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上瘾
作者:罗里宁
小的时候,不像今天,有那么多书读,因为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读书,兴趣也不大,可不知道为什么,在那样的形势和那样的环境下,自己竟然还会找些书来读,其时有号召,要多读领袖的著作,在领袖的著作中,有三篇文章,是《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时称“老三篇“。这三篇文章,我们不但常读,而且还能背诵。还有就是鲁迅先生,他的《祥林嫂》让人落泪,《阿Q正传》让人好笑,《一件小事》让人感动。我第一次买书,是买冯雪峰的《鲁迅的文学道路》,这本书,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就又去买他的书,先是《呐喊》,接着《朝花夕拾》。看到一套《鲁迅全集》,二十多元,这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尤其对小孩来说,更是如此。我多次进书店去,看了又看,不知看了多少回,等到下决心要买时,书已不在架上,以后就陆陆续续地,买他的全部小说、全部散文和全部杂文。后来又看到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不到二十元,也不是小数目,也是看了又看,也是失去买的机会。这是我唯一一次在同一个事情上犯两次错误,以后就买一本《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一本《莎士比亚历史剧故事集》来安慰自己。课本里有篇茅盾的《白杨礼赞》,读熟了,就跑到书店去找茅盾的书,恰巧有套《茅盾散文速写集》,上、下两册,立即买下。看电影《家》,见好,也跑到书店去,不仅有巴金的小说《家》,还有茅盾小说《子夜》,全都买下。
买书还会上瘾,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我当兵在长沙,上学在武汉,也都不停地买书,有不少中外文学名著,就是在那个时候买的,买多了没地方放,就往家里寄,让父亲先保管,家里没书柜,父亲就把书堆在客厅的一个角落,“惹”得盘踞在天花板上的蜘蛛“眼红”了,就把屎洒落到书面上,蛀书虫也不甘“寂寞”,“配合”上面的蜘蛛把一些书给蛀坏了。从部队回家,就用个大木箱把书装进去,躲开了蜘蛛屎,却躲不开虫子继续蛀食,没办法,放“六六粉”,放“滴滴畏”,一点效果都没有,真不明白,人碰到那些玩意儿,怎么就不行呢。
除了在实体书店买书,还要邮购,还要网购,书在不断增加,居住条件却久久得不到改善,置不了书柜,增加的书,只能继续东堆西放,这样持续到跨世纪的第一年,买了个三居室,才在小房间安上一个四扇门的书柜,地方所限,也只能安上一个这样的书柜,有了书柜,书还是装不完,装不完,就往客厅的茶柜塞,也还是塞不完,——这时候苦恼来了,这苦恼主要还不是来自于书怎么放,而是来自于读不了那么多,读不了那么多,塞到哪儿都没用。有了苦恼,就得想办法解决苦恼。
有人说,读书要做减法,做减法,就是把自己不需要的或者读不了的书减去,减去,当然不是扔掉,扔掉了多可惜啊,不能扔,那就送给有需要的人好了,——有那么一些值得信任的、爱读书的朋友,征求他们的意见,都说愿意接收,太好了,立即整理出二三百本那样的书,除了小部分比较大众的捐到单位图书室(图书室现已不存在)外,分几个批次分送给朋友,减轻了一点自己的“负担”,心里也轻松许多。
买书上瘾,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除了花钱,还要花精力,但是值得,它让你在和一些作家学者接触时,不用那么紧张,读书有用无用,就在不知不觉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