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远方
作者:程奇伟
三十多年前,我离开父母,离开亲朋戚友,参军到了千里之外的祖国南疆。离开故乡时间长了,我就会情不自禁的回忆遥远的故乡。我虽扎根在八桂大地,但故乡的乡亲,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山水,故乡的土地,故乡的稻田,故乡的秀美,故乡的亲情,都已镌刻在我的脑海里,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
故乡的乡亲们世代都把希望耕种在田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小时候,故乡草木葱绿,杨柳依依,鸟语花香,空气新鲜。洞庭湖的风儿,伴随着氤氲雾气,掀起阵阵绿浪。站在故乡老宅前的那个土坡上,金灿灿的稻田一望无垠,风吹稻浪,此起彼伏,蔚为壮观;一排排水杉粗壮茂盛,高大挺拔,象一位位坚强的哨兵,巍然屹立在道路两旁;一个个湖泊,一条条河流,一口口鱼塘,镶嵌在故乡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上,一片片茅草房和一栋栋红砖瓦房点缀其中……金黄色的油菜花,翠绿的树叶,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灿的稻田,牛儿在田野上奔跑,鲜花与翠绿交相辉映,粉红与雪白如影相随,万花丛中,蜂飞蝶舞,浅吟低唱,让人流连忘返。
春季,故乡的空气里氤氲着薄薄的雾,五颜六色的花儿飘荡其中,在阳光的映照下,象水晶一样晶莹剔透。偌大的湖面上飞翔的鸟儿,成有规则队形,三五成群,结伴飞向湖中的浅滩。鸟儿的羽毛洁白无瑕,长着细而长的腿,有的在浅滩的草丛中快乐觅食,有的在浅滩上悠闲踱步,有的在浅滩边的水中尽情嬉戏,有的跳皮的站在浅滩上眼睛直盯着水面。
夏季,故乡荷塘里的荷花姹紫嫣红,仿佛人间天堂。站在湖边,放眼远眺,宽广的水面上,硕大的荷叶布满一口口荷塘,青绿的荷叶映衬着艳丽的荷花,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花儿高擎在生机勃勃的荷枝上,荷枝恬静的伫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交相辉映,千娇百媚,甚是壮观!娇艳欲滴的荷花与碧玉如簪的荷叶随风翩翩起舞,娇羞的模样恰似情窦初开的少女,绚烂夺目,光彩照人,香气袭人!
秋季,天空湛蓝、高远,清风凉爽宜人,我家居住的那个小村庄上空流光溢彩,叶儿黄了、红了、紫了,层林尽染,五彩斑斓,唯美浪漫,美轮美奂,芳香四溢,如痴如醉!夕阳西下,秋风飒爽,秋蝉轰鸣,牧笛声声,充满着诗情画意!
冬季,天寒地冻,有时会下大雪,一场接一场的大雪下个不停。银装素裹的故乡广袤大地上,山峦、树林、湖泊、河流、房屋......好似一个个娇羞的少女,披上了洁白的盛装,带着几分神秘、深邃、清新。大人们拿着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屋檐上厚厚的积雪用力敲打下来。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尽情的玩耍,尽情的追赶,尽情的嬉戏,享受大雪世界带来的无穷乐趣。
故乡盛产莲蓬、藕尖、莲藕、莲子、棱角、茭白……既可以生吃,又可以做成精美的菜肴,都是纯野生的,是中国人舌尖上的一种人间美味。纤纤采莲女,划着小“伐子”,行走在荷叶下,身心荡漾在湖面上,荷叶连连,来回穿梭,随波起伏,若隐若现,风月无边,水天一色……吸引着游人驻足观看。故乡的大闸蟹,用蒸笼蒸熟,味道异常的鲜美。但乡亲们更喜欢用菜籽油煎炸,再放些剁辣椒,或者把大闸蟹掰成几块后放锅里用辣椒爆炒,外焦里嫩,肉质鲜美,香气扑鼻,非常好吃,也是中国人舌尖上的美味。故乡有一道美食叫“华容头菜”,由酥肉、鱼糕、鱼丸、蛋卷和肉丸等12味荤素搭配精制而成。走在故乡炊烟袅袅的房前屋后,从巷子里飘出来直往鼻孔里钻的香气袭人的,就是“华容头菜”的味道。
我的故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因此,鱼类较多,捕鱼是乡亲们最基本的、最平常的、最普通的生存技能。家里都有许多捕鱼的工具,所以,我们成长过程中从未缺少过鱼,也可以说,鱼儿伴随我们的成长和成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物资异常匮乏,湖里、河里的鱼儿养育了故乡的人们,养活了勤劳善良的人们。乡亲们捕鱼的方式很多,有扳罾网扳鱼、撒网捕鱼、网兜逮鱼……还有一种捕鱼方式,叫放网捕鱼,即在深水中布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长的渔网,第二天再去收网,往往收获颇多。那时故乡的鱼儿特别多、特别大,主要有鲢鱼、青鱼、草鱼、鲤鱼、鳊鱼等。有时能捕到一、二十斤重、甚至三、五十斤重的大鱼,都是野生环境下长大的鱼,虽然那时家里穷,没有油和调料、配料,但就用清清的河水煮着吃,味道也是特别的鲜美。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原汁原味的美味,是国人舌尖上的美味,是回味无穷的美味!
湖边或河边长大的孩子,大都会游泳,最起码也会几招“狗刨式”。踩水是一种有点难度的游泳技能,在深水里布设渔网时,需要踩着湖水或河水,上身浮在水面上,脚在水下踩水行走,手忙着一路布设渔网。家中条件好一些的,撑一条小“伐子”放渔网,就不用靠人那么辛苦了。在水中掐藕尖,也要求水性好。夏秋季节,故乡人在水里扎一个猛子,潜到水下用手掐断藕尖,然后上浮到水面上,如此反复。在水中摘莲蓬、莲子、棱角、茭白,等等,因为没有小“伐子”,所以都需要游泳。有时,有的小孩淘气了,气到父母了,会被父母拿根竹条从家里追着跑、追着打,小孩害怕被打,于是,撒腿就跑到临近的河边或湖边,纵身一跃,一个猛子扎到水底,到了河心、湖心或河(湖)对岸才浮出水面,气得父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岸上直跺脚。
我小时候,要干很多农活,但我最爱干的农活是放牛。牛不用耕地时,我就牵着牛来到河边草多的地方,把长长的牛绳系在树上,给牛吃些又鲜、又嫩、又肥的草,每隔一段时间,就变换到草更多的位置。然后,拿出书本认真阅读。有时,我们坐在牛背上,淌着水过河,让牛在河对岸去吃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分物到户。我家分了十多亩水田和旱地,五户农家共同分得一头耕牛。于是,我们与邻居们轮流喂养这头耕牛。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犁田耕地更省时、更省力的“铁牛”(指代替耕牛的犁田耕地的机器)出现了,耕牛要十天半个月干完的农活,“铁牛”三、二天就完成了,邻居们普遍感到用“铁牛”干活比用耕牛要快多了、合算多了,而且不用喂养,减少了人力和养牛成本。于是,邻居们商量着把相依为命的耕牛卖了。我十分想要继续喂养这头牛,无奈家庭经济拮据,家里实在买不起这头牛。家中没有了耕牛,我就少了个玩伴,心里空荡荡的,为此,还曾偷偷的哭泣过。
我的童年,最刻骨铭心的是一年一度的夏季“双抢”。天刚朦朦亮,甚至天还很黑时,就被大人呼叫着起床,开始一天辛苦的“双抢”劳作。从每天早上六、七点劳动到晚上八、九点,遇到扯秧苗或赶工时,还要凌晨三、四点起床,去秧田里扯秧苗。秧田里蚂蟥肆虐,专吸人血,肚子胀得鼓鼓的,再掉落到秧田里。我小时候的“双抢”主要是割稻子、搂禾把、拾稻穗、晒谷、扯秧、插秧等,集体经济时代,能挣半个劳力的工分。在“双抢”中,我的手臂上、胸脯上、肚皮上、小腿上、双脚上,没有几块好地方,全都是一道道血印,当流汗或接触水时,会钻心的疼!后来,我长大些了,成了小劳力,要挑稻谷了,一担湿稻谷,少则近百斤,多则一百四、五十斤,往往挑着走不了多远,脚就会“打摆子”,不听使唤。几挑下来,肩膀疼痛、腰酸背疼、筋疲力竭。有时,为了减轻肩膀的疼痛,左右肩膀高频率的轮换着挑,然后咬牙用手撑,但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到了晚上脱衣服时,衣服都嵌进了肩膀的肉里,两个肩膀都磨出大血泡,成了血疙瘩,衣服撕不下来,要用滚烫的热毛巾敷很久,才使衣服与皮肉分离开来,那是钻心的疼、扎心的痛,是我少年时期的一种遭罪!
“双抢”之外,我们小孩就会利用早晨和中午时间相约去捡蝉壳。捡蝉壳是个累活,蝉壳一般挂在树枝上,很多时候要爬到树上去捡,相当辛苦,但小孩不怕累,主要趁大人们休息时间去捡。只要有空闲,我们就去捡,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待到开学前,再拿去镇上的收购站卖,换些钱,凑些学费,偶尔买些作业本或小人书。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吃饭时经常二个碗,一个饭碗,一个菜碗。母亲养过几只鸡,但养鸡不是为了吃鸡肉,而是为了让鸡下蛋,下蛋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卖蛋换些钱,贴补家用。
寒冷的冬季,家里为了换几个钱改善生活,父亲经常去冰冷刺骨的湖里挖野生湖藕,有时,我会跟着父亲一起去。北风刮得凉飕飕的,直往衣服里灌,风吹到脸上,象刀割一样的痛。身上穿的旧棉衣,脚上穿的烂水鞋,根本不御寒。下到湖里挖湖藕时,手若接触到冰凉的水和淤泥,就会刺骨的痛、钻心的痛。时间一长,手就会被冻乌、冻伤、冻裂,裂开的伤口会渗出乌黑的血,好长时间都难愈合,那是一种煎熬,是一种身心折磨,是一种人间炼狱!
那个年代,农村经常停电,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人们夏季夜晚乘凉的最好方式,便是在靠河边的堤岸上露天睡觉。夏夜时分,星光闪闪,微风吹拂,人们露天睡在竹凉席和竹垫子上,睡到凌晨一、二点,待身上有了丝丝凉意后,就收拾行李,搬回家继续睡觉,直睡到天亮。河边的夜晚,成了故乡盛夏和秋初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进入上世纪八十时代,故乡有一种又香又甜又脆的美食叫爆米花。那时,师傅挑着爆米花设备在农村里走村串户上门服务,先是将适量大米或玉米放到黑罐子里,加入一点点糖精,然后,手拉风箱,摇着黑罐子在煤炭火上烘烤,待熟透了准备起爆时,师傅就会在黑罐子出口套上一个长长的麻袋。随着“轰”的一声,一股浓浓的黑烟迅速淹没着师傅和他的爆米花设备。倾刻,那诱人的爆米花香味就会缓缓向四周飘散开来,香气弥漫着整个老宅上空,令人垂涎三尺!
农历小年前,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都会盛情邀请当地的屠夫,屠杀之前,要放一挂长鞭炮。杀完年猪后,留一小部分猪肉给自家吃,大部分要卖掉,换些钱购买来年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而且,要把留下的大部分做成腊肉、腊肠、腊排骨,留到田地里干农活时、特别是干重体力活时吃。
在农村,打糍粑与杀年猪同等重要。打糍粑十分辛苦,也在过年前完成,要邻居之间相互帮忙,特别是需要壮劳力参加。打糍粑前,将自种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到灶上大锅里用大火蒸熟,然后,倒入安装在地上的石臼里,七、八个甚至十来个壮劳力用木棒使劲捶打石臼里的糯米,直至糯米变得绵软柔韧,再放到撒了面粉的门板上,做成大小不一的圆圆的糍粑。待糍粑干些后,就要用锋利的刀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入盛着水的缸里浸泡,使糍粑长时间保存。
过年前后,小孩子们就会在房前屋后兴高采烈的燃放烟花爆竹,带着一束束耀眼的火光,烟花腾空而起,直冲入云霄,爆竹在巨大响声中爆炸,泥土被炸出一个大坑,爆炸声震耳欲聋。忘我的孩子们,在夜空中欢喜的蹦跳着、嘻笑着、追逐着,燃烧的烟花爆竹发出的通亮火光,映红了老家的房子,映红了故乡那片夜空,映红了大人和小孩的笑脸!
大年三十晚上,按故乡习俗,房内的灯都必须一直亮着,直到初一早上天亮后才能熄灭,父亲还会准时把堂屋内的大树蔸点燃,把火烧得旺旺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烤火。自从家里有了黑白电视机后,全家人就会在除夕之夜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烤火,一边看热闹的花鼓戏和精彩纷呈的春晚,开始通宵守岁。
正月初一到十五,村民们舞龙舞狮,期盼来年好运!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舞龙队伍在各家各户不辞辛劳的奔波,随着乐器响起,时而翘首仰视,时而回头低顾,时而摇头摆尾,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妙趣横生!随着锣鼓声响起,活灵活现的“狮子”横空出场,腾起、跳跃、摇头摆尾、眨眼睛、扇耳朵。舞狮人表演着狮子闹新春、滚绣球、叠罗汉等内容,舞狮技艺精湛,行如流水,精彩纷呈。小时候,我尤其爱看舞龙,有时,一路追随舞龙队伍好几公里,串访上百农户家,直到凌晨一、二点才疲惫不堪、意犹未尽的返回家中。舞龙舞狮活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热闹了故乡的新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晚上经常放露天电影,每月放一、二次。我特别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不用干农活时,我就邀请几个玩伴一起去看,每次都带一个自制的板凳,抢一个好点的位置。后来,我如愿成为了祖国南疆法卡山英雄营的一名边防战士,应该是受到儿时战争电影的影响。
那时的故乡,道路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弯弯曲曲,但道路星罗棋布、纵横交错、通江达湖,交通十分便利。我们乡下人都是赤脚走在路上,故乡的道路上留下了父辈们深深的足迹,留下了我童年的脚印和难忘的童年时光。这些年,我走过无数的路,却始终难忘故乡的阡陌纵横的小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故乡没有电照明,后来,有了电照明后,又经常停电。晚上没电或停电时,家里就点煤油灯,母亲在煤油灯旁缝补衣服、纳鞋垫、做布鞋,我就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学习。到县城上高中后,我住校了,因为学校离家15公里,一般一、二个月回家一次,主要是回家向父母要钱要米,再带些辣椒萝卜之类的坛子菜回学校。
参加工作之后,由于交通不便和工作上的原因,我回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自从父亲去世后,我深深的感到,回故乡越来越难了,越来越难吃到母亲做的饭菜,越来越难踏上故乡美丽的乐土,越来越难欣赏故乡的湖光山色,特别是难以看到故乡的“双抢”了。
偶尔回到故乡时,我会认真的打量故乡,抚摸着故乡的土地,诉说着故乡的过往。故乡经常有亲人去世,我一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心里就感到哀伤和难过。如今,故乡的经济条件好了,天更湛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树更高大了,鸡鸭更肥了,牛更壮实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水泥路或沥青路通到了房前屋后,5G信号接到了村里,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居住环境,提升了乡亲们的生活质量。我小时候的玩伴,都已年过半百,头上的白发、眼角的皱纹、满脸的沟壑、皮肤的黝黑,都已成为我们这代人非常醒目的标配了。
这些年来,我最常入梦的,是那条从故乡村庄蜿蜒流过的河流,河水奔腾向前,滔滔不绝,极其壮观!这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是我儿时乡亲们赖以生存的饮用水之源,是洗衣洗菜的理想之水,是捕捞鱼虾和水上生活的欢乐之园,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儿女。遗憾的是,因泥沙淤积,年久失修,河床抬高了,河道变得很窄了,部分河段已经干涸了、断流了、荒废了。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异省他乡奔跑着、坚持着、努力着、拼搏着、奋斗着……不知从何时起,故乡却离我愈来愈远了。儿时与同伴一道放牛、趟水的激情,跟同学一起踏青的惬意,站在老宅前观看燕子起舞的美妙感受,头戴柳枝帽自由自在的在河边打水仗的精彩瞬间,“双抢”起早贪黑激战犹酣的奋战场景,夏秋金光灿灿的稻浪、碧玉荷塘盛开的荷花,头顶烈日捡拾蝉壳的狼狈模样,大雪天的堆雪人、打雪仗、相互追逐的热闹场面,过年时舞龙舞狮的唯美表演,烟花爆竹燃放的灿烂时光......似乎已经距离自己越来越遥远了!但忆起时犹如昨天,想起时历历在目,童年和少年时期的那些美好,都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挥之不去。
村庄、房子、炊烟、稻田、花草、树木、庄稼、河流,仿佛就是故乡的全部。然而,似乎不全是,老宅的河对岸那所名声斐然的小学,校园内朗朗的读书声,就是故乡的希望和未来。每次回到那所小学,我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直到现在,我的那所小学母校,依然是我最甜美的回忆,最美的乡愁。
故乡,春天的花草让我想念,夏天的蝉鸣让我牵挂,秋天的硕果让我垂涎,冬天的梦幻让我不安。故乡,有我的亲人,有我美好的童年,有我儿时的玩伴,有我的同窗学友。儿时的过往,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但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有时,故乡近在眼前;有时,故乡却远在天涯!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都忘不了遥远的故乡!这份乡愁,一头连着自己,一头连着故乡,永远铭记在心中。故乡养育了我,故乡的发展变化始终牵动着我的心,祝愿故乡发展得越来越快,经济越来越好,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美丽富饶!祝愿乡亲们日子越来越红火,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幸福!
简历:程奇伟,军转干部,公务员,爱好文学和写作。在中央、省部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多篇,在多家电子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多篇文章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注:本位已获作者树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