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官林贡茶

沈应雄2023-03-30 21:31:07

官林贡茶

 

作者:沈应雄

 

  “荆角官林,夜深茶香”。两年前想起这八个字,很想留点文字,未遂,今日再次想起。

  德江县荆角乡官林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茶圣陆羽《茶经•八之出》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费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太平宇记》也有“夷、思、播三州贡茶”之述。而官林村在唐隶属费州,在宋隶属思州,可见,唐宋时,官林茶即已名声在外。

 

  2010年初,我调到荆角工作,因原负责茶叶产业的干部调走,乡里领导安排我接管此项工作。茶叶发展针对德江而言是一项新兴产业,而荆角亦是起步之中,其时乡里茶产业方面档案资料不齐、各种册子不健全,恰巧当年遇春旱,新栽茶苗大片枯死,给群众造成经济损失。为适当补助茶农损失,同时支付栽茶前的机耕与人挖的劳务补助,当务之急是实事求是兑现,但是,不知为何,没有茶农册子,没有种茶各种原始记载,无法兑现,怎么办?

 

  5月中旬的一个夜晚,乡主要领导冯国涛身先士卒,带着我们3人连夜赶赴官林村,组织涉茶产业6个组的群众召开会议,要求各组各户和参会人员务必认真对待此项工作,一切从零开始,重新统计已栽茶苗的地亩数,栽的地名与投入的劳力、天数和户名等等,翌日及时核实,再继续组织大家公布、公示。一句话,所做资料、所造册子涉及农户、地亩、出工等所有数字不作假,不遗漏,没有误,更没有错。

 

  大合作,小分工,各自忙开。凌晨3点,我腰酸腿痛,走出屋外小憩,仰望苍穹,聆听四野,群山寂静,月光如水,虫鸣唧唧,格外清晰。看着同事们为着群众事挑灯夜战,乐而不疲,仿佛看到一捆捆钞票滚进群众的布袋里,闻到一缕缕茶香飘起,于是脑海浮现着“荆角官林,夜深茶香”八个字,心想以后有机会好好体会一下。

 

  此后,县发展茶业,欲重塑“官林贡茶”品牌,县茶办要求荆角乡挖掘“贡茶”根源。受命于急需之际,临时抱佛脚,我再次前往官林,走、访、查、调,问老人,寻史实,找记载,翻民间志“经丹布”,收获颇丰,返乡而作《官林贡茶》,毕竟是口述材料,我加了传说二字,不过后来好事者往往以此为蓝本,当作史料。

 

  这里不妨录其原文,重新温习:

 

  官林贡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隋,有邮驿上官使者奔于庸州,至官林,日暮,人困马泛,遇农舍清香四溢,芳香浓郁。遂上前答话,暂借一宿。翁沏茶以待,茶芳六清,溢味九州,沁人心脾。邮驿兴起,旧时多少路,今时宿翁家;借问玉孙草,何时泛宛花。是夜,茗茶而谈,言语投机,翁遂传茶益思之力,提神之功,通仙之灵。言清明十日前,采之,存二三年,永保中药性,人之将亡,噙入口中,阳关道上非饮迷汤,二世轮回耳聪目明。驿思,如此功效,何不献之吾皇。次日翁带邮驿瞧 茶山,叶香、芽嫩、尖红、风爽、光足,茗生此山,玉泉不歇,莺歌燕舞,玉带缠腰。驿吟曰:日暮迷途近农庄,落日平台梦还乡;他日还府紫金阁,春风啜茗独煮尝。老翁知其意,三日离焉,塞一至也。自此上官每每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带入京都,逢龙体欠佳多时,皇榜寻药,驿献焉,饮之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神爽,问其缘,言其由南蛮官林而来。上诏曰:南蛮官林,余皆弗取,惟茶贡之。是以,“官林贡茶”闻名遐迩。

 

  当然,官林贡茶民间传说有多个版本,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历史悠久,自有特别一面,假如今后有史记载,自当正本清源,本人亦坚持真理。春回大地,万物吐绿。癸巳岁春,我利用周末早晨孑身前往官林村,去看看那久违的茶王,望望那曾走过的茶地。

 

  天气晴朗,气候宜人,到达官林村时近10时,我直奔茶园地,时过境迁,刮目相看,新成片的嫩茶郁郁葱葱,在艳阳的照耀下,露珠闪闪,欢迎我的到来。

 

  走在茶地里,仰望山坳上,草新叶露,一派生机。没想到仅过两年,栽苗、补苗、再栽苗,新栽茶苗已成气候。我从村委会办公大楼朝下走,一路上,青青茶树显生机,声声小鸟话收成,走了10来分钟,尚未见有人采茶,我问过几个老农,皆说头天下雨,不知今天采否,加之寨上有“事务”,人们忙着,问茶青价位,回答可观,看来茶业选择不错。我掉头改走茶林沟方向。在再和家,我与其谈起了茶业,茗史,地趣,因老茶树当数他家多一些,末了就在其处吃中餐, 后与他去瞧传说中的“官林贡茶”——红尖茶,茶树古,叶浓绿,唯尖红,很有特色。因来此多次,人地两熟,就告别再和独自上山。重仰“茶 王”,再观古树,移步换景,各现风头,兴致中,通江来电,要求一往,于是又前往与其再聊贡茶功、古驿站、新奇事。谈话中得知官林贡茶,有人还撰一联“山好好,水好好,一踏官林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独饮贡茶溢轻松。”这可能是官林贡茶得以流传的原因。只是,最古最大的“茶树王”,高有一丈许,104岁老人冯建英介绍,懂事以来,“茶树王”就是这么大,一辈传一辈少说此树300年以上。遗憾的是《德江县志》上没有记载,更遗憾的是茶树是一户农户所有,而茶树周围方圆1米开外的土却是另一农户所有,保护古茶树需要多方协调。尔后与通江走茶园,重踏古驿站,看着清新红尖,体验春风拂面。人游茶园看清新嫩叶,茶香入鼻享春风拂面,真有点茗生此山,玉泉不歇,莺歌燕舞,玉带缠腰的神游之感,好像自己就是当初的邮驿。

 

  游完了茶园地,取好了所需景,满载而归。此时,对着荧屏,忆起乡镇干部的艰辛,想着大家的苦,汗水没白流,朦胧中仿佛一缕缕茶香又飘起,看到群众绽放的笑脸,丰收的喜悦,大捆大捆的钱进入他们的腰包。

 

  当一片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我们仿佛看见一个个灵魂在水中游走。欣赏茶的舞姿,倾听怀旧的音乐,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我欣慰地念着:“荆角官林,夜深茶香!”算是对曾留下的空白一个交代。

 

  (作者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德江县政协文史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