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烙印之二:杨二姐理发店
作者:亦远方
杨二姐的理发店其实不叫这个名字,因为老板姓杨,在家排行老二,故熟悉的人都这样称呼。杨二姐的理发店经过几次搬迁,终于在落凤街扎下了根,这一干就是30年。落凤街是呼和浩特市是一条极具烟火的街道,也有一段历史传说。话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一名叫惠征(慈禧的父亲)的满族官员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来到塞外名城归绥(今呼和浩特)当上了归绥的兵备道台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惠征来到归绥之后正值归绥道台衙门重新修建的时候,所以惠征到来没有办公场所只能暂住在新城协领衙门,而新城协领衙门就位于现在的西落凤街的边上。当时将军衙署是归绥城内最大最漂亮的建筑,周围又有供奉皇帝御像的万寿宫。所以老百姓是不能从这走的,老百姓只能由新城协领衙门前面的一条叫做庆丰街走,惠征的女儿兰儿也经常到庆丰街上玩。几个月之后道台衙门修好之后惠征和他的女儿便搬到现在呼市一中附近居住办公了。清咸丰二年(1852年)惠征结束了归绥市委书记的任期和他的女儿去了北京城。到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当时的归绥道台为了讨好慈禧把慈禧经常玩耍的庆丰街改成了落凤街,这也是这条街的来历。
有了落凤街的来历,杨二姐给理发店却取了一个与街名不相干的店名:“美琪美容美发店”,记得店名是呼和浩特市一位书法家所题,也算是给落凤街的一个交待了。如果当时杨二组征求我意见,我一定给她的理发店取一个与落凤街浑然天成的名字, 如落凤而已理发店,落凤于此理发店,再不然叫赐喜理发店。在杨二姐理发店打理越来越少的头发是从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开始的。个人觉得,理发的价格应该和头发的多少相关联,如同去吃牛肉面,要有大碗,小碗的区分。关于理发的事,我想大多数的都是一个习惯,认准哪一家理发,基本会伴随到头发荒芜,这比天荒地老的爱情来的透彻,来的纯真。
杨二组上班学徒还是接班制,进了当时呼和浩特市最大的国营理发店,新欣理发店。记得70年代末的时候,餐饮、理发、洗浴都是国营制,认识在这里上班的人,当时可是很骄傲的事。杨二姐的手艺通过师傅传授,并在80年代去了上海、成都等地培训学习,形成了杨二姐细腻温婉的理发风格,尤其是给女同志的烫发吹型,一直是业内的榜样,也是职业女性保持发型的首选。杨二姐的顾客大多数都是口口相传的而来,没有广告,没有宣传,进店后,杨二姐的一句简单的问候:“来了”,就在与顾客家长里短间的闲聊中让您焕然一新。杨二姐从业40多来年,也带出来很多徒弟,有的还在这个行业,但大多数人已经转行了。
时代在不断前行,催生了无数的新的行业,也淘汰了一些行业,但理发的这个行业,我想不会在短赶时间内被替代,近期,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国家要推进例如修锁,磨刀等手艺人的从业力度,这对于一个国家,对于一个行业是好事,让更多的手艺人有留下来,传下去的环境,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杨二姐的理发店,还是原来的样子,两张椅子,二个洗头台,还有一些如探月航天员佩带的烫头仪器。听人说,杨二姐的孙子已经上小学了,杨二姐来店里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份传承只能交给徒弟了,但这个店面会一直在卷帘门的开启和落下中迎接每一位客人,人们要紧束三千烦恼丝,把喜怒哀乐藏于发髻之中,那高高束起的马尾便是一道紧隔尘世的门,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进不来,它,是我们的骄傲,迎着每一个日出日落。生活,不是一场眉头拧起疙瘩的自我纠缠,而是一场在各种烦恼里进退自如的闲庭信步,超越烦恼的困惑,彰显自性的菩提。世界那么大,时光那么好,人生那么短,莫因为那些烦恼丝错过了春花秋月的无限风光。
落凤街一直都在这里,杨二姐的理发店,在你不经意之间已化作你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亲人朋友的陪伴;
落凤街一直都在那里,杨二姐的理发店,在你不留意之间已见证你生活的变迁,如你见证生活一样。
杨二姐的理发店,陪伴着每一个光顾过这里的人从过去走到现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更多这样能陪伴一代一代人共同回忆的场景。
作者简介:杨立文,笔名,亦远方,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研究生毕业,籍贯河北曲阳,从小在呼和浩特生活工作。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