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文题、报刊网络

罗里宁2023-03-30 21:32:09

文题、报刊网络

 

作者:罗里宁

 

  一、文题。据说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文章的发表还有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曾听人讲过,文题一定要醒目,一定要吸引人,否则文章就不容易发表。我对于此并不以为然,觉得内容才是重要的,刚看到贾平凹《山本》这个文题,还以为他是在写山本五十六呢,其实他是在讲山的本来面目。有人说了,人家是大家呀,不能比的。这话还真给说中了,我自己就写过一篇关于扶贫的小文,许久都上不了刊,改了文题再投,很快就上版面的头条。果然还是文题厉害。尽管这样,我至今对文题也还是不怎么上心,不想在这上面多费工夫,所以文题也还是很不理想。不仅如此,文也越写越短,原来还可戏称“千字文”,现在有不少恐怕连“千字文”都算不上。就这样,写起来也还是感到吃力。

  写不好“千字文”,我一如既往,喜欢看那些好看的“千字文”,泰戈尔有篇散文《通往天堂的路》,讲一位父亲从焚尸场回家,儿子问:“妈妈呢?”父亲回答:“在天堂。”深夜,房间里传出父亲悲痛的哭泣声,儿子站在阳台上,看着满天的星星,就想知道通往天堂的路在哪里。泰戈尔这篇散文,连半千字都不到,每次读,鼻子都是酸酸的。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样的“千字文”。

  当地有位作家说,文题不能加双引号,我没看过文章作法之类,不知道使用这个双引号有些什么具体的要求,我也不是作家,但读过《毛选》,读过鲁迅先生,他们有些文题是有双引号的,依此来看,文题加双引号应该没问题——有些语文常识,小学就学过,而常识的东西,往往又容易为人所忽略。

  二、报刊网络。过去能在报刊上发表一两篇东西,如诗歌、散文或者小说之类,是很荣耀的事,差不多可以光宗耀祖了。我们有位仁兄,建筑工人,在某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可不得了了,立即成为当地“文坛”一个重大的新闻,他本人也成为当地文学青年学习的榜样,还因此被调到文化部门当创作员,由自收自支的企业单位进入到吃公家饭的行政事业单位。

  文学曾经是很神圣的——现在也还是很神圣——只是相比之下,那时候报刊是何等的辉煌,订阅的人是何其的多,国内几家大的文学杂志,更是刊发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人才。报纸副刊也不甘落后,不少名家的作品,就是从那儿发出的,这种现象,用文学繁荣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知不觉的,报刊就不再那么热闹了,有的还面临着还能不能继续办下去的风险,究其原因,可能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想变化有关,也有人认为与网络的冲击有关。从另一个角度看,现在办报办刊,还有没有那么纯粹,稿件的使用,在把关上还有没有那么公正严格,作者还能不能花大心思下大力气去构思创作一篇或者一部作品,是很需要反思的。我们看有的作品一经发表就饱受争议,这种状况责任在谁,报刊一方不太了解,不好说,就说作者一方吧。有的作者为了上报上刊,不惜在编辑中找熟人,拉关系,或老乡,或老师,或朋友的朋友,想尽办法投机取巧,这样上报上刊,怎么保证稿件的质量,怎么保证发表的那些东西是读者爱看的?说到网络冲击,也可能只是一种不确定的假设,因为一般认为,网络平台门槛比较低,发表的文学作品不入流,很难上得了报刊,既上不了报刊,又何谈对报刊的冲击呢?有人一听到网络平台就显出一副很不屑的样子,使得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的人一碰到他们就显出一副很不好意思的样子。这种矛盾,存在人为歧视的因素。其实报刊网络,是可以互相并存的,它们原本就在两条平行线上,偶有交汇但并不常见。报刊历史悠久,发表过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个传统应该也一定要传承下去。网络是个新事物,门槛低也是事实,它还不修改作者的作品,发表的东西,质量自然也就参差不齐,可网络这个平台更开放一些,更便于读者监督,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读者也不是好欺骗的,这样的监督无论是对于平台还是对于作者,都是一种压力。报刊网络,应该互相学习,互相扶持,共同发展。有人只看得上报刊而小看网络,甚至于对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作品的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就只能说是井底之见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