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雪中送汤

杨远新2022-12-27 18:11:46

雪中送汤

 

作者:杨远新


1 杨远新(左一)、陈双娥(左二)夫妇与陈阳(右二)、蒋水(右一)夫妇于202289日在加拿大千岛湖码头留影

 

  对于雪中送炭的故事,尽人皆知,但对于雪中送汤的故事,却鲜有人晓。故事发生在并不缺少故事的年代,甚至可以说盛产故事的年代。2022年,仅就一个“阳”字,每时每刻都有千万计的故事产生,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千变万化,故事内容喜忧掺半,悲欢交集。1221日,正是发生故事的高峰期,雪中送汤也就此产生。

  这里不妨先温习一下雪中送炭的故事。时光穿越1029个年轮,定格在淳化四年的冬天,北宋首府东京城(今开封)冰雪覆盖,大街两侧的房檐挂满一尺多长的冰凌,极像一把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只看上一眼,都令人浑身瑟瑟发抖。这天宋太宗在皇宫里面,身穿龙袍,贴近炭火,还觉得寒气袭人。他便命人拿来美酒,企图借酒驱寒。可他一杯酒还没下咽,酒杯竟停在了半空中。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对其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召你来吗?”不等回答,他接着追问:“我住在皇宫中,穿着貂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喝着美酒,还觉得寒冷,而那些缺衣少食的贫苦百姓,既没有穿貂皮衣,又没有烤木炭火,你说该会冻成什么样子?!”

  开封府尹听了一头雾水,不知皇帝要做什么。宋太宗对其下令:“你马上带人,替我去帮助京城的那些贫苦百姓解决燃眉之急。向所有高寿人发放奖金,凡超过百岁者赏赐一条金腰带,再赏京城鳏寡孤独以及贫穷者一千钱,还要满足他们对大米和木炭的需求。”

  开封府尹不敢有违,立即带领他的所有随从,牵马赶车,满载衣服、钱财、粮食和木炭,挨家挨户地派送。一时间,京城大街小巷,全是穷苦百姓拎着木炭你来我往的身影。人们都一个劲地称赞宋太宗是“雪中送炭”。宋太宗有此举动,是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曾和哥哥宋太祖一起骑马打天下,得到贫苦百姓的帮助。他深知江山来之不易。贫苦百姓就是江山,江山就是贫苦百姓。所以他特别爱护贫苦百姓。难得的是,他想到就做到,毫不迟疑。因而“雪中送炭”的故事传之千古,告诉一代又一代人,在别人危难的时刻,应该及时地给予帮助,施惠于人,才能惠及于人。雪中送炭,往往比锦上添花更重要,更珍贵。

  再回到2022年的12月,这是人类史上非同寻常的12月,各种意想不到的激流漩涡,席卷人们生存的空间,给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都带来不幸的因素,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1218日,我和老伴陈双娥相继出现身体不适,她首先高烧,四肢酸痛,成天昏睡在床,到了19日,她除了喝水,粒米不进,就连眼睛也懒得睁开。开始,我还能给她递水送药,渐渐地我也大脑昏沉,浑身乏力,本来已咳嗽多日,此刻愈发加重,有时连咳不止,呼吸都感到困难。发烧是肯定的。到了20日,未见丝毫好转的迹象。我俩便果断地采取自我隔离措施,宁可自己承受人世间所有的痛苦,也不能影响到子孙们的健康。

  这天晚上8时,天气也变得更加恶劣,风呼呼地刮,雪纷纷地下,人在病痛中,对天气变幻是极其敏感的,若是阳光明媚,有病也减三分,反之,那就是雪上加霜,更加难受。此时,我想到与大连友人陈阳、蒋水夫妇相约的活动,因病情与风雪相叠,肯定只能违约了。我必须提前告知。

  于是,我极不情愿地给蒋水发了一条微信:“嫂子好!我俩都病了,明天的老干活动只能请假了。抱歉!”

  我本想等回复,浑身却开始发抖,无奈地放下手机,钻进了被子深处。迷糊中听得信息报告声,努力睁眼看了看,是蒋水给了我回复:“呀,怎么搞的啊,好好休息,多喝水。这周好好休息,下周再说吧。我们有的是时间活动,放轻松点,别太辛苦了。”

  按照往常的习惯,我此时至少回复一个表情。但自觉意识很模糊,生怕点击出错,也觉得双方沟通已经完成,只要朋友夫妇明天不会白等就行。

  想着,想着,浑身开始颤抖,阵阵寒意攻心。我把身体两侧的被子拉拢,往身子底下压得严严实实,不让透进一丝风。

  接下来,开始做各种各样的梦,有过去的,有现实的,有未来的,不是科幻,就是魔幻,形形色色。已经换了七件汗衫,感觉又湿了,要换第八件了。我努力支撑起身子,睁开朦胧的眼睛,发现天亮了。人在病痛中特别关心时间的进展。我庆幸生命又长进了一天。恰在此刻,手机上弹出一条微信:

  “妹夫,今天感觉怎么样?能起床吗?我俩觉得你们没精力做饭,给你们送点馒头、牛肉包子和鸡汤,如果能起来就到门口来拿吧。马上就到了。”

  我不禁大为惊讶,尽管与陈阳、蒋水夫妇两年来的交往中,我了解他俩身上有一种天性的善良和常人不具的热情,但此举仍然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赶紧推开对面的房门,模糊中没有一点声音。我对着里面介绍了情况,只听回答:“快去接吧!”

2 陈阳、蒋水夫妇于2022810日游加拿大千岛湖留影

 

  家门开启,肆意狂奔的纷纷雪花中,一顶黑红相间的线形帽被大风掀开,一张红扑扑的美人脸驱开飞雪,走上台阶,将手中的两只盆子,一个袋子,放置门前。我看见那条红黑相间的围脖里盛满了白雪,红褐色的风衣上更是堆满了白雪。她身后的场坪里停放着一辆玛瑙色的小轿车,车前,一位高大男子正挥铲将场坪里堆积的皑皑白雪端起,朝两侧抛去,开拓出一条小道。我在门里看到这一切,本有很多话要说,却什么也没有说。等到我要说时,只见他俩拉开车门,钻进车内,小车启动,与风雪一起呼啸着,飞驰而去,白色的地面上留下深深的车辙。

3 门前风雪

 

  两只盖得严严实实的铝锅、一个密封的塑料袋,沉甸甸地被请上了我家的餐台。我先揭下锅盖,再解开袋子,面对热气腾腾,散发芳香的一锅鸡汤,一锅牛肉饱子,一袋雪白馒头,嘴里已感觉到了他的特殊味道。这正是我饥饿的肚子所需要的。来得太及时了。我立即盛了一碗鸡汤,夹了一个馒头,呼呼啦啦地往嘴里送。

  我给陈阳、蒋水夫妇发出微信:“我立马就享受了!感谢兄嫂无微不至的关怀!陈双娥还在睡,暂时不想吃东西,说再睡会儿起来喝鸡汤。依据抗原检测,就是个普通感冒。”

  很快收到蒋水回复:“好好休息,早日康复!有什么想吃的告诉我,我来做。”

  我表示:“谢谢!有这些就足够了。喝了鸡汤,额头就冒汗了,感觉舒服多了。只是感冒,没有大碍。”

  此时用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心中的感激。陈阳和蒋水,不是兄嫂,胜似兄嫂。我俩能在异国他乡,特别是疫魔横行,人皆自危自保的时候,遇上无微不至关心自己的人,就如同冰天雪地遇到了火,黑夜深处遇到了灯。我想:陈阳、蒋水夫妇,一个曾是囯企的老总,率领上千人,在波谲云诡的市场大潮中开疆拓土,成绩斐然,荣获部级奖励。一个曾是大学教授,著书立说,被教育部指定为高校教材,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我们与其在旅途萍水相逢,最初因合眼缘,开始交往,几番接触,感觉情投意合,便有了定期相约的活动。我们来到国外,都是为了给独生子女带孩子,而身不由己。按照正常情况,把孙子孙女送进幼儿园,做爷爷奶奶的就可以全身而退,打道回国了,但因为受到连续三年多的疫情影响,进一步难,退一步亦难。原地静观其变,然后择机而行,便成了我们共同的权宜之计。

  在这座圣人之城,与我经历类似的华人,我也结交了不少,如湖北的杨怀尧、河南的刘明、黑龙江的孙和福等,都能够彼此敞开心扉,作披肝沥胆的交流沟通。也见过极个别的有意无意间把自己包裹得很深,似乎不愿让别人知道他的来路。尽管都是退休之人,尽管都是借他乡一隅暂作栖身,但等级观念,贫富差距,同样是根深蒂固的。我和陈双娥在这些人中,无论哪方面,均属最低微、最平庸的。而曾经有位有为的陈阳、蒋水夫妇愿与我俩交往,已经是俯身低就了,没想到还竟然不顾极度严寒,辗冰,压雪,驱风,驰来驶往几十里,为疫情期间患病的我们送来鸡汤、牛肉包子和白面馒头。其言其行,闪烁出一种独特的美德和光辉。给了我俩战胜病魔的力量。

  我还想:如果换个位置,我会怎样呢?我真正体验到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并非一句空话,对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自愧弗如。好在通过雪中送鸡汤这件事,我更加明白了: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建立在相互关心的基础之上。别人送给你一团火,你应该把这团火揣在怀里,放在心里,随时准备好,当发现有人需要时,便毫不犹豫地将这团火献上。喝了雪中一锅温暖而清香的鸡汤,我似乎又长大了一点。我从内心由衷地感叹:人与人的不一样,就在于心境的区别。谢谢心若大海的蒋水!谢谢怀拥阳光的陈阳!给了我俩无限的爱,今生今世不忘怀!(配图由本文作者提供)

 

20221225日于蒙特利尔


4本文作者杨远新近照

 

  【作者简介】:杨远新,湖南汉寿县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湖南省首届公安文学艺术协会秘书长、湖南省公安文联理事。迄今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18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春柳湖(全四部)》(与杨一萌、陈双娥合著)《百变神探》《爱海恨涯》《东追西捕》《拟任厅长》《红颜贪官》《春涌洞庭》,中篇侦探小说《特区警官》《惊天牛案》;中篇纪实小说集《中国刑警大扫黑》《中国刑警在边关》,长篇儿童小说《欢笑的碧莲河》《小甲鱼的阿姨》《牛蛙大王》《险走洞庭湖》(与陈双娥合著)《雾过洞庭湖》《孤胆邱克》,中短篇儿童小说集《落空的晚宴》《今夜,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长篇报告文学《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创造奇迹的人们》《奇人帅孟奇》《县委书记的十五个日日夜夜》《走进福山福水》等,201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8卷本880万字《杨远新文集》。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首届一等奖、二届二等奖、三届三等奖、四届二等奖,文化部和全国妇联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编辑奖、湖南首届文艺创作奖、湖南首届儿童文学奖等各类奖项58次。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