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散记之四:徜徉于红场
作者:安玉琦
如果对克里姆林宫有种“神圣”的仰慕,那么对红场则有些“红色”情结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就数莫斯科红场最为壮观了;尤其阅兵时那种雄伟的场面、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而且莫斯科最著名的景点大多集中在红场周围。由于初来乍到,还真是不知先看那儿好了,就像作家毕淑敏在《加德满都:直面生死》一文中说的那样:来看红场,“都如同眼睛的盛宴”。
我们从克里姆林宫出来,经过亚历山大花园——好一派皇家园林气派!园区极为整齐、平阔,一草一花,一木一树,亭台楼阁,雕塑铸像,那么鲜活葱茏,那么有规有矩,那么神气活现,整个看上去那么顺眼养目。置身其中,漫步徜徉,足以让你乐不思蜀。可惜留的时间太短了。
快到大门口的地方,忽见火炬样的燃火通红地明亮着,还有士兵守卫着。张导说那是“无名烈士墓”,下午还过来参拜。没有停留,说先去吃午饭。
出来大门,我们来到红场外围的广场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可夫元帅雕像”——坐骑冲天而上,展示着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我们全被朱可夫元帅震住了,便纷纷停下脚步,或合影,或录像,忙得连张导的招呼都不听了——咱们先去吃饭,下午参观完红场就在这里集合,有的是时间照相。
听张导这么一说,大家都放心了,迅速跟上她一直往前走。不巧碰面过来招摇于广场的一双高贵公子和漂亮女郎,面带笑容相邀与我在朱可夫雕像前合影,只收100卢布,我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又作出要赶着吃饭的动作,所以未能成交。他俩朝我耸耸肩膀,表示失望;我也回望他俩一眼,不免心存失落。好事未成,只顾闷头走路,冷不丁进了一家仿如大堂的走廊——哦!好个华丽啊,像宫殿一般。我猜今中午这顿饭一定别有风味。于是步履轻快起来,眼睛也明亮起来,心想在这里就餐该是哪个“级别待遇”呢?然而,在敞亮通明的长廊上,在两边琳琅满目的商品诱惑下,走了大约十来分钟,又出来辉煌华丽的拱门,再过一条马路,直奔中国餐馆过去。
过后才得知,我们途径的那个豪华的宫殿,是红场东面的国营百货商店长达数百米的欧式建筑群体——古姆。它由波梅兰茨夫设计,建成于1893年,现今已成为世界最为知名的十家百货商店之一。最值得推崇的是商场一楼那个精致的八角水池:赭红色大理石砌成的水池,碧水清澈见底,妙曼着迷人的倩影;水中央那个高高的喷泉,宛如亭亭玉立的芭蕾舞女;那喷珠吐玉的圆盘,俨然舞女旋转飘飞的舞裙……据说这个水池周遭是莫斯科恋人首选的约会佳境。
吃过午饭,小雨雪愈加亲密,张导把我们带到红场,作了一番介绍,然后宣布自由活动,4点钟准时到朱可夫雕像跟前集合。张导和青岛导游孙雪姣快步走进“古姆”,其后我们团多数女同胞也跟着去了“古姆”,是避雨雪呢,还是逛商店?不得而知。
一时间少了导航,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独立于红场中央,先稳定情绪,再决定浏览路线,免得走回头路,以防浪费时间。由于雨雪使然,红场游人稀少,略显冷清;但也好,不碍视线,更便于观景瞭物。
我在红场上漫步着,总觉得“红场与传说和想象中那个巨无霸广场相比,与可容千军万马浩荡前行,甚至可让巨型战略导弹战车轰轰驶过的影视形象相比,实在太小,太小太小。”但是,当我们读懂它的时候,红场“不唯所占空间的大小,更在它的气度,它的包容度,它是否能容纳各各不一、摇曳多姿的生活这一切,则从另一个维度上,近乎无限地扩展了一个广场的深度和广度。”(汤世杰《随想红场》)
于是,我伫立于红场上,深情地打量着红场,又觉得它与天安门广场好有一比:红场有克里姆林宫,天安门广场有故宫;红场有无名烈士墓,天安门广场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红场有列宁墓,天安门广场有毛主席纪念堂;红场有俄罗斯历史博物馆,天安门广场有中国历史博物馆…….两相比较,难分伯仲;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优势:天安门广场宽阔、宏伟,红场则古朴、典雅;而且它们两者——都承载着千古不朽的史诗和仍在续写着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红场位于克里姆林宫东墙的一侧。15世纪90年代莫斯科发生大火,烧的片甲不留,空旷之地成为广场,曾被称为“火烧场”。17世纪起称其“红场。”俄语中的“红色的”一词还有“美丽的”意思;由于译名都只取了其中的第一要义,“红色的”,久而久之,红场就这样叫起来了。
红场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1917年10月革命胜利后,莫斯科成为首都,红场则成为人民庆祝活动、集会和阅兵的圣地。红场虽经多次改建和修建,但仍保持原样,路面还是当年的石条铺设的,整洁而古朴。它南北长695米,东西宽130米,总面积9万多平方米,仅有北京天安门广场六分之一的面积。但是,红场上阅兵可是举世闻名的。1941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最具历史性的阅兵式。当时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纳粹德国军队已兵临莫斯科城下,形势非常严峻。为了鼓舞士气,苏联政府在红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斯大林站在克里姆林宫钟楼下的列宁墓上检阅苏联军队,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说。此后,许多部队从阅兵式现场直接开赴前线。苏联政府、苏联军队和苏联人民为“二战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苏联时期,11月7日是传统的全国性节日。每年这一天,苏联都要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官方不再庆祝十月革命,但这天仍为休息日。1991年俄罗斯政府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将11月7日确定为“十月革命节”,以此纪念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举行50周年。到了1996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将11月7日定为“和谐和解日”。直到2005年6月21日,俄罗斯修订的联邦法律《俄罗斯军人荣誉日和纪念日》规定,从2005年起,11月7日重新被当作“十月革命节”来庆祝,但这一天不再是休息日。该法律还将11月7日定为“军人荣誉日”。
我们来俄罗斯旅游,恰逢“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前夕,节日氛围初露端倪。从圣彼得堡回来莫斯科,都想再上红场看一看,然而司机师傅转了好几个路口,都是戒严,红场进不去了,不光堵路还真是堵心呢!
好在那天我没躲雨雪,红场上的景点基本没落下。在莫斯科看了不少洋葱头尖顶教堂,尽管色彩斑斓,耀人眼目,但却给人山重水复,似曾相识的印象。然而,红场南边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却绝非一般,说它是“用石头描绘的童话”。近前看上去,真的就像一座仙境般的城堡。教堂于1555——1561年奉沙皇伊凡四世之命建造在莫斯科红场,作为一份神圣的献礼,感谢上帝帮助伊凡在近期作战取得的胜利。大教堂是由9座参差不齐的教堂组成的,中间最高的大教堂有17米高,被8座略小点的教堂拱卫着,并极为巧妙地组合一体,充分展示了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而且大教堂没有正面、侧面和背面之分,8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从任何角度看上去都是独特的风景。忽听另个团队导游解说道,大教堂落成后,伊凡四世拍案叫绝!在惊叹之余,为以防设计者再设计出比它更好、更完美的大教堂,竟然歹毒地下令挖掉了他的眼睛。
闻此解说,令人心怵。殊不知伊凡四世也算不凡历史人物,竟然如此小肚鸡肠,且使毒辣手段,纵然独霸世界“佳作”,亦令参观者于心不忍。于是我再也没有兴趣呆下去了,便快步离开瓦西里·布拉仁大教堂,前去拜谒列宁陵墓。
列宁陵墓位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宫墙正中的前面,1924年1月27日建成,当时是木制结构,1930年改由红色花岗岩和黑色长石建造,更为坚固庄严。列宁陵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体表呈阶梯状3个立方体,总体积为5800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立方米,重达60吨的石碑上用俄文刻着列宁的名字。1994年,列宁陵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可惜这天不开放。在来红场之前,我曾急着问过张导,能否瞻仰着列宁遗容。她说行程上没有,因为俄罗斯人瞻仰的很少,所以开放的时日不多。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不像导游词说的那样:“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遗体安放在建筑内部的水晶棺中,身上覆盖着苏联国旗。脸和手都由特制的灯光照耀着,清晰而安详,不由得让瞻仰者肃然起敬。”其实现在的列宁遗体都换成蜡的了。
尽管如此,既然来到列宁陵墓跟前,而瞻仰不到列宁遗容,总是于心不安。尤其吾等之辈,对于马恩列斯毛可是无限敬仰的;即便世态炎凉,吾等之辈对于马恩列斯毛也不忘初衷。
上小学的时候,读过《列宁和哨兵》课文,觉得列宁就像我家和蔼的三爷爷,一点也不让人害怕;少年狂野的时候,尽管在露天还得跑老远的夜路,只要是演列宁的电影就百看不厌,而且会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那就是一种荣耀啊;当兵以后,那时除了读毛主席的书以外,读列宁的书要算最多的了,尽管艰深难懂,但还是硬着头皮硬啃,感觉信仰也是有滋有味的;直至老朽,还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好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命不敢当,但初心却是仍然向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我许久肃立在列宁陵墓跟前,思绪万千:在列宁为首的布尔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而今日,列宁陵墓前这般冷清,并非雨雪作祟,而是初心不再啊;偶尔有俄罗斯人走过,也是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更没看见献鲜花的;就连卫兵也很闲散,走来走去地没个精神气儿。还有些让我们中国人不好接受的是,列宁陵墓的上层建有主席台,每当俄罗斯有重要仪式时,领导人就站立其上观礼、指挥和演说;尽管“站在巨人肩膀上”,更便于“上天揽月”,但总有种“在太岁头上动土”和对伟人不恭的感觉。这或许是东西方传统文化不同使然;也是,相互包容就好。
然而,让热爱列宁同志的同志不能容忍的是,居然有人嚷言要把列宁遗体清除红场。如果他是共产党员,那就意味着背叛;如果他是异教徒,那就是别有用心。
但是,捍卫列宁的正义声音仍然是不绝于耳的。
在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前夕,俄罗斯共产党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接受RT电视台采访时严厉驳斥了索布恰克(电视台主持人,希望参加2018年俄总统大选)的言行:建议将列宁遗体从红场列宁陵墓迁走是“不成体统,蛮横无理”的,出现像她这样“不尊重伟大国家意志”的人是俄罗斯的悲剧。他还义正辞严地表示:“如果有人试图在红场制造冲突,组织大规模混乱,我们不会允许这些阴谋得逞,我们将会把所有此类分子从那里赶走。”
尽管在俄罗斯推崇列宁主义不占主流,但是列宁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建树和功勋是不可磨灭的。于是我自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名义,面朝列宁陵墓深鞠一躬,然后心情陈杂地走出红场,恰好赶上无名烈士墓国家一号岗的换岗仪式。
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气场:人头攒动,肃穆无声;天地动容,雨雪停歇。老夫孤陋寡见,这种换岗仪式大概举世无双吧?反正“我这一枝拙笔,实不能形容其万一。”(苏雪林《黄海游踪》)好在诸位看官都看过红场阅兵,那种气势磅礴的场面,那种威武雄壮的英姿,那种一往无前“战斗民族”的精神……俨如其精致而完美的缩影。
仪式结束,人们纷纷离去,偌大的场地零星着吾等外来之人。在下暗想:假若只来看“热闹”,那就愧对无名烈士了。其实不然,上午路过这里的时候,张导曾说过,各国领导人来俄罗斯访问,都要来凭吊无名烈士墓,还要敬献花圈或花篮,咱们的习近平主席也来过这里。不仅如此,俄罗斯新婚夫妇,在举行婚礼的那一天都要来无名烈士墓悼念和献花。相比之下,我们中国有少数不肖子孙经常在访谈节目上拿邱少云、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人物说事,气得将军拍案而起,厉声驳斥。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维护烈士们的名誉和震慑那些不肖子孙,全国十三届人大常务会二次会议于2018年4月27日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烈士保护法》(从5月1日起实行)。
我在这里录下了不少的影像,有朝一日作为青少年的教育资料,亦不枉此行。
无名烈士墓建成于1962年。据考证,墓里只有一位烈士的尸骨,他是在莫斯科保卫战最近防线上牺牲的,但没有记下他的名字。所以叫无名烈士墓。但这位无名烈士却代表着伟大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数百万苏军指战员。
无名烈士墓就在亚历山大花园里,离红场也不远。它正面朝北,东西走向是由赭红色大理石构成,庄严凝重,教人生发缅怀之情。其西侧设立着钢盔和军旗青铜雕塑,简洁明快,寓意深长。墓前那个凸鼓的五星状火炬,熊熊燃烧,从未熄灭,谓之“长明火”。它象征着烈士们的不朽功勋和精神永存。正如墓碑铭志镌刻:“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