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烙印之一:至宝书店
作者:亦远方
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源于和姑娘的一次聊天。姑娘今年11岁,小学六年级,正是对任何事情似懂非懂的年龄,也是人们定义的“00”后,她对事情的看法总是以自我为自我,以个人为个人,如果你对她的行为举止提出疑义,她会告诉你,这是“fashion”。但对于至宝书店的印象,我俩的看法极为相似,这也是因为某一天,不经意领她走进了至宝书店。
我是至宝书店的老顾客,姑娘是新买家。20多年前,因至宝书店和我居住的地方距离不远,加之原来的书店较少,至宝书店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悄悄走入了我的生活,如少年成长过程中受荷尔蒙影响,柔软的胡须在你不经意间冒了出来一样。这20多年来,在至宝书店买书已成为习惯,主要以杂志,报刊,小说为主,可以说我见证着至宝书店的发展和变迁,她陪伴着我从青年走到中年。
记得那个时候买的最多的杂志就是《读者》原名叫《读者文摘》,1992年前后是一块钱一本,每月发行一期,每到月初,几乎每天都要去至宝书店询问本期杂志是否到货。在至宝书店买到最难忘的一本书是《悲惨世界》。记得那是2000年左右,奶奶走过了97个春秋后离开了我们,按照习俗,在老人离开后,晚上要守灵,为了度过这样的夜晚,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了至宝书店,买到了这本书。在守灵的七天里,这本书陪我度过了凄凉而又悲痛的夜晚。奶奶出殡后,这本书也只读了一半,之后就再也没有翻看过,如今自己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中年,偶尔拿起这本书,书上仿佛还有亲人的温度。
对于所在城市的印象,孩子总会以同学的相处,老师的严松来判断,但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还要有值得回忆的场景,至宝书店就是之一。当姑娘去过那一次之后,就执意每次买书都来这里,问其原因,她的回答简单而干脆,就是书全,而且是有故事的书店。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老板待人热情,还有是对小店及经营的热爱,只要你问到想要的书,老板娘都能准确说出位置,价格及书的主要内容,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二是书店的书籍摆放井井有条,充分利用了每一个角落,同时兼顾了读者的习惯。
几经搬迁后的至宝书店,现在呼市十四中附近,面积100平米左右,至今在呼市经营了26年。据老板娘说,她当初盘下这个店面的时候,前任店主已经营6到7年,这样算算,至宝书店已经营30年之久。在这样一个社会,尤其是互联网最为鼎盛的时期,纸质出版物遭遇了怎样的挑战,能坚持下来,各种心酸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边陲小城,能够记忆的事情不多,能这样经营30多年的生意更是不多,可见老板专一的精神。由于搬家的原因,近几年已不在这个区域活动,来至宝书店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偶尔开车路过此处,远远的看见至宝书店的招牌,还是有几分亲切,就好像遇到久违见面的朋友,一句“你好,忙什么呢”,之后就相忘于江湖。现在姑娘重燃了我的记忆,也像联系到一位初恋好友,人家模样没怎么变,貌似过得也不错。
最近几次到至宝书店买书,也有像我一样专程来书店买书的忠实顾客,问其原因,他们会不经意地说上一句:“也没什么,习惯了”。这就是至宝书店,一个城市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每个人心中的记忆。
至宝书店,在你不经意之间已化作你生活的一部分,如同亲人朋友的陪伴;
至宝书店,在你不留意之间已见证你生活的变迁,如你见证生活一样。
至宝书店,陪伴着每一个光顾过这里的人从过去走到现在,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也需要更多这样能陪伴一代一代人共同回忆的场景。
作者简介:杨立文,笔名,亦远方,男,汉族,1971年2月出生,研究生毕业,籍贯河北曲阳,从小在呼和浩特生活工作。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