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相鸿散文两篇
作者:彭相鸿
板桥先生的蟹缘
“又是深秋蟹黄时,与君同醉此光阴。”螃蟹,尤其是苏北里下河地区和江南水乡地带的“大闸蟹”以其绝世味美和悠远的蟹文化,深得古今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并留下了众多的啖蟹咏蟹赋蟹的诗画词章,也流传下无数优美动人的故事与传说:《世说新语》载,第一个吃螃蟹的名人是东晋的毕卓,其云:“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大诗人李白也钟情于蟹,曾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苏东坡嗜蟹成癖,尝以诗换蟹:“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陆游爱蟹近痴,诗曰:“蟹黄旋擘馋涎堕,酒渌初倾老眼明。”;明代画家徐渭笔下螃蟹栩栩如生、一墨千金,白石老人亦素有画蟹吟蟹之盛名,曾题画“常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时?”,嘲讥日寇已临日暮西山之势......但纵览历代名人墨客与蟹的万缕关联,缘份最深的当属“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老先生......
一
生于“蟹乡”。
先生是里下河兴化人,这里是水网之地,产蟹之乡,如今更有“蟹都”之称。
里下河地区的姜堰、兴化、高邮、盐都、宝应、建湖等地地处古海近岸,大都经历了海湾、潟湖、沼泽、平原的地貌演变,距今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即在此广袤之地渔猎、煮盐、种植。这里湖荡众多,水网密布,名副其实的水界泽国。尤其板桥先生的衣胞之地兴化,更是水上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康熙《兴化县志》卷二“物产”云:“兴化故泽国地,非遇水旱,物产固不乏,......蟹、鳖、龟、螺、蚬......蟛蜞、车鳌、蛤蜊、介也。”.“蟹、糖枣、藕粉,食之货也,此物产之大略也。”
里下河地区有民谚:“秋风响,蟹爪痒”。水乡人习惯在“秋深蟹肥”的季节以簖捕蟹。于湖泊、港湾、沟汊以及通湖达海的河道螃蟹回游必经之处“闸”以用竹片编成的“簖”阻其出路,再在簖上挂上星星点点的灯笼或马灯,诱蟹沿着簖向上爬,最终落入网栏之中。这就溱湖簖蟹、渭河簖蟹、大纵湖簖蟹的由来,因此螃蟹在里下地区的兴化、盐城等地的俗语方言中名曰:“大闸蟹”。清朝与板桥先生同籍兴化的诗人顾继春曾在《海子池打鱼歌》中云:“索蟹无端结草绳,明朝晓起又扳罾”。
生于蟹乡的板桥先生自然爱蟹、懂蟹,寄情写意于蟹。
二
名同“蟹”音。
真是奇了,巧了!板桥先生的大名与“蟹”同声:“燮”。看!志载:“郑板桥,名燮,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当然,这种说法肯定有人反对,认为这种缘份说法有点牵强,也不恰当:“蟹”是张牙舞爪、横行霸道的象征物,这与板桥先生文人士子的清正爱民的性格与高雅的文化修养不合,是的!但大家别忘记老先生姓郑,与“镇’同音。“郑燮”就是“镇蟹”,老先生一身正气,能压住邪气,镇煞恶霸,佑民护民。
三
以“蟹”对联。
板桥先生自幼聪颖,少时就擅长作对鞭笞坏人。有一则《螃蟹横行》的历史故事:
昔日兴化县有一个县官,姓解,他喜欢钻门道和巴结上司,横行乡里,一手遮天。又因他吃喝无度,长得肥胖,所以人们背地里叫他解胖子。这个解胖子有一点文墨也喜欢卖弄对联,因为他是当地的“父母官”,碍于面子,人们与他对对子时,往往要让他一手。久而久之,这解胖子竟然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一次,他在酒席上自吹自擂道:
鲈鱼四腮,独占扬州一府
事后,有人针对“解胖”倒念的谐音是“螃蟹”,对出下联:
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解胖子知道后,怒气冲天,但却一时查不出此下联出自何人之手。
一年冬夜,大雪逐渐变小了,解胖子出外喝酒后打伞回府。途中,听路旁的一户人家中传出了读书之声,感到很奇怪,驻足一看,原来是一位少年正在伏案,聚精会神地吟写对联,解胖子兴趣上来了,进屋见面没说几句,就自我吹嘘说:“你欲学写对联,本官先出一则上联,你来对对看。”
“大人请讲。”
解胖子出的上联看上去很文雅,是:
凤鸣
少年对答:
牛舞
解胖子听后连连说:“错了错了,这牛,无论如何也不能跳舞的啊!”少年说:“你听说过‘百兽齐舞'吗?”见解胖子默然无语,他趁势说:“牛属百兽之列,自然就有“牛舞’之说了,”解胖子听后沉默了一会儿,又出对道:
月圆
少年看了看紧关的大门,搓了搓手,答道:
风扁
解胖子笑道:“不通,不通,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风有扁圆之说。”少年理直气壮地说:“风是无形之物,见缝就钻。你看,这从门缝里钻进来的风,不就扁的吗?”
解胖子半晌无语,少年又补充说:“大人,有时风还会是‘整齐’的呢!”那就是:
篷破船装零碎月
墙倒屋进整齐风
解胖子一时无语,打算离开。可是刚出门,又回头对少年说:“本官又想起了一则上联,你能不能再对之?”指着手中的雨伞,说出了一个字:
伞
少年立马回对,对的也是一个字:
蟹
解胖子一时没有听明白,摇头说:“非也,一是物,一是虫,何能相对?”
“‘伞字上有‘人’,‘蟹’字下面有‘虫’,我看这两者可以相对。”。解胖子听到这里,说:“本官出的这个‘伞’字,隐的可是有‘独立’二字啊!”
少年马上说:“我对的这‘蟹'字,隐的也是两个字,那就是‘横行’。”
这少年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四
吟“蟹”为诗。
据传,板桥先生早年在山东任职时,有一天差役传报,说是知府大人即将路过潍县。郑板桥听后,却没有出城迎接。原来那知府是捐班出身,光买官的钱就足够放一轿子,肚里却没有一点真才实学,所以郑板桥瞧不起他。
知府大人来到县衙后堂,对郑板桥不出城迎接表示不快。在用餐上,知府越想越气,恰巧这时差役端上一盘螃蟹,知府想:“我何不让他以蟹为题,即席赋诗,若作不出来,我再当众羞他一羞,也好出出我心中的闷气!”于是用筷子一指河蟹说:“此物横行江河,目中无人,久闻郑大人才气过人,何不以此物为题,吟诗一首,以助酒兴?”
板桥 先生已知其意,略一思忖,便朗朗吟道:“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知府听完,反而自己羞得满面通红。
五
嵌“蟹”入词。
板桥先生辞官归里,颇得田园之乐。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秋季,板桥预约李鱓和边寿民等朋友相聚在鲫鱼湖(兴化市海南镇)。板桥船行至通湖河道---“渭水河”,看到水天一色,前湖后荡的苇间草屋,渭水河两边到处都有“扳罾”和渔民捕鱼场景。遂吟《瑞鹤仙•渔家》:“......蒲筐包蟹,竹笼装虾,柳条穿鲤......”。
板桥一行人应邀在渔家吃午饭,尝到最使他动情的鲫鱼鲜汤和饱满鲜美的渭水河捕上来的螃蟹。郑板桥感慨渭水河螃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鲫鱼鲜汤更是一勺清汤胜万钱。离席时板桥拉着渔家手道谢:“渭鲜蟹,系湖蟹,为上者”。后来郑板桥在《田家四时苦乐歌》中描述兴化农家在秋日“紫蟹熟,红菱剥,桄桔响,村歌作”,又在《菩萨蛮•留秋》写道“留春不住留秋住,篱菊丛丛霜下护。佳节入重阳,持鳌切嫩姜。”
六
巧断“蟹”案。
郑板桥是个有名的美食家。相传他在山东潍县当知县的时候,当地发生“蟹灾”,蟹群糟蹋良田,横行无忌。当时当地百姓还没有吃蟹的习惯,张三抓到螃蟹往李四田里放,李四抓到螃蟹往张三田里扔,真是以邻为壑,老百姓因此常闹纠纷打官司。郑板桥接到诉讼后,让原告和被告各捉一篓螃蟹来,放到大堂之上,然后提笔判道:
昔日汝成灾,今日好当菜;助我一杯酒,为民除大害。并叫来县衙厨师,当众教人吃螃蟹的各种烹调方法,让厨师做好数桌蟹宴,请诉讼双方和在场听众品尝。吃了螃蟹的人交口称赞,认为是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他们一起向郑县令求教烹调螃蟹的方法,大家纷纷回家效仿,不再将螃蟹当作灾祸。
值得一提的是,这则传说有过争议。故事的情节大体相似,只是主人翁说法不一,南边人(指兴化一带)说是郑板桥,北边人(指盐都、建湖一带)说是许桂芬。许桂芬,字金粟,又字一香,盐城龙冈许巷村人,生卒年无考证。据《盐城县志》、《龙冈镇志》、许家巷许氏笃庆堂家谱记载:许桂芬,同治十一年(1872年)进士,历任山东招远、栖霞、费县等知县,后署理临清州,复调任直隶州州官。
笔者倒觉得争议就不必继续了,毕竟这仅是一个动人的历史传说,史料并无记载。况且两位先贤都是里下河水乡人(兴化与盐都一衣带水、仅隔一条兴盐界河),同是清代文人墨客(只是郑板桥是乾隆进士,许桂芬是同治进士),均为爱民好官。更巧的还都曾在山东为官,或许潍县和临清州都曾发生过“蟹患”,两位老先生都处理过此案。呵呵,传说,往往是后人对先贤的一种情思或对世事的某种寄予。
七
“醉蟹”题名。
“醉香飘四海,筳宴一佳肴”,盐城大纵湖大闸蟹做成醉蟹后,是一道特色美食。大纵湖醉蟹早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就荣获一等奖。上世纪30年代初已远销东南亚。传说板桥先生乃第一个吃大纵湖醉蟹的人。
相传,清乾隆十六年,板桥先生从山东辞官后一度隐居到大纵湖北宋庄教私塾馆。
一天,北宋庄住在湖边的米酒坊的老板以学生家长的身份请他吃饭,并请庄董湖董一些乡贤作陪,目的是想请他画幅好画留个纪念。酒坊老板准备了鸡鸭鱼肉蛋几个主菜加两个湖鲜蔬菜,知他们喜欢吃酒,便拿了他自家酿造的糯米酒,郑板桥边吃边说:“这酒又香又甜,喝完十斤也不妨。”谈说间,不知不觉把桌上的菜全部吃光,他却没有停酒吃饭的意思。这时酒厂老板心慌意乱连忙找妻子赶紧上菜,老板妻子被丈夫逼得头昏脑胀,气得跑到酒库里。忽然闻到一种特殊气味,令她想起半个月前的一件事:有几只大蟹爬到酒库边,掉进酒缸里。这气味肯定来自酒缸,于是,她从酒缸里把几只大蟹拿出来,一闻这蟹味道特好,就把蟹放到盘子中,加了些糖、盐、椒,然后忐忑不安地把蟹送上桌子。
庄董湖董们都不敢动筷子,而郑板桥不用筷子却用手抓来就吃,嚼了两下,高兴极了,说:“这蟹真是太好吃了,醉气芳香,味道鲜美,我第一次吃到这样的好菜。”郑板桥不知不觉把蟹吃了,又喝了一碗酒才停下来,酒毕,板桥追问此蟹的来龙去脉。老板说:“这蟹是它自己爬进酒缸,被醉死的!”郑板桥问:“以前有过吗?”一桌人都说:“没有过。”郑板桥说:“是醉死的蟹,那我们就叫他醉蟹吧!” “醉蟹?”“对,醉蟹!”从此,大纵湖许多人家开始将新鲜的活蟹加工成醉蟹。这故事大抵是虚构的,单说板桥先生的酒量,据有人考证并不大,呵呵。
八
画“蟹”戏豪。
说有一年夏秋交季,板桥先生和几位友人搭乘帮船到九龙口看神奇的五谷树。同船的乘客中有位沙沟的土豪、米行老板,叫钱如命,此人很奸刁很抠门很吝啬,在当地为富不仁,口碑不好。但识些字也爱附风雅。据说还嗜蟹如命,他慕先生画名,想求板桥先生在折扇上题幅画,最好是画幅大闸蟹。郑板桥在沟沙教过书熟识此人,于是说我画画和你粜米籴米一样是要银两的,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钱如命说,行,你画吧,我给!船已行至九龙口码头,板桥先生三笔两笔,在扇面上画一对生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大闸蟹。那人虽是喜爱,又觉得2两白银太贵,讨价还价,想只给一两,板桥先生见状拿起画扇在船边一磕,噗的一声掉了一只入水,扇上仅留一只,不过画面布局就难看了,满船皆惊,唏嘘不已,直呼神了。板桥对姓钱的说一幅二两,一幅两只,你只给一两,那就放掉一只。那人说一只不好看,又忍痛加了一两,板桥先生遂拿起笔又添了一撮芦苇遮上螃蟹半个身子。这样,画面上,一只螃蟹从芦苇丛中小心翼翼地探出半个身子,更加生动传神了......
......
其实,板桥先生与家乡的蟹的故事与传说还很多,正如此季盛放的多重而芬芳的菊瓣,笔者只是随撷几片而已。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说:“板桥大令有 三绝:曰画、曰诗、曰书 。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诚如是,透过板桥先生的蟹缘,我们里下河人深深感悟到先生的清明正义之气、恋乡爱民之意、水乡田园之趣!
(二0二二年十月寒露节于天台)
板桥先生的鸭趣
郑板桥,在我们里下河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知他是清朝大才子,吟诗作对,画竹烹食,亲民恋乡,还能唱道情。他的故事如我家乡的兴盐界河滔滔不绝的碧波清流,绵远流长,滋润着水乡人的心灵,启迪着一代代的人生智慧。
一
夏秋换季的八月的一个晌午,在老家陪几位堂兄、表兄品尝久违的家乡菜。席间谈呃玩,从无锡归来的兴化大表兄说起了郑板桥,掏出手机说最近看到一则当代人用文言文写的《郑燮,号板桥》的短文。文曰:“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这篇短文译为白话,就是:“郑燮(xiè),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富人送的东西,桌子上没有遗留耽搁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正逢上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要等上令。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郑板桥立即发米给老百姓,救活了上万人。他离任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此文虽短却很精悍,句句点睛,道出了板桥老先生的来路、身份、特质和政绩。
郑板桥笔墨功夫了得,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而他真诚为人、幽默达观的种种言行更为人称道。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写道,“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清代康、雍、乾前后一百年间,活跃在扬州书画圈的“扬州八怪”推陈出新,自立门户。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师法自然、直抒性情;在书画风格上,率性写意、各显特色;在表现手法上,追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浑然天成。他们突破藩篱,勇于创新,为中国书画史增添了重要篇章。郑板桥作为这个群体的代表人物,“诗、书、画三绝”,而“三绝之中有三真”。此“三真”不仅是郑板桥艺术创作所悟之真谛,亦是后人品评诗词、书画、印章优劣的准则。“三真”应该是郑板桥艺术生涯真正一以贯之的精神血脉。“三真”不仅是对郑板桥艺术成就的评价,也是对其品行的总结,他有真气、真意和真趣的立世原则也为他的人生锦上添花。
说“真趣”,家乡里下河人在他的无数传说故事中倒是真的能深切地感悟和识得----除了他诗书之趣,还有他的为人之趣、生活之趣!
微醉兴起,我们一桌兄弟一致提议乘船溯流兴盐河,到郑板桥当年教师塾的兴化中堡村和盐都北宋庄看看玩玩。
二
八人乘着从北安丰借来的机动渔舟,冒着“秋老虎”的烤晒,戴上口罩撑伞出发了。嘿,离家这几年兴盐界河的变化可大了:满河疯长的水花生、水葫芦不见了,河道能顺畅走船了,当年省报曝光的“泥淤河塞、浊气熏天”已不复存。眼前又现四十年前清波漾漾、舟楫穿行了!大哥说,过去这条古老的大河“三不管”,这几年兴化、大丰、盐都三县十乡联手整治,有成效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看来,在我们这个国度,在当今时代,无论是生产发展、生活维序还是生态修护,真的要各方协同,打破壁垒。
渔船行至兴化大邹、盐都尚庄两个古镇交界河面上,眼前忽然呈现一群趟鸭,嘎嘎嘎嘎唤叫成阵,这可是无比熟悉而又倍感新鲜的秋水放鸭图啊!好亲切!家乡的风物,在记忆的深处,又在眼前的船头......
看!有的追逐争鱼虾,有的栽猛觅蚬螺,有的展翅抖羽在唤叫,波荡鸭欢,看着这生动可爱的趟鸭,我自然想到了郑板桥的“鸭趣”,与弟兄们讲起从记事时起就慢慢听来的有关郑老先生与河鸭的些许优美的传说----
三
这是一个少年板桥对“鸭联”的趣事。
据说有一年冬天,雪后放晴,少年郑燮和庄子上一群小伙伴在家旁河边嬉耍,见冰冷的水中鸭子正在淘食螺蛳,并提出以鸭子为题对对子,一位小朋友说,我出上联,你来对对看:“鸭摸螺蛳张扁嘴”,郑燮对的是:“狗咬皮条扬偏头”。又一小朋友出联:“母鸭无鞋空洗脚”,郑燮的下联是:“公鸡有髻不梳头”。另一位小朋友看难不住郑燮,也出了一个上联:“曲颈先生上岸,两腿迈开八字步”,郑燮随答:“扁嘴丫头下水,双脚拔乱九龙宫。”正当众伙伴夸奖郑燮之际,庄上一位马秀才端着一把茶壶,晃了过来,摇着脑袋说:“二猿断木深山中,瞧小猴子也能对锯。”此句中的“锯”与“句”同音,似有小瞧之意,郑燮当即答道:“一马陷足污泥内,看老畜牲如何出蹄”。同样,联中的“蹄”与“题”也是同音,马秀才一惊,挨了骂,心中甚为恼火,看到河沟北竹林里有头小猪正在拱土,于是乎马秀才说:“小猪拱小竹,小猪一动小竹一动”,联中“猪”与“竹”谐音,生动而又形象,遂觉此联出得甚妙,马秀才颇为得意,端起茶壶,品起茶来,郑燮瞧了他一眼,答道:“胡嘴对壶嘴,胡嘴一撅壶嘴一撅”。联中的“胡”与“壶”不仅谐同音,而且切合眼前现实。几个回合下来,马秀才自觉没趣正想收兵,这时看到邻家的小毛驴到河岸上喝水,不禁又题了一联:“驴足踏开岸上沙,风来复合”,郑燮想了想,对道:橹摇拔破河心月,水定还原”。马秀才不服,再题:“日照纱窗,燕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郑燮再答:“霜落板桥,鸡犬走过,踏成竹叶梅花”。此事很快风传全庄,据说从此人们便称郑燮为郑板桥了。
四
笑声溢过了船舱,我也有点得意,接着说:就是这条界河还有个郑板桥画鸭的故事呢,这可是我四十年前听老父亲讲的。
郑燮从山东辞官归乡后,又到大纵湖两岸教书,盛夏的一天从大纵湖搭乘帮船经兴盐界河去刘庄走亲,同船的有位北宋庄的渔行老板也往刘庄。此人自恃有钱,平时走路都八字步朗腿,口里大话空话不断,为富不仁,只说好话,从不真的帮扶贫民。他见郑公在船,慕其画才,遂拿上一把折扇,请郑燮题画,本以为郑燮会给他画个什么山水或菊竹,不料郑燮熟识此人德行,故在扇面上画了一只又胖又丑的大扁嘴雄鸭,还张着叫唤的嘴,同船的人心领神会,轰轰大笑,富豪十分难堪,嘴里嘟囔着:这画的什么东西!板桥说,嫌不好,不值钱,不要啊!说罢拿回折扇,在船边沿上一搕,一只活蹦活跳的大黑鸭掉下界河,嘎嘎地叫着划走了,众人惊奇!直呼神笔神笔!这故事大抵是前人虚构的,但说明了郑老先生画技的深湛和嫉恶如仇的秉性!
五
鸭入诗中。
郑板桥不仅是大书画家,更是大文学家,大诗人。他的诗作很丰,描写乡村田园生活情趣,反映底层民众疾苦的居多。其中有一首很著名的诗作叫《村居》:
雾树溟潆叫乱鸦,湿云初变早来霞。
东风已绿先春草,细雨犹寒后夜花。
村艇隔烟呼鸭鹜,酒家依岸扎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莫遣江声入远沙。
诗的大意是说:树木笼罩在迷朦的烟雾之中,乌鸦在鸣叫,宿雨初霁,残云旭日辉映成霞。东风已经吹绿了早春的嫩草,小雨天气的早晨仍然感觉到丝丝寒意。村里人在小船上隔着烟雾呼唤着自家的鸭子,酒家沿着河岸扎着篱笆。长久以来远离尘嚣,可不要让江涛滔之声传入遥远的水村啊。
这首诗描写了江村的祥和、富庶的田园风情。夜雨初晴后的早霞、远处的树丛、树上翻飞的群鸦、近处嫩绿的春草、带有雨滴的春花、江中的小舟、淘食的河鸭,傍河围着篱笆的酒家,一切景物都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雾之中,那么的静谧、那么的祥和,仿佛一幅淡雅的村居水墨画。
整个画面虚实结合、错落有致,运用国画中的留白构图方法,以一条大江占去大部分空问,并绵延至远方,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板桥先生在诗中画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呈现了一幅景色环境优美的水墨画,并表达了自己对村居生活的无限热爱。“村里小船上的人隔着烟雾在呼唤自家的鸭子”,这是何等的乡村亲切啊!这是何等的乡愁深切啊!
六
板桥先生不谙官场,却懂饭桌!归乡生活中的他不仅爱吃嫩韭青菜,爱吃鱼虾蟹蚌,也爱吃鸡鸭鹅鹑,据说特爱吃鸭子,“板桥家宴”中有道 热菜—芋头烧鸭子就是他传下来的绝技。
先生的家乡是水乡,盛产鸭。兴化和高邮大麻鸭是全国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多,兴化水乡人也善于腌鸭蛋,据传也是板桥家的邻里效应。兴化的咸鸭蛋虽没高邮咸鸭蛋出名,但蛋质口感一点也不逊色,而且也出双黄鸭蛋!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枚这《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太会做菜。《腌蛋》就是忘年交郑板桥在扬州教他的做法和吃法:“.....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过去我常去南京,好友说寒露或初冬的餐桌上,若有一道“鸭糊涂”,真正是暖胃又暖心。何谓“鸭糊涂”?那也是清代大才子兼美食家袁枚先生笔下的一道名菜了。这道菜也与郑板桥有关!
袁枚晚年时着手编撰《随园食单》,其中有道菜,将鸭肉与山药煨炖得软烂,黏稠熙攘不得形,浓白淡素亦无色,该取个什么名字才好呢?袁枚吃遍四方,自然想到了糊涂面等吃食,而这一寻思,更令他追忆起了那位“难得糊涂”的友人。
袁枚与郑板桥为同时代的名士,彼此敬仰对方的令名多年,只是因异地为官等因素一直无缘相识。直至乾隆年间,二人因一契机得以相见。这一年,郑板桥年已古稀,袁枚也已近知天命之年,多年的慕名神交一朝得见,言谈间更觉惺惺相惜,大感相逢恨晚。扬州一会后,袁、郑二人终生未有缘再会第二面,竟成绝响。袁枚编撰《随园食单》之时,自己也已是古稀老人,而郑板桥已去世多年。有一日,悠然隐居的袁枚闲卧随园中,命家中庖厨煨上一锅鸭肉山药,望着白气升腾,醇浓软烂,联想至面食“糊涂”,然后蓦地,一面“难得糊涂”的牌匾与一副旷达不羁的性子跳至脑海。
这样一锅暖食,如同人生的那一知己,相伴着将什么今夕何夕都一起烩了,锅气氤氲人昏昏,连世事都变得柔软。就名此菜为“鸭糊涂”吧。这道菜名成了袁枚对郑燮最好的纪念,也成了古都南京人对板桥的悠思与追忆!
七
巧化鸭蛋为龙蛋,成全一对有情人。郑老先生在山东做官时曾留下一段悯惜养鸭打渔人的佳话。
郑板桥在范县任知县的时候,常常微服私访。甚至牛棚鸭舍都要走走。这一天,他来到了南关,听见路旁养鸭人家的茅屋里有哭声,便走了过去。
屋内有个青年躺在炕上,昏然欲睡的样子,他老娘坐在炕沿上,边哭边劝说他。郑板桥向老妇人作了自我介绍,告诉她有啥难处尽管讲,他可以帮忙。
原来,这个青年叫大瓜,以养鸭捕鱼为生,与同村小花青梅竹马。两家大人关系也好,在五六岁时就定了娃娃亲。去年,大瓜家失火,父亲丧命,家道衰落下来。小花的父亲何二能便欲毁婚,不准小花与大瓜来往。两人情谊已深,小花常偷着去见大瓜。近日,何二能患伤寒,小花为了缓和父亲与大瓜的关系,便动员大瓜去看望父亲。大瓜带了一筐鸭蛋到了何家。何二能冷冷地说:“送鸭蛋干啥用,我家有的是。莫说鸭蛋,就是龙蛋、凤蛋俺也不稀罕。”小花娘接过话茬说:“龙蛋、凤蛋当然稀罕喽,还怕大瓜弄不来呢。”何二能有了坏点子:“大瓜不是打鱼养鸭为生吗?都说咱范县是块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护城河里肯定有龙,你若能捞个大龙蛋来,我马上把小花送到你家;你若没这个能耐,俺可就另择佳婿了。”大瓜见婚姻无望,心灰意冷,回家后就病倒了。
郑板桥听了,一拍大瓜的胸膛:“男子汉大丈夫,心胸要开阔些。明天去找何二能,就说捞着龙蛋了。被县太爷要去了,请他一块到县衙品尝。”大瓜说:“糊弄他有什么用,俺又没龙蛋。”“有,你放心按我说的办吧。”郑板桥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何二能跟大瓜来到了县衙。郑板桥问:“听说有了龙蛋,你便同意孩子的婚事,是吗?”何二能心想:莫说你是县太爷,就是当今天子也不会弄到龙蛋的。便说:“是。只要大瓜捞到龙蛋,我决不食言。”
“哈,哈,哈……”郑板桥开怀大笑道,“龙蛋确已捞到,被我要来了,现已煮熟,咱俩一块品尝吧。上龙蛋!”
话音刚落,就有人用托盘托来一个大龙蛋。只见此蛋大如小孩脑袋,外表洁白圆润。何二能用筷子夹掉一块蛋清,里面便露出蛋黄来。何二能连吃两口,确是蛋黄、蛋清的口味,丝毫不差,不由皱眉道:“莫非真有龙蛋?”
“有,当然有喽!咱范县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嘛。我有捞蛋妙技,教给令婿,让他经常给你捞龙蛋吃,吃龙蛋能长寿的。”
何二能再也无话可说,当即定下了大瓜与小花的婚期,并请郑知县做主婚人。大瓜妈和小花听说后,都来县衙叩谢县太爷,在她娘俩的追问下,郑板桥才道出了“龙蛋”的秘密:将鸭蛋数十枚,磕破放入盆中,打搅均匀,装入猪尿脬中,扎紧口,用绳缒入井内,隔夜取出,煮熟后剥去尿脬,便成了一个大蛋。其在井中浸泡时,黄白各自凝聚。因为郑板桥博览群书,曾在一部烹饪古籍中读到过这个方法,不想此处竟派上了用场。
八
渔舟迎风缓缓溯行,日天短了些,才四点多就起了点晚色。一路讲着故事,一路看着沿河圩景,不觉间船已进入了大纵湖。
多年的好友兰淙兄专门赶到码头迎我。他是位文化人,也是位实干家,他懂旅游,也很爱郑燮。他今天能来作伴,如今已宠辱不惊的我还是有点吃惊!惊宠之余,心中还是甚感温暖。
夕阳下,我们一行漫步至荷花塘边,过了小桥,朝巨雕佛像朝拜而去,此刻两只湖鸭在湖边碧荷中嬉戏翻展淘食,见到有人忽儿没入了水中。我即景说道:两只湖鸭淘食去,兰兄立马答对:一行吉人拜佛来。感佩!感佩!兰兄深得板桥遗风矣!一路走,我一路酝酿着为这片郑板桥曾工作过的湖荡写点赞美之辞,只恨平仄格律写不好,遂学作新诗《纵湖颂歌》一首,权作口语歌词,贻笑大方。现占此文几行录下:
你有多少故事老少会讲,
你有多少传奇世代传唱,
十一里的宽,十二里的长,
鱼跃鸢飞,迷宫芦荡。
云廊幽梦,碧浪蟹香;
圩边街旁,水产琳琅;
古镇泽国,美丽天堂;
一湖秋月,两县兴旺。
你有多少风景老少会讲,
你有多少歌谣世代传唱,
孝子卧冰处,王祥情未央。
香洲渔村,十里荷塘;
陈琳古墓,板桥书堂;
宋曹祖居,惠风和畅;
蜃楼妙境,塔影佛光;
东晋水城,淮歌飞扬。
九
晚餐是在从老家出发时就预订好了的大纵湖南岸的中堡村上的一家土菜馆吃的,自然点了板桥家宴菜谱中的几道时兴菜,配上两瓶“难得糊涂”酒。席间,兰兄借着酒力忿忿地说,现在网络媒体上有人无聊至极,胡言乱语,说郑板桥搞同性恋,好找“鸭子”!他一边说一边翻开手机,网络上竟有那么多谈论此事的文章!我真的惊愕了!
听罢兰兄的一顿数落,我清楚了,问题就出在“余桃口齿,喜好金臀”上。看,网上说: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曾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余桃口齿,椒风弄儿,都是好男风的典故,意思就是同性恋。郑板桥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尤其喜好男妓,喜欢干点同性恋的事情,但是因为老丑,那些男妓只是因为钱财而接近他罢了。但他却不许男妓干扰他政事,否则就驱逐出去。
........
——郑板桥曾与袁枚有过这样一段话:“今日之衙门,动辄板子伺候,那板子偏又打在桃臀之上。若是姣好少年,岂不将美色全糟蹋了?我要能参与朝廷立法,一定将律例中的笞臀改为笞背,这才不辜负了上天生就的龙阳好色。”
有一次,对一名犯人施以杖责,这名犯人是一位美男子,身为县令的郑板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差点当堂落泪。这就是郑板桥对“金臀”的爱惜之情。
——在《明清文人那些事儿》一书中,作者柯平也讲,郑板桥这样清贫的原因则是因为郑板桥是同性恋,他在外面养了多位男宠,保养小白脸,这当然不是一笔小的开支,郑板桥虽然位居县长福利待遇、和卖画所得,几乎所有的钱都用这事上了,哪有钱救济百姓?
........
——对于这事,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院教授张蔚星也说,“郑板桥是同性恋”一说并非谣传,在故宫博物院里一本《板桥自叙》一书,本人就提到自己‘断袖之癖’——同性恋雅称。这是他自己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况且在乾隆时期,同性恋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现象。
.......
乖乖隆叮咚,足有二三十条,煞有介事的!
郑板桥究竟是不是同性恋?民众知道,史家知道!怎么过去正史、传说中都未看到过呢?家乡人民怎就从未听说呢?
郑板桥为官时,十分关心百姓疾苦,甚至为了饥饿的百姓请命而得罪上司,最终辞官归隐!在郑板桥的身上有着中国文人士子的清廉、正直的一面,也有着高雅的文化修养和趣味取向!怎么就被这帮无良无识的所谓的专家、文人仅凭靠郑公自叙中的百十个字硬生生地扣上“好鸭子”的帽子,捕风捉影地弄出一个郑板桥是否为“同性恋”的公案哟。
唉!我感觉有点闷,起身打开餐厅的北窗,面朝夜幕下的大纵湖长叹一声:那些无聊的人啊,先生留下那么多的诗书画印,都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瑰宝啊!你不去学习研究,我估计你们也看不懂,偏去钻牛角尖,断章取义,戴着墨镜找一代大师高士的人生斑点和生活瑕疵,夸大其词,哗众取宠 !这是人生攻击啊,网络暴力啊! 你对得起国家养你的工资和助你科研的经费吗?!你污蔑一代好官高士,就不怕板桥老 先生家乡的人民用钉钯锄头打你吗?!
回程的路上我心一直还堵着,我跟同行的兄弟说:板桥先生的确是有趣之人,老先生的“鸭趣”,本来是亲近自然、亲近百姓的真趣、高雅之趣、纯正之趣,到无聊无良文人嘴里变成了低级趣味、暧昧之趣了,落得这等污名,老先生恐怕就是跳入大纵湖、古界河也洗不清啊!
唉!不净的网络空间猛于虎啊,低俗的书刊杂志是毒药!不过,我深信邪不能压正!伪替不了真!毕竟,手机上、网络上还有《郑燮,号板桥》,虽百字却胜过《明清文人那些事》的数万言;好在民众心中有杆秤,里下河的乡亲知道,郑老先生的真趣、鸭趣是亲近自然、钟爱田园、恤民惜民之趣,是健康高洁、雅俗共赏之趣!
( 二0二二年九月于浙东天台)
作者简介:彭相鸿,笔名红锁子、林云轩,江苏盐城人,曾长期从事文秘、宣传工作,爱好散文、诗歌写作及民俗研究,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平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