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寻访中华山

沈应雄2023-03-30 21:32:32

寻访中华山

  

作者:沈应雄


  癸卯仲春,天日晴和,与执丹兄同往凤冈县中华山寻访。

  早前一周,执丹相约,问能不能抽时间同去一下中华山,一口应答,出人出车出力,甘愿三陪,毕竟自己平素也喜山好水。当时以为中华山就一普通山而已,也没问远近,殊不知此去一百余公里,大部分还是在乡村道路上行驶,更不知是佛家圣地。

  临出发,执丹兄说有一百二十余公里之遥,我说,既定,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即使我乃路盲,现在手机导航方便。

  百度了一下,中华山有湖北广水中华山,贵州万山中华山,兴文县中华山,凤冈县中华山等地。执丹兄说导航要导往凤冈县王寨镇。我还戏说导王村差不多,因执丹平素喜书法善古典文学,我自然扯到王村(芙蓉镇),《芙蓉镇》一书,是执丹兄推荐我看的,我就问他王寨与王村是两姊妹还是两弟兄呀,执丹笑了笑。

  我们导好王寨,一路谈笑着出发。到达王寨时,已是中午1点过,恰逢王寨当日赶集,经打听王寨到中华山还有几公里的山路,于是又找了一个王寨的土著居民一同前往。

  风和日丽,正好出行。虽行山路,心情还是像春天的山野,格外舒畅清朗,一路也少不了不同的话题,不同的笑语。山路窄弯道多,执丹时而提醒我开车慢一点,说我们不是赶紧得很。我还是自信自己的车技,告知他,在乡村路上会车多有不便,在可视范围内,如果无障碍物就可以开快一点,这样才少遇会车不便带来的麻烦。

  不久到达目的地。下车后一片红艳艳的梅花映入眼底,一群过路的农人正在拍摄玩抖音,还问我们,又不是赶庙会的日子,你们怎么会到来,他们怎么知道执丹兄此行的目的呢?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执丹兄到此的目的,本以为就是看山而看山,来了才知道执丹是冲着天隐禅师的书法、天隐禅师的语录(诗)而来。一路上,执丹谈中华山,谈中华山有一禅师,谈禅师是一位书法大家、有大量诗留存于世,我根本没听进去,偶尔就应付他,自己本来对诗了解不多,对寺庙、佛法更是孤陋寡闻,所以执丹说关于寺庙佛僧的内容时,我有一种应付性的心态,到了中华寺不久,我才明白执丹的良苦用心。

  中华山属于遵义市凤冈县王寨乡,距凤冈县城50余公里,东面与铜仁市思南县青杠坡镇山水相连连,南抵乌江。

  在中华寺旁,有两块石碑,一块上刻:凤冈县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山石刻,1983323日公布,二O一五年十一月九日立;一块上刻:中华山石刻简介。

  听说山崖上有石刻,我豁然起劲,一下子想到今天有眼福,将不虚此行。当我看完简介后,在人们的指点下,放眼仰望,一片红艳艳的梅花后侧的山崖上,有赤色的“萬古徽猷”四个字,字体端庄,笔法劲健。此时盛开的梅花,鸟雀登枝,花瓣分离,一团一团粉色花纷纷扬扬,执丹说,这就是落英缤纷,我的眼却久久注视着那四个字,执丹再说,上面的“萬古徽猷”四个大字是300多年前天隐禅师写。

  看着看着,我的心中对县里的介绍生起两点不同看法:一是不能简单地称为石刻,准确地说应为摩崖石刻。二是对石碑上说“若天高气爽,风和日丽,在十里之处也能辩认清楚”,个人以为同样有一点夸大之嫌,当然我不会去验证,其实慕名者也不为那四个字的大小而来,他们会冲着精神或文化抑或其他而来。

  随后,我们走进中华寺,这是一栋有7间房成“反7字形”的平房,应该是后来修的,经了解,原寺庙位于山顶之上,1949年前后被毁,再之后才在这下边重塑寺宇、重设香堂。

  我看了一下室内外,寺里贴着一些现代标语与管理制度,有点画蛇添足不协调之感。寺里有一名比丘,经交谈才知原来在此的明德师傅已经去了梵净山寺庙,而在此的明通师傅是明德师傅从云南鸡足山放光寺请来暂时看管庙宇的师傅。

  “萬古徽猷”什么意思呢?看了一下手机,《辞源》注:“徽猷”是高明的谋略。庄子《逍遥游》,“神光不昧,万古徽猷”。《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一位土著居民告诉我说天隐大师又称逍遥大师,我一下子与庄子《逍遥游》联系起来,也许大师真是看破红尘,才隐世入遁,书写“萬古徽猷”不无道理。

  坐下后,执丹与明通开始交谈,我却如坐针毡,缘于两点,一者他们谈的内容于我不明所理,二乃明通师傅口音,我有点点不适。执丹却说是与我一直以来的浮躁有关,我们离开这里时,我悟到我平时有浮躁这一情况。

  开始交谈前,明通师傅还请我们品他从云南带来的普饵茶,于是一边品茶一边交谈。

  他们谈天隐禅师、天隐语录、天隐书法、中华山、中华寺等,他们谈修心养性,执丹与我一样是不信教之人,他是从文化角度而来。他们交谈过程中,执丹将收存的天隐禅师语录随手转发给我。我一看,有一百来页,甚为惊叹。

  之中,有立志的:

  三登九上雪峰老,犹待鳌山道业成;

  立志当思先哲辈,莫随世谛一流人。

  有醒人的:

  吾闻煮石已多年,大鞴炉经锲谁先;

  时到春山听杜宇,声声叫夜惺人眠。

  有鼓舞的:

  多年梵行任修持,果熟功圆各有时;

  百尺竿头能进步,快来喫棒莫迟迟。

  还有送友的、有关注耕者的、有托物言志、有借物舒情的不一而足,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问明通大师为何出家。

  “为什么出家?”

  “自己出家前是搞汽车修理,找了不少钱,但钱再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每天不快活,那时附近庙宇大师常来我处化缘,看见他们快活极了,后来我就走了这条路!”

  “出家前成家没?”

  “成了,有妻有子!”

  “出家后,与家里联系过没有?”

  “四海为家!”

  我不再多问,人事间总有人可以超越自己,是呀,修心养性,我每日浮浮躁躁,谈什么修心养性。

  明通师傅本名姓杨,当问及他姓名时,回答说,既出家则用其法名也,你们有兴趣时可以到云南来找我,还告诉了联系方式。

  不过我对中华山的人名地名有点好奇,一是为什么叫“中华”,在古代,中华是指华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是犯忌。其二“天隐”,敢称天,古代也只有天子敢称“天”,同样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都给人增添疑点。好在土著居民告诉我,说天隐大师是明朝朱元璋后代,从这个角度说还有点扯得上,皇室之人隐藏于此,称“天隐”、称“王寨”、称“中华”,也没有什么?当然,这是史学界的课题,我只是望文生义,有感而发。

  交谈过后,我们又去看了天隐禅师的灵塔、识竺禅师的灵塔,二人是师徒关系,二塔离中华寺几百米。天隐禅师灵塔后是一块古碑,字迹风化水与漫漶,已经看不清。后面有一座小木房那么大的小山生得独特,很有造型,土著居民告诉我说,这小山之前专家来叫“狮子伏地”,专家与否,我不迷信,倒是从远处看,却实很像一个狮子伏地大开口。狮子伏地也好不伏地也好,我同样在想,天隐禅师灵塔前新修的那块文物保护石碑,今人借用古人语,将“萬古徽猷”刻成“万古徽猷”是不是有点遗憾。个人以为,作为文物保护还是“萬古徽猷”为妙。

  走了几处遗迹,我们告别明通大师。

  转程时,执丹再次讲起,天隐禅师是明末清初临济宗大师,著有《天隐禅师语录》8卷。《黔南会灯录》《锦江禅灯》和陈垣先生的《明季滇黔佛教考》均有天隐禅师事迹记载。

  经此一行,似有通灵之感,我就故作玄虚,就此与执丹大谈彼此的看法。我不信教,但对修心养性,从一而终的人徒生敬意。执丹偶出奇语,不泛真见解,当得到我肯定时,他说我在夸他,我反问他,你没有讲过的数理化,我夸你数理化行吗?他哑然失笑。他问我,天隐禅师的灵塔与识竺禅师的灵塔各是几级,接着告诉我,一个五级一个七级,他们是有区别的,他简单讲了一下区别的大致原因,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这么来的,我一下子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又深动了一些。

  他说世上总有一些高人,看淡人世间名利,觉得太苦,选择入遁入空门,隐居福地。

  谈到天隐禅师的几首诗写作上达到唐诗意境:

  “入江东夜泛舟行,载月流惯一苇轻;两岸芦花招雁景,万家砧杵助涛声……”

  “一杖披荆到上方,时登天马寺非常;三间茅屋为僧舍,几树梅花斗雪香。过耳溪声流别涧,入帘山色近前廊……”

  接着谈到,从诗中看到天隐禅师的亡国之思,对明朝灭亡、(国家)衰败的叹息:

  “闲登天马望屯丘,四十八旗一目收;上下水田多宿鹭,高低溪畔少牵牛;避名我适怀巢父,抱节谁来问许由;每向青山叹旧主,白云几过汉时秋。”

  ……

  听得我云里雾里。“得道高僧”四个字一下子就映入了我的脑海,心想,自古圣人悟道,高僧悟道,他们是凡人,但也不是凡人,他们立德立言,得到世人高山仰止,他们的境界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

 

  (沈应雄贵州省作协会员,德江县政协文史委)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