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瑶山、布努瑶

罗里宁2023-01-10 12:17:10

瑶山、布努瑶

 

作者:罗里宁

 

  田东县南部的作登瑶族乡,居住着全县大部分瑶族人口,因而这里的山,也被人称为瑶山。这一片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山上的瑶族人家,属于布努瑶,他们的先民,在历史上过的是游耕生活,其中的一支,于六百多年前迁徙到这儿,并在这儿定居下来,成为这一片大石山区的拓荒者。几百年来,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辛勤耕作,繁衍生息,长期“靠山吃山”,致使山上石漠化越来越严重,村民的大部分还居住在茅草房里,有不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种状况,当然不能这样持续下去,这种状况,也终有一天要被改变——经过许多年扶贫,特别是经过新时代精准扶贫,瑶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布努瑶也已经过上了新的生活。

  过去瑶家人生活,主要就靠种点玉米填肚子,养点山羊换油盐。羊吃百草,所过之处,什么都吃,让它们的口水沾染过的草木叶子,就不易再生长,这对瑶山的植被,造成很大的伤害。对植被的伤害,还有来自于人为的砍伐:瑶家人做饭,烧的就是从山上砍回的柴火。山羊的啃噬加上人为的砍伐,这山如何经得起折腾,早就被弄得光秃秃的,一般的草木不用说,就是铁木和香椿,瑶山这两个宝,也被弄得所剩无几了。

  瑶山的自然环境,大体上就分十分恶劣和不十分恶劣两种,在扶贫的举措上,不十分恶劣的,就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把保护青山作为切入点,山羊以圈养为主,集中地放养为辅,做饭的柴火大部分改草木为煤气,山里人家,部分异地搬迁,部分外出打工。十分恶劣的,就整体异地搬迁,搬到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去。这些举措,使瑶山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梅林村叫桑屯,属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那种,原来山上错落着百十来户人家,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种玉米、养山羊、吃救济,山弄光了,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整体搬迁出去以后,他们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子,在新的居住地种植水果,养猪养鸡养鸭,实现了脱贫的目标。他们原来居住的那片石山,没了山羊的啃噬,没了人为的砍伐,山渐渐青了起来,“砍头树”、苦楝树,还有其它叫不出名的各种树木,装点着这片瑶山,就连久违了的香椿和铁木,也在那儿重新现身。

  瑶家人为了纪念那个地方,在山上的一片小洼地建起一个布努瑶文化广场,以后村里与瑶族文化有关的一些活动,就都可以在这恢复了本来面貌的青山上举行。我在参加了这个广场的开工仪式以后,还和同事在山上转了一下,在满眼的青绿和远近的啼鸟声中,一位长者接待了我们。山上,还留着四间原来的住房,长者对我们说,这是他们留下的一个纪念,虽说大家搬出去了,这里毕竟是他们的根,有了文化广场,也会不时有人上山来,这原来的四间房子,可以用来接待客人。我问长者:“平时你们有没有人上山来?”他回答说:“平时我们几个老人家,在外面也做不了什么,就轮流上山来,看看山,做做接待工作。这满山的树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不能让瑶山再光秃秃的了。”长者的话让我深受感动——作登瑶山,不仅环境在变,人的思想观念也在变。

  ——平略村定略屯,是不用整体搬迁的一个村屯,它坐落在大山深处,周边石山耸立,你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地方,水泥路已经铺到屯里,开车上山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更有意思的是,进屯的路段还有限速带,路边竖着一块“限速5公里”的路牌,是在等级公路上竖的标准的那种。在屯级道路上设限速带,立限速牌,我还是头一回看到。另外屯里房子,全都是砖混结构,至少也是一层,最高有五六层。

  瑶族同胞以往住的,是五面透风的茅草房,这种房子用木柴搭建,顶上盖茅草,地下铺木板,木板底下是牲畜圈。这样的房子既不暖和也不卫生。因为没有公路,瑶家人下趟山不容易,为了卖点山里的东西,如挑一担柴火,抱一两只土鸡,背一篓子野菜,走到乡里的集市,也要几个小时,到县城的话,更是要翻山越岭,走十几二十里的山路。挑着柴担这样走,极端的艰苦,到县城以后,就指望着把柴火卖了,换点盐巴回去,可到了买主这里,还要不停的被压价——小时候看到他们在寒风中飘动的破旧的衣服,憨厚的老实的面孔,就感到很可怜:大山里的瑶家人真是太辛苦了!——如今瑶家人不但住上砖混结构的房子,瑶山屯屯通了水泥路,有人还买了汽车,更多的人买了摩托车,到县城走一趟很方便,而且在县城里,经常都可以碰到一些讲着布努瑶口音的衣着打扮像城里人的人,若不是他们的口音,你很难想象他们就是从瑶山走出来的瑶家人。

  听一位在首府打拼的瑶族青年说,家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得到许多政策扶持,楼房盖起来了,生活没问题了,家人就为他买了一部小轿车,让他到城市去闯荡闯荡。他还说,现在从瑶山出来闯荡的瑶家人可不少,像他这样还算不了什么,有不少人出来做生意,已经发家致富,有人还跑到新西兰做生意去了呢——布努瑶也开始走向世界了!

  在定略时就听说有位瑶族小伙子,在贵州做生意发了财,带着漂亮的媳妇儿开着漂亮的小轿车回老家,还在县城请一些老乡吃饭,屯里有人受邀参加了这个饭局。小伙子春风得意,老乡们也尽情分享他的欢乐。这是瑶家人的一种新生活,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吃喝了。这位瑶族小伙子,已经在贵州买房安下家,是从作登瑶山走出去的一个令人鼓舞的范例,而定略这些年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不也是布努瑶过上新生活的一个缩影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