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陆蠡家的风水

彭相鸿2022-12-31 15:12:09

陆蠡家的风水

 

作者:彭相鸿

 

  古县天台是家喻户晓的一代禅师道济和尚(俗称济公)的故里。天台境内除了有佛道胜地天台山、赤城山、紫凝山、寒岩(石)山外,还有一条有名的大溪,叫始丰溪。这是天台的风水,也是浙东台州的文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陆蠡有篇字句清纯的名篇《溪》,写的就是始丰溪。

  始丰溪发源于磐安大磐山的南麓,流经天台八个乡镇,途经平桥古镇(旧称平镇)时的水流已趁平缓,溪里有碧潭,潭深平头,故称“平头潭”。平镇早先是个古村,就叫平头潭村。始丰溪还有条支流叫王里溪,源头在鹧鸪山,流经平头潭村和古屯桥村时便在“岩头下”自然村落汇入始丰溪。王里溪的平镇段面,当地人称为文溪,文溪从岩头下村南流过。潺潺的文溪流至清朝晚期的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岩头下村上一户书香门第陆家喜添一位男丁,这就是陆蠡。

  陆蠡出生的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光绪皇帝驾崩,次日慈禧太后病逝,康有为、梁启超通电讨伐袁世凯,孙中山、黄兴等赴新加坡、曼谷、吉隆坡、河内等地筹募资金酝酿革命,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大刀会,白莲教、联门教联手造反,同盟会、光复会发动起义、台湾高山族起义抗击日军,清政府与德英银行签订了五百万镑铁路借款合同......满清王朝摇摇欲坠,海外列强虎视眈眈,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陆蠡这位外表文若一介书生、内心与筋骨却坚如磐石的铁血汉子就诞生这风雨如晦的多事岁月、乱世之秋。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源,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岩头下度过的,后来赴杭州和上海读书、教书,1935年进入上海文化出版界。他将对文溪畔岩头下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情思写进了著名的《海星》、《竹刀》和《囚绿记》三本文集之中。这三本文集是1936年至1940年短短四年完成的,加之他通晓中英俄日法五国文字,在此期间他的译著:法国拉玛尔了《葛莱齐亚》、英国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俄国屠格涅夫《罗亭》、《烟》相继出版,在文学界引起了轰动。

  陆蠡是抗日革命烈士,牺牲于1942年,年仅34岁。他生前挚友巴金先生在1946年所作的《怀陆圣泉》一文写道:“......像圣泉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自己的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

  流丹七月,我旅居于天台平桥,当地好友邀我二十一日,同去探访陆蠡故里,瞻仰陆蠡故居。他告诉我,当年陆蠡频频繁与地下党组织接触营救爱国志士、一篇篇抗日檄文像匕首直插日寇心脏,1942413日遭到日本宪兵的逮捕,酷刑逼供三个多月,于721日将烈士押出牢房秘密处决,当时文化界同仁将这一天定为陆蠡的纪念日。

  怀着对英年早逝的文豪和烈士的景仰与崇敬,我们一早太阳刚露脸便来到岩头下村。岩头下,隶属下街村,所谓下街因地处平镇下街而得名。由岩头下,岩头背、官屋基、山头徐、书房等八个自然古村组成,现己连成一片。

  平桥镇古平头潭街为东西走向,分上,中、下街,两侧为清末民初建筑,古街东端就是下街,文溪穿街而过,溪上的古桥为平桥,桥西端立有一块石碑,铭文曰:“平桥,陆氏合族重修,乾隆廿六年吉。”(乾隆二十六年,即公元1761年),下街东有一“岩头岭”,岭上为岩头背村,越岭而过是岩头下村。村上存有陆蠡的祖宅,这是一幢四合院,坐西朝东。我们沿着一条狭窄的古巷来到宅前,迎面大门门楣上写有“瑞气东临”四个字。走进宅院只见院落四面皆为三开间,门厅和正屋为一层,正屋宅基比两侧厢房抬高半层高,左方铺有石阶,左右厢房为二层。当年陆蠡启蒙的家庭私塾就设在正屋,祖宅中的家具陈设还是当年的模样,陆蠡幼时的那张雕花木床还在北边的厢房中,墙角的木桌上还摆放着当年的那盏生了铜绿的青油灯,盏底的油己干涸,灯蕊还枯硬地搁在灯盏里。他在《灯》中细腻地描写了这盏令他难忘的青油灯,还讲了家乡的一个古老的油灯的谜语:“一粒谷,撒开满堂屋”。这里可是陆蠡十二岁前一直居的老屋啊!难怪他散文中所描述的事大都是发生在这幢祖宅中的。

  在祖宅的西北角,有一幢民国风格的建筑,据村里一直随同我们引路的七十多岁的老伯(他自称是陆蠡的同族侄儿)说,这幢宅院是陆蠡在上海工作时建的,但他在这院里没住多久,就牺牲了。这就是“陆蠡故居”,坐北朝南的三合院,正屋一层,两侧厢房两层,均为三开间。虽然正门拱形的石板门框是民国的建筑风格,但院内的门窗还是传统的木雕。这院子已无人居住,院子里满是杂草,显得有些破落,有的房屋结构已经朽损。我站在这荒芜寂寥的院中顿生一种苍凉的感觉,甚至担心夏汛还未结束,马上入秋台风又要来袭,烈士的故居可得安然?!

  陪同我们的陆蠡的堂侄说:“我们陆家的宗祠就在

  下街村,我们岩头下旁边几个庄子的庄户大多是姓陆,家族可大啦!”据介绍,陆蠡祖上的来头还不小呢!天台陆氏的始祖叫陆淞,是宋代爱国大诗人陆游的胞兄。陆淞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任天台县令,任内亲政爱民,做了不少的实事善事好事。三年届满,百姓遮道挽留,朝廷敕令他享受知府俸禄留任天台。于是他率全家留驻天台县城西门陆巷,成为天台陆氏始祖。到十五世孙陆文珍时迁居平镇下街。宗祠是坐东朝西的四合院,面向文溪,确属上风上水。门楼门楣上挂着“陆氏宗祠”的木质匾额。大门前廊檐下有四根石柱,柱上镌有两副对联。内侧联句为:“熙宁右相源流远,内阁中书德泽长。”“熙宁右相”、“内阁中书”均为官职,他们是父子:陆佃、陆宰,分别是陆淞、陆游兄弟俩的祖父与父亲。外侧的联句是:“圃后瑞生三秀草,庭前祥发九头莲”。陆淞任县令时,县衙花圃内生出芝草,荷池中又莲开并蒂,陆家人坚信这一切乃祥瑞之兆。正堂为三开间,中间悬挂着“报本堂”横匾,堂名出自“报本反始”一语,是受恩思报,不忘来路的意思。堂内还挂有“宋天台县令”木匾。宗祠两厢现为陆蠡纪念馆,来访者和当地乡民都会在这里深切感受到陆蠡作品中那浓郁的乡愁乡思和强烈的爱国情怀。陆蠡,让陆氏家族引作自豪,也让中华民族引以为豪!

  离开陆氏宗祠已近晌午,虽夏阳炽热,我们犹感觉敬意未然,随陆大伯又在村上沿老巷漫步逡巡。步入文溪北岸的一条古道,这里有一座路廊,叫岩头下路廊,这是陆蠡祖父所修。这座沿溪路廊是个五开间的古房子,临溪一面有条檐廊,古道穿路廊而过,据说当年路廊中有修行之人施茶,为过往的行人提供茶水。民国初年陆蠡的父亲陆宗兰曾在这路廊里开设碾米厂,为邻里服务,解放当地的生产力。陆老伯说,陆宗兰毕业于师范学堂和造船学府,受过维新洗礼,陆蠡自幼受其影响很深。路廊东西两端的门楣上各嵌一块石匾,东门一块刻有“东望赤城”,西门一块刻着“西环文水”,赤城山在东,文溪在西。古道沿溪一侧有石板栏杆,石板上满满地镌刻着当年捐资修路人的名号。

  回程沿路廊朝西,返至岩头背村。村中有一座“三义庙”,来时急于赶往陆蠡故宅,未及细详。这时有暇回顾了,此庙是古村乡贤缅怀三国时期的桃园结义而建,庙内供奉着这刘、关、张三位英雄,堂挂“义贯春秋”匾额。现存建筑为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重建。三文庙坐东北朝西南,循地势而建。面阔三间,进深八檩,右边檐廊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重建三义庙碑记》,文曰:“吾乡有三义庙者,由来旧矣,不知所始。以今推之,盖乡人慕义而建,以祀焉者也。”题额为“万年巩固”四字,落款“咸丰柒年拾月”。当年三义庙不仅是百姓焚香拜神之处,也是许多无家可归者和云游行僧过夜之所,冷庙茶亭为他们提供了避风躲雨的地方,真乃平镇乡民之善举。陆蠡在《庙宿》中描写了那时的三义庙的景况,还记述了他回家途中的一次经历,他病倒在长毛岭的冷庙中,守庙人恰好是堂姐。堂姐为他熬药,并拿出仅有的红糖,那一夜让他感受到了堂姐的仁慈和冷庙的温暖。一路上目睹古平桥、古道路廊、碾米厂、施茶亭、三义庙,我无不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淳厚、清新、仁义、慈善的民风乡风!

  已时到正午,三义庙前,我们婉谢了陆老伯的热情留饭,与陆老伯作别时他忽儿不无骄傲问了一句:“我们陆家风水怎样?平头潭、岩头下的风水怎样?”我情自不自禁地翘起大拇指:“好!”。当然,我所理解、我所感受的风水的内涵与外延可能跟陆老伯所说的意思不是完全一样:这里,青山秀水的人居环境是风水;这里古朴典雅的遗址古迹是风水;这里崇文重德的家规民俗是风水;这里淳厚仁义的村庄风气是风水!平镇包容开明、尚文敬业、助弱济困的浓烈氛围感染了陆蠡的年幼心灵,陆家爱国亲民、义友图报的绵长遗风熏陶了陆蠡的家国情怀!我认为,风水不是迷信的产物,风水不应狭隘地定义!天台的佛道名山、泉瀑大溪是风水,济公活佛惩恶扬善的传奇故事也是风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风水是时代背景、地域风物,风水是居住生态、人文风气,风水是生存维度、成长环境!

  天台山、始丰溪、平桥镇、岩头下:这里是游子的血脉之根,这里是文豪的创作之源,这里是烈士的就义之魂!

 

2022年孟秋于天台县平桥镇


 1

  作者简介:彭相鸿,笔名红锁子、林云轩,江苏盐城人,曾长期从事文秘、宣传工作,爱好散文、诗歌写作及民俗研究,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平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