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袁隆平三题

倪章荣2023-03-28 10:53:02

袁隆平三题

 

作者:倪章荣

 

你是我们的“天”

 

  522日上午,打开手机,满屏都是袁隆平去世的消息。我头脑里一片空白,心乱得一塌糊涂。好在几个小时之后,有关方面发布消息袁隆平去世消息不实。我终于吐出了一口长气。我这口长气还在半空,权威部门的消息来了:袁隆平院士于1307分在长沙去世。这一次不是讹传,袁隆平真的走到了。人都有一死,可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天”,他这一走,我们的“天”塌了。

  1975年夏天,刚刚小学毕业的我,利用割猪草的机会来到邻村一个公社(乡政府)设置在那里的农科所。我小舅舅在那里工作。这个农科所的唯一任务就是培育杂交水稻良种。我来到舅舅他们劳动的田头,看到他们拿着竹杆将母系稻株上的花粉赶到公系稻株上,他们说这叫“授粉”。我蹲在田埂上,足足看了半天水稻的人工授粉。对于水稻我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那个时候,农民、农民的子女是很难吃饱饭的,要吃饱也得“瓜菜代”,那些瓜菜装进肚子里后特别难受,吃饭对于我们来说,纯粹是填饱肚子、维持生命的一项任务。要是过年过节吃上一顿没有瓜菜的白米饭,对于我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那将是无比幸福的时刻,无比快乐的享受。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我们能够敞开肚皮吃饭,能够享受到吃的愉悦。而舅舅他们的农科所培育的杂交水稻能够将水稻单产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倍甚至一倍以上,到那个时候,我们农村人以及所有中国人就能餐餐吃上没有瓜菜的白米饭了。我觉得舅舅他们的这项工作太功德无量了。我说: “舅舅,你们太了不起了!”舅舅告诉我说,真正了不起的人是袁隆平,他是我们湖南的一位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培植技术就是他发明的。那时,我对袁隆平一无所知,但他的名字却让我牢牢地记在心坎上。只要有机会,我便往农科所跑,我盼望舅舅他们的杂交水稻早日培植成功,盼望我们能有吃不完的白米饭。

  好像“南育二号”并不理想,没见过推广。然而,后来培植的“汕优”系紧却大获成功。大约两年后,我的家乡全面推广杂交水稻,我们终于实现了餐餐都吃白米饭的梦想。于是,我更加关注杂交水稻的消息,关注袁隆平的情况。每当看到报纸、杂志上有关杂交水稻和袁隆平报道,我都会认真阅读,并将报刊收藏起来。直到现在,我的书柜里还有不少有关袁隆平的资料。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爱惠,现在的中国农村90%的水稻都是袁隆平和其他中国科学家研究、培植的杂交品种。如果没有袁隆平,我不知道我还要吃多少年瓜菜代。我老家的父老乡亲们可能不知道很多大人物,但没有人不知道袁隆平的。他们说,民以食为天,袁隆平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他就是我们的“天”。

  虽然一直没有机会见袁隆平一面,但袁隆平永远是我的偶像,永远是我尊敬的科学家。他一生务实、低调,对中国对人类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却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沾沾自喜和夸夸其谈,亦没有任何的计较和埋怨。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他曾经数次落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他从来说一句不满的话,埋头种他的水稻,搞他的研究。功成名就之后,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改进。看到八九十高龄的他还常常泡在农田里,甚至还在海边盐碱地开展杂交水稻的种植研究。我为他骄傲,也为他担忧。我盼望他能为水稻品种的更新和生产作出更大贡献,更盼望他能健康长寿。然而,不幸还是降临到了我们头上,袁隆平先生他走了,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袁隆平去世几个小时之后,我看到网络上一篇饶毅教授的文章<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饶毅教授介绍了1966年文革前夕,袁隆平及时地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杂交水稻的论文。这篇论文引起了国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也引起国内科学界和相关领导的极大关注。因此,袁隆平才在运动中少受冲击,才有时间扎进农田进行造福人类的伟大研究。饶毅教授认为,如果袁隆平的论文迟写几个月,则没有发表的园地了;如果袁隆平的论文没有引起重视,则袁隆平后来也没有机会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是幸运的,中国人也是幸运的。

  今天,袁隆平离开我们了,但他的精神、品德,他对中国和人类的贡献,是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他是我们永远的功臣和楷模。有良心的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袁隆平这个名字。

 

  (原载《长沙晚报》2021524日)

 

袁隆平告诉我们,什么叫高贵

 

  袁隆平先生去世之后,我应约在某报发了篇悼念文章,尽管标题被改得特别难看,文章也有不少删节,然表达了我对袁老先生的景仰之情。写过文章,却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一直关注与袁隆平有关的消息、报道、评论、传闻,一直在转发我认为值得转发的文章。我是一个对典型、楷模、标兵、旗手之类的人物不感兴趣的人,从未写过这方面的文字,袁隆平是唯一的例外。

  并非因为袁隆平让我们农村的孩子有了白米饭吃。正如一些人所说,改革开放之后,没有袁隆平的杂交稻也能吃饱饭(但多挨几年饿是免不了的);并非袁隆平获得过那么多奖励、荣誉,是一位“大人物”。这个世界上,受过表彰、奖励且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多的是。袁隆平名很大,但位不高,权更不重;并非袁隆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这种特大重大的事不是我一个小老百姓操心的,想操心也操心不了;并非我是农民的后代,对农业有感情,对农业工作者天然亲切。说实在话,我小时候无时无刻不在幻想离开农村、离开农业劳动。中国的农业,一直现代化程度不高,基本上都是低效率的劳动,对农业工作者,谈不上特别的感情。我的袁隆平情节,完全来自袁隆平的人格魅力。来自他的品德、追求、责任、胸怀,是他告诉了我,什么才是高贵。

  我在某报上的悼念文章中说过,袁隆平是一个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失意时不埋怨、控诉的人。他看淡荣誉、地位,也看淡金钱和是非,他只热心于他的事业,他只关心杂交稻的研究和推广。其实,这种表象不少人都可以做到,至少看上去可以做到(很多人表面上云淡风轻,骨子里却向往权力、向往利益,渴望被接纳、被承认)。可是,袁隆平是从里到外看淡这些东西,他的看淡是从骨子里发出的,没有半点的表演与虚假。昨天夜晚,看到朋友圈一个被广泛转发的短文:袁隆平参加完国家科学大会回来后不久(1979年底或第二年初),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部长就找上了门来,要和他商量入D的问题。那位部长本以为袁隆平会满口答应自己的提议,没想到袁隆平委婉地说:“部长同志,我连D章都没读过,对党的知识也缺乏了解,再加上我自由散漫惯了,这么仓促地入D,恐怕有些不合适!”部长很诧异,他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知识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作家、教授、学者,他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几乎都积极主动地向组织靠拢,更别说组织找上门来,感激还来不及呢,哪有拒绝的?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知识人,不能说所有人都没有看过D章,至少有部分人是没有看过的,没看过并不防碍他们进入组织以后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不断成长。部长对袁隆平进行了细致的说服、动员工作,仍然被袁隆平婉拒。部长告诉袁隆平,即使不入D,也要做好当官的准备。袁隆平更是坚决拒绝了组织的好意。袁隆平说,我一个搞科研的,又不懂政治,做官干什么?这个故事让我看得热泪盈眶。它让我想到了另一件事:2013年,袁隆平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我没入T,更没入D,我不懂政治。”这就是袁隆平,他是与众不同的,也是独树一帜的。其实,袁隆平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有效地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为世界避免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他只是不习惯以政治之名去干其他的事情而已。我在想,如果一半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者、教授,能有袁隆平这样的认识和觉悟,有他这样的追求和胸怀,有他这样清醒和自省,则中国的情况要好很多。

  昨天的《纽约时报》刊发袁隆平去世讣告,对袁隆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 “他在高产杂交水稻方面的突破性工作,帮助从亚洲到非洲的大片地区解决了饥饿和贫困问题。”还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种植方面有两项重大发现。这些20世纪70年代初的发现,加上美国植物科学家诺曼•布劳格(Norman Borlaug)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在小麦育种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带来了一场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结束了世界大部分地区饥荒的绿色革命。”讣告还列举了袁隆平将自己研究成果与世界分享,向联合国赠送稻种,向亚洲、非洲一些国家推广杂交水稻良种和种植技术的一系列卓越表现。他不仅有恩于中国人民,也有恩于世界人民。其实,不管东方西方,都属于人类世界,都有共通的价值认同。谁也不能否认袁隆平对于世界的贡献,谁也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人。

  袁隆平这样的境界,是很多知识人都无法达到的。这也就很好理解他第三次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拒之后,仍然笑嘻嘻地说,自己还不够资格,还要继续学习,仍然无怨无悔地扑在他的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上。有人对袁隆平没有获得中科院院士却获得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很不理解,其实也好理解,袁隆平跟很多知识人太不一样。他不迁就,不迎合,不隐藏,不畏惧。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知识分子。他一生节俭,朴实,国家奖励他的位于青岛的别墅,他用来作为杂交稻研究基地;用的汽车大都是10万元以下的国产货;穿衣服都是百十元的便宜货;他不站台、不带货、不谋私利……要我说,他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哪怕奢华一点也无可厚非。可是,这是袁隆平的选择。这种选择让他的高贵更加光彩夺目。袁隆平似乎在告诉我们,高贵不是名誉、地位、金钱、奢华、权力、圈子能够堆砌起来的。高贵来自灵魂深处,来自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我知道,袁隆平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家庭,他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文学系,当过小学校长,后来做了西北军孙连仲将军的秘书。母亲出生在扬州的一个富商家庭,属于大家闺秀,在镇江一所教会学校念过高中,毕业后在扬州的小学从事英语教学(那时候的小学便学英语,让我惊讶)。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袁隆平:“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人类都是从土地上走出来的,我们吃的穿的,都来自于土地,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袁隆平是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从小便对土地、对生命心生敬畏,这也是他学农的思想基础。袁隆平十分感激他的母亲,他说,是母亲教会了他英语,让他能够没有障碍地阅读最新的英文科技资料。更是母亲教给了他思考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则。因为战乱的原因,袁隆平青少年时期跟随父母辗转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重庆等地,他在武汉读中学时,上的也是教会学校。

  我想,我知道袁隆平的高贵从哪里来。

 

2021525

 

袁隆平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袁隆平去世后,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发表了很多悼念、纪念、学习、继承之类的文章。可是,悼念什么,纪念什么,学习什么,继承什么,大多数文章都比较空泛,没有说到点子上。他们只是敬佩袁隆平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却不知道这些成就和贡献的背后有什么。这两天,看到几篇中小学生悼念袁隆平的作文。他们表示:一定要向袁爷爷学习,做一个像他一样的科学家,一个对国家和人类有贡献的人。事实上,他们对袁隆平并不了解,老师和社会告诉他们的袁隆平,只是袁隆平的成就、荣誉以及获得这些成就与荣誉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这些,显然不是全部的立体的细节的袁隆平。实质上,袁隆平不仅有成就有努力,他还有取舍有坚持。很多人并不知道袁隆平曾经拒绝过省委组织部领导让其加入组织的好意;40年前果断拒绝了正厅级职位;当了两年副省级干部又毫不犹豫地辞官;子女没有一个出国、移民,他自己更没有办什么绿卡;他一生节俭、朴素,从未有过奢华和张扬……关于他的故事,现在的网络上可以找到一些,长沙人知道得更多。说一句学习袁隆平容易,可真正做到他那样太不容易了。不管说得多么好听,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他那样。现在,爱国一词被一些人糟蹋了,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送到国外,甚至自己也在国外弄了张绿卡,却慷慨激昂地号召国人爱国。以至于不少人一听到爱国便反感。可是,袁隆平这样的爱国,又有几个人能不接受呢?袁隆平有两个梦,一为禾下乘凉梦,一为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终其一生,他都在为他这两个梦拼命奋斗着。他的两个梦似乎缺少点高度,可吃饭是全人类都面对的问题,尤其发展中国家。袁隆平不喊口号,不唱高调,不上窜下跳,这才是真正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并不是神化袁隆平,他是科学家,同时,他就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这里,做一个科学家或者其他什么家相对容易,做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不容易!

  不能说袁隆平独一无二,至少在我们这里相当稀少。几乎所有人功成名就之后,都会走入D做官的康庄大道,搞科研的,搞艺术的,搞学术的,甚至什么也不搞一心只为人民服务的,概莫能外。当官发财也无可厚非,人总是有很多的欲望、追求,这是人性使然,并不丢脸。只要你明明白白说出来,我做什么都是手段,最终目的是出人头地、升官发财。可他们无一例外都宣称多么热爱他们的事业。如果有特殊原因也可以理解,比如莫言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吃上一口饱饭。可他的不少同类的表现却让人费解,尤其是那些知青作家。改革开放初期,他们靠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扱大的声誉和很好的工作,有不少人还是只拿工资不上班的专业作家,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你一心一意搞你的创作不是很好吗?可是,他们不是这样。

  中国科学院院长说,袁隆平没有当选中科院院士是历史的误会。也有人说,不是历史的误会,是条件的限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在已有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属于技术层面,所以只能当工程院院士。我就要问了,中科院院士有多少是有理论突破的?包括制造让敌人害怕的东西的人士也很少理论上的突破吧?谢华安还是在袁隆平之后弄杂交水稻的,尽管他的汕优63产量高、品质好,很受农民欢迎。可他仍然没有理论突破,他不是进了中科院吗?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袁隆平太与众不同了,他甚至与屠呦呦也有很多不同。袁隆平只做科学家,他只有科学观念_在他看来,其他东西在科学上都是扯蛋,只认实验结果。因此,有些东西就注定与他无缘。有人说,袁隆平的贡献还不能与制造大东西的科学家相比,听说他们制造的东西,连美帝国主义也闻风丧胆。袁隆平不过是制造很普通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仅不能让敌人害怕,甚至他们也欢迎,美帝科学院不是选举袁隆平为外籍院士了吗?然而,袁隆平对国家的贡献却是不能抹去的,据说,我国的储备粮可以让全体中国人敞开肚皮吃一年。袁隆平功不可没。

  袁隆平的去世让他成为网络上的热点人物,不少单位、不少人都在纪念他、怀念他、学习他。可是,如果我们没弄清楚袁隆平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一切都没有太大意义。

 

202162

 

  (倪章荣,笔名楚梦。男,湖南澧县人,居长沙。作家,文史学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