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
作者:罗里宁
我不喜欢有太多人参加的聚会,与朋友吃饭,也希望在六人以内,人多了就不自在。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六人里,有两个老师,也就够了,再多,就不知道听谁的好。我爱好不多,看到广场上又唱又跳的人,虽心生羡慕,却又害羞,不敢出那个头,露那个脸。听说打保龄球,打高尔夫,是高级的享受,尤其是打高尔夫,可以培养贵族的气质,有有此一好的朋友,买了打高尔夫的年卡,邀我免费跟去打,涵养令人刮目的气质。我大概天生就不是那块料,害怕养不出高贵的气质,辜负了朋友的好意,因而总是借故推托不去。没什么爱好,就只能读一点书,消遣消遣自己,但又少壮不努力,老大了,书还是读得很少。读得少吧,也还是爱书,特别享受与书接触时的那种感觉,——与书接触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买书。
第一次买书,小学没毕业,跟大人去逛书店,买了本冯雪峰著的《鲁迅的文学道路》,这次买书,纯属偶然,却也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这个收获,是让我喜欢上鲁迅先生的著作。这次买书,也可以说是我买书的一个起点,说到买书,就不能绕过它。鲁迅先生是公认的伟大的文学家,后来竟然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难懂,和文言文一样,是学生最不喜欢读的课文,还提出要把他的文章从学校语文课本里剔除出去。真是岂有此理。
走向社会,我人生的第一站,是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乡时,就带着冯雪峰这本《鲁迅的文学道路》。在农村劳动,有机会回城办事,也会抽空到新华书店去看看,然后又买了鲁迅先生的《野草》和《呐喊》,有这几本书作伴,在农村干活,就不那么无聊了。
到部队的时候,在长沙市看见一个买书的奇观,这个奇观,现在说出来,可能有人不相信:在一个书店门前,排着一条“长龙”,“龙尾”还在不停地向后延伸。这样一个买书的奇观,我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见,它深深地扎在我的记忆里,也影响了我对书的兴趣。
从那以后,我渐渐养成了走到哪儿都要到书店去逛逛的习惯。在武汉上学时,学校大门两侧街道上的许多小书店,我每周都要光顾几间,在那儿消磨时间。工作以后,每次出差,也会借机到出差地的书店书肆去看看。
我不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只是对书有一点感情而已,也渴望能够成为一名读书人。由于种种原因,加上自己懒,不懂得珍惜时间,虽然买了点书,但读的并不多。读的不多,对书的兴趣还在,进入书店,不买一两本书就不舒服。除了在实体书店买书,还通过邮局邮购,通过网络网购。文学书籍以外,也买一些其它的社科类的书。
买书有个烦恼,是买回的书,不一定都能读得了,尤其是大部头的那些书,读完需要许多时间。读书的速度,总是赶不上买书的进度,这可能也是许多想读书的人所碰到的一个尴尬。尽管这样,还是有人乐此不疲地到处去搜寻图书,明知买回去的书不一定读得了,还是忍不住要买,以此感受与书接触时的那种自得其乐的乐趣。所谓爱书的人,也不过如此罢。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