时相见刘家女儿的踪影。

  所以,《茶馆》的主人王利发在老舍的生活中一定有他的影子,而这个影子并影响了他。

  我在寻觅老舍的记忆时,却发现他早年的生活中有两个乐于行善的人闯进他的心灵深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活遇上了“贵人”。那时,他囊中羞涩,食难果腹。在那个渴望摆脱现实命运的社会里,他除遇上当时拥有西直门大街半条街产业的刘寿绵外,他的生活还有他母亲平时讲给他的那个王掌柜。那个做点儿小买卖,常去他家喝茶的街坊邻居。那人在便宜坊上做着小生意,卖点熟食、茶叶之类的。

  他母亲告诉他满月时给了两串钱随当贺礼。1966年,时隔《茶馆》创作10年。他又在构思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时巧妙地把王掌握写进了书里。书中的王掌柜人称“金四把”,与《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人物性格如出一辙,都是做点儿小买卖,街头开着铺子,都有着精明利索、干练老实的个性。

  虽然《茶馆》人物中的王利发是那个时期庞大群体中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塑造。无论小说还是剧本,但在作家的心底都有一个不可抹去的印记,一个影影绰绰的身影。

  这就是老舍心中的影子,小羊圈胡同的写照,也是他母亲心间的往事。难怪1887年创办的吴裕泰茶栈(后改吴裕泰茶庄)及其今人表示,《茶馆》剧中的人和事与“吴泰裕茶业”不相关联。老舍也说,和吴裕泰茶庄没有任何关系。

  为此,应了那句话,好的作品源于生活,也来自作家的内心世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