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温度

贠靖2023-01-10 12:23:57

温度

 

作者:贠靖

 

  十五年前,我从西安借调到北京工作。周末,单位在密云举办了一个培训班,领导安排我去参加。反正那时就一个人呆在宿舍也没什么事可干,我便欣然前往。

  到那后,才知不虚此行。培训班邀请了人大、北大的教授和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的老总讲授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要在省里,是很少有这样的机会的。因此,我听得特别认真。

  那次培训班,专门安排了一家香港公司的内训师讲授企业文化。我记得他个子不高,有点瘦,戴副眼镜,背稍微有点驼。那天他穿一套灰色的西装,系了一条蓝色的领带。他的衬衣领子很白。讲课的时候,他不时用左手中指扶一下眼镜腿,抬头扫一眼讲台下。

  我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是因为那天他讲的内容比较特别。以至于十几年后,其他老师讲的内容我都忘了,一概不记得了。唯独他讲的,记忆犹新。

  他讲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家海外公司总部,早上公司的CEO来上班,他走到楼下,发现楼里冒着浓烟。他没有犹豫,用上衣蒙上头冲了进去。你们猜结果会是怎样?

  老师摘下眼镜,扫一眼讲台下。不少学员面面相觑,接下来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讲台,期待着老师来揭晓答案。有一个学员问:“他会不会遭遇不测,没有出来?”

  “你问的很好。”老师目光灼灼地盯着他:“不过我要告诉你,NO,他毫发未损地出来了!”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

  老师又盯着讲台下:“我要问的是,你们谁能告诉我,他会受到怎样的处理?”“哦,这个嘛——”有同学说:“当然会受到公司的褒奖啦!”“NO!”老师摆着手指扶了一下眼镜腿:“他被公司董事会给予严重警告处分!”“为什么?”学员们不解地睁大了眼睛:“他可是带头冲进大楼的救火英雄呀,应该受到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奖励才是!”

  老师说:“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你刚才问为什么,那么我来告诉你们:因为他要对他冲动的行为付出代价。要知道救火是消防部门的事情。他当时应该做的是拿出手机报警,而不是自己冲进去。试想,如果他遭遇不测,那么势必将会给公司的正常运营带来影响,甚至是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很多学员都摇着头,表示不认同老师的说法。也有学员点着头,似有所思。这时有一个黑龙江来的学员站起来,涨红着脸说:“老师,照您这么说,如果我们在街上遇到有人被劫持,也可以视而不见了?因为救人是警察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报警。”

  老师又扶了一下眼镜腿,面无表情道:“你可以这么理解。”

  课间休息的时候,同学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多数学员认为那个海外公司的CEO做得对,他应该冲进去救火。没准,等消防队赶来,整栋大楼都化为灰烬了。就像黑龙江学员说的,如果在街上遇到有人被劫持,也视而不见,等着警察来救人,无异于见死不救。因为凶犯不会等着警察来救人,很有可能警察尚未赶到就已酿成血案。

  也有一部分学员认为老师讲的观点是正确的。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员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坐在我旁边的,一起借调到北京的老唐也站在老师一边。他说:“我承认那样做有点冷血,但至少是理性的。”为了说服我,他也列举了一个案例: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在河边散步,看到一位年迈的环卫工人失足掉进了水里。不会游泳的他想都没想,就跳进水里去救人。结果人没救上来,自己却被淹死了。我能感觉到他有些激动: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容易吗,你说他该不该下去救人?!

  我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老唐年长我几岁,那时每逢周末,如果单位不加班,我们就结伴去天坛公园跑步,或去王府井逛百货大楼,图书馆。有时也去颐和园,沿着湖边的“买卖街”逛过去,一路有玉器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令人目不暇接。

  逛乏了我们就站在佛香阁的台基上,望着郁郁葱葱的绿树掩映下的黄的绿的琉璃瓦顶和和朱红的宫墙,望着脚下泛着涟漪的绿莹莹的湖水。有一次不知怎么回事,两人闲聊着,不知不觉又聊到了老师讲的那个救火的案例。我还是坚持应该冲进去救火,自然是话不投机。大概是担心因此闹得不愉快,影响了游园的心情,老唐就摊摊手笑道:“今天不说这个了,走,咱去那边看看!”

  后来借调期满,老唐留在北京工作,我回到了西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十几年里,我们总共就只见过两次面。一次是我去北京出差,到单位去看他,坐下聊了没几句,就来了人。看到他比较忙,我便起身告辞。一次是他回西安看望父母,我给他接风,在鼓楼旁边的同盛祥。那天说起在北京借调期间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他有些高兴,就多饮了几杯。脸红红的,拉着我的手,扭过脸去,竟然抹起泪来。

  前些天,已经退休在家的老唐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突然说了一句:“你是对的。”我听了有些莫名其妙。见我半天没反应,他笑道:“我是说老师讲的救火的事,你的观点是对的,该出手时就得出手,不可袖手旁观。”

  我无声地笑了:十几年了,他总算是认同了我的观点。

  我问他怎么就突然改变了想法,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这个社会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温度!”

  他说,一个月前,他邻居的女儿开车去山西玩,在山道上会车时,方向打急了,车冲进了水库。在附近游玩的几个农民工兄弟见状,忙跳进水里,将邻居的女儿和孩子救了上来。他说:“幸亏他们反应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听得出来,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听了半天没吱声。他在电话里喂了好几声,我才喃喃道:“你说得好,这个社会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温度。”

 

  作者简介:贠靖,陕西省作协会员,曾在《莽原》、《短篇小说》、中国作家网等报刊、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小说《最后的马帮》、《扶贫路上》被编入高中语文试卷。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