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过年

罗里宁2022-12-31 14:04:40

过年

 

作者:罗里宁

 

  小时候过年,最大的乐趣是玩,玩得最多的是放鞭炮。其时鞭炮也很简单,只有大、小两种,大的单响,小的连响。没有礼花炮,但有一种双响炮,炮杆跟枪杆似的,一尺来长短,可以用来打炮仗,点然引信后向前瞄去,一声响过,另一“发”打出去,碰到前方物体爆开,若是打到人身上,衣服会有一点焦痕,若是打到脸上,会有一点疼辣感,若是打到眼睛,可不得了了。那时候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小孩就用这双响炮打炮仗,满街追着跑,互相对打,过年期间总要伤几个人,幸亏没有伤到眼睛的。

  过年时大人会为孩子糊些小花灯,让他们在自家门前拉着玩。大年初一,会有舞狮队由下低街舞到上高街(县城只有一条街道,分上高街和下低街),然后又舞到各个单位去。小孩儿最爱看热闹,总是跟着舞狮队跑,跑完回家,一身灰尘一身火药味。

  过年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吃年饭。最爱吃的,自然就是那黄澄澄的白斩鸡,那是父亲年前从老家山上捉回来的、放养的、吃玉米和吃虫子长大的、浸在白水里慢火煮出来的大阉鸡。这种大阉鸡,皮黄肉香有嚼劲,上桌时一大盘,金黄金黄的,让人看的直流口水。在比较艰苦的年代里,一年当中甚至都吃不上几回鸡肉,偶尔宰只鸡,还得分几天吃,只有过年才能这么大吃一回。父母亲只吃鸡头鸡翅膀鸡脚鸡屁股,把鸡肉让给孩子。这是做父母的天性,也是天下父母亲的共性。

  小孩过年,就知道吃,就知道玩,哪知道过年是中国人的一种乡愁,是家人间的一种牵挂,更是血脉亲情的一种维系,这年就像一根牵着放飞的风筝的线,把漂泊在外的游子——“风筝”拉回家中——不论你身在何处,人在何方,能挣几个钱,过年总是要回家,只有家才能让人安心。回到家,父母亲的嘘寒问暖,兄弟姊妹的互诉衷肠,如同一股股暖流流遍你的全身,这是家呀,有了家,无论你走到哪里,就有了牵挂,有了思念。过年让这种牵挂和这种思念更加迫切了。这是因为,大部分家庭的成年人,平时都是各自忙碌、各自奔波的多,一年到头少有和家人常聚在一起的机会,偶有碰头,也是匆匆而过,难以交心。又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有时还会产生一点磕磕拌拌,然后又各自忙碌、各自奔波去,没有时间解释,误会积在心里,憋屈着呢。

  过年使家庭成员有机会聚在一起,吃年饭又使大家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在其乐融融间,曾经拌过嘴的,积过怨的,都不用说了,那曾经有过的误解,有过的不快,就让它过去吧。什么事在家里,都不是个事儿,所有的嫌隙在父母亲面前,都会得到缝合。家里没有外人,只有血脉亲情,这是走到哪儿都割断不了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