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四知堂里话敬畏

熊炫恺2013-10-31 15:31:22
    皖西南天柱山的龙潭景区,层峦叠嶂,翠竹万亩,深山掩映之中,有一座大型清代建筑群——杨家祠堂。
    杨祠始建于乾隆初年,至今有270多年历史,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小瓦青砖马头墙,典型的徽派风格。祠堂曾于道光、民国年间两次重修,1998年被命名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安徽省文物局拨专款进行了维修。
    与普通的祠堂相比,杨祠有两个特别珍贵之处,一个是古戏楼,一个是四知堂。
    古戏楼位于前厅,是亭阁式全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楹柱、横梁、木门等上有精致的彩绘雕刻,图案百种,栩栩如生。戏楼离地高2.8米,台宽5.5米,深6米,空间高约3米,看楼可容纳观众800余人,深山之中有如此规模宏大戏楼实属罕见,可以想见当年辉煌热闹之场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家班“四箴堂”班曾在此演出。如今戏楼枋板之上墨色犹存,一些戏班演出剧目及演员名字依稀可辨。近年来这座古戏楼虽藏在深山,却声名远播,央视等媒体多次来此采访,或以古戏楼为背景拍摄影视剧目。
    杨祠最为珍贵之处,当属蕴含了中国古代敬畏文化的“四知堂”。杨祠中厅,矗立6根粗大圆柱,厅正上方悬有“四知堂”牌匾,三个镀金字熠熠生辉。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上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令王密为其举荐,夜怀十斤黄金拜访,杨震不受,王密以为是故作客气,说:“幕夜无知者”,杨震大为生气,说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汉安帝得知此事后,亲书“四知堂”牌匾。
    此后,“四知堂”的子孙遍布海内外,把“四知堂”的堂号带到全国各地立祠建庙,以纪念这位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先祖。“四知堂”里敬畏天地之心也流传古今,成为中国古代敬畏文化血脉的一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民谚亦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在西方语境下,敬畏文化亦有渊源,《圣经》说:“敬重耶和华是一切智慧的开端”,仁慈的“上帝之眼”一直注视着浪荡子们,提醒他们回到岸边。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来越历久弥新,它们一个是我们头上的浩瀚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令。”
     遗憾的是,敬畏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所缺失的一项元素。在一部分现代人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警示性和规范性已经流失,没有敬畏之心,就可能丧心病狂,肆无忌惮,无所不为,导致道德的沦丧。为官者,可能好大喜功,浪费民脂民膏,或索贿受贿,以为逃脱法纪制裁即可。为商者,可能利欲熏心,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在火腿肠里添加敌敌畏。为医者,可能追求开单提成,敢于割开肚皮索要红包......
    人生在世,当有所敬畏,当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操守,有了敬畏之心,人生就如同野马有了缰绳之约束而不会任意飞奔,洪水有了圩堤之约束而不会到处泛滥。
    令人欣慰的是,敬畏文化正在逐渐回归,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谨慎用权,要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心。
    徜徉在四知堂里,品味着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感触良深。期待每一个公民都常怀敬畏之心,这样,个人才会更加完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世界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