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苦困,玉汝于成
一一岭南派著名画家陈德鸿小记
作者:邹中海
一、出身名门,技艺精湛
岭南派著名画家陈德鸿先生毕业于广州美院,是关山月、黎雄才等顶级名家的学生。从小习画,主攻山水,画作灵动,清新自然,带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舒服感。很得文人墨客的雅赞和各界人士的喜欢。
二十多岁时,便享誉整个岭南。那时候他的名字或身影,经常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
他的画一直都很抢手,而且价格不菲。往往一幅画就是几万十数万不等的售价。有的收藏家为了得到他的画,常常须预付几万或十几万元的定金。尽管长年作画,他的画还是供不应求,因为他的画都是心血之作。写生、立意、构图,往往一幅画要一到数月的时间才能脱稿定型。加之技艺精湛,画面清新,赏心悦目,升值空间巨大,是陶冶情操、修心养性的极品,所以那些收藏家们也都很有耐心。
他自出道以来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已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四十余次画展,这在画坛来说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可堪称画坛之最。
这次想来中山举办画展。消息传出,引起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热情。中山市诗词楹联学会主席高松、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国庆,著名书画家、兰亭书画馆馆主何国新、著名书法家、松涛书画馆馆主邓松明、诗人剑雄、教育界人士锐兴、作家秋峰等以及很多的工商界人士,都表现了极大的兴趣。有的已直接参与到前期的准备工作。笔者作为文艺爱好者和陈德鸿先生的好友,也同样参与其中,因此而零距离地与陈德鸿先生有了最直观的接触和了解。
二、苦苦求学的孩子
人有时候的际遇是非常神奇的,命运之手翻云覆雨。陈德鸿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因为他从小展现出来的绘画天赋,所以他的父母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对他加以培养。
他的家人为了他的前途和未来牺牲了许多。尽管陈德鸿的家里条件不好,但家里人都十分珍惜他的绘画天赋,希望他能用画笔带领家人摆脱贫困的生活。为了供他学画,母亲一直在外当佣人,所得的工资全部投资到儿子的教育中。经过多年的培养,陈德鸿不负众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他对家人的付出和对教育的重视是非常感恩的,甚至移展到了那些为孩子舍得花时间、精力和培养的家长身上,毫不悭吝地表现出由衷的赞叹和敬意;而对那些只管追求物质生活和个人享受的家长则不太认同,他说:“许多家长在供房供车用在别的方面都舍得花很多钱,可却不舍得花钱让孩子去学学诗词书画和音乐,总认为孩子学这个是成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你想多了!“家”哪有这么容易成的!能让孩子懂文艺,主要是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视野,也为以后学什么专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他说得多好!从这点上看,陈德鸿先生无论是作画还是做人,都体现了一个职业画家的正直、使命和担当精神。
三、灵与性的结合
艺术创作是灵与性的结合,也是学识与人生经验的反馈,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画技精湛而缺乏人文素养,作品则只会形似而缺乏神韵;反之,只有人文素养而无画技,则空有山河而无法表达。清人黄崇惺有云:“画者心中必有一段苍凉盘郁之气,乃可画山水;必有一段缠绵悱恻之致,乃可画仕女。”传统的山水画家都深谙“天地之气,各以方殊。”意思是描绘南北之峰时,应表现出各自的不同风貌。比如北方的山水雄厚奇杰,南方的山水秀润婉媚。这些,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李唐的《四景山水图》等名家作品中,即可察辨出相异奇趣的笔墨情韵。
可惜的是,在资本的运作或在物质至上的影响下,很多画家违背了初衷,把作品作为了追名逐利的载体,求赚快钱,摒弃了写生这个是画家必修的艺术生命课。使一些艺术品粗制滥造、思想僵硬、缺乏了与天地相呼应的灵动。
陈德鸿师出名师名门,遵循古制而又贵在创新,使画作充满了神奇的气韵。他的艺术经历,也是践行清新透彻的准则!他刚正不阿,很有传统文人的风骨。从来不借助任何老师的艺术名气、体制关系为自己捞什么好处!或许也因为这样,他的人生尽管也有起有落,但这些磨砺,让他的心态更加平和,画风日趋和谐,有枝有叶,骨节分明,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有一种回归宁静的宽阔。
中国画入门容易深入难,院校派有正规系统的教学方式。如果把现在中国画的不正统教育,有技术没艺术的画家比作蒙尘明珠,那么,当代中国画教育在艺术创作上,致力于传统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上所做成绩的艺术家,即是为了这颗明珠拂尘而新。
他的写生跋涉大江南北,着重岭南关注时代关注自然,对景写生、对景创作,艰苦中完成了山水作品数百幅。格外强调“以写为生” ,坚持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写生创作,他反对“闭门造车” ,所有画作都从山川日月中获得灵感。他作画时与天地心意相通,所以他的画作除有情感饱满的画面外,还带有一种福泽绵长的气韵。我想,这也是他的画如此受到追捧的原因吧!
他追求的是一种纯朴的原始美、淳朴美,作品充满张力与个性。陶醉于写生,迷恋于诗学美学,觉得大自然浑然一体,充满诗意,令人扑朔迷离,又把这种感觉,存在于自我神秘的心灵角落里,然后又从这种神秘的感觉中绘出诗意中的画意。这也使他的风格独特,有青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风格,走上了一条“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独立的艺术道路。
他的画来源于自然,但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他所有的作品都来源于他对传统笔墨的理解与对大自然的感悟。他在大自然那里找到了自己期望的东西,茂密的植物、千年大树,永远蔚蓝的天空与简朴的生活。
他的艺术世界是孤独的,孤独得只剩下线条、色彩、画板和心中的笔。或许正是这些有形无形的孤独让他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自己的艺术与生活,时时保持更好的心态。因此,在他看来,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的。
叔本华讲: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身体的孤独和精神的孤独互相对应,那反倒对他大有好处。
艺术存在着不可理喻的关系,这是人的最内在部分,是埋藏在深处的一种自我再现,这成了一种深刻的意义,一个远行的初心成了真正的苦心!情愈深,性愈烈,情愈真,艺愈孤,这是艺术人生写照!经历多了就会笑看沧桑,也说明了理解越高越远。
四、艺术的自述
他对绘画艺术的执着直接产生于他宁静刚毅、深沉质朴,来源于他的勤奋耕耘的性格。
长期长年苦行僧一样的写生修行。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画就是一整天,中午不下山只能吃点带来的干粮充饥。衣服湿透又变干,衣服上结晶了厚厚的一层盐这是常有的事。南方树木花草茂盛,山上写生蚊虫多,顾得上画画顾不上驱赶蚊虫,所以脚手常常被咬得麻木,许多时候蚊怕水不管用,山里的蚊虫厉害,咬得不知是肿还是痒!背着沉重的画具,爬山越岭,脚踝关节疼痛得厉害,山路石阶一走起来脚就痛,这无疑是苦行僧一样的修行。
因为有艺术理想,责任变得甘之如饴。用自己能咬紧牙熬过来不恰当,应该说是一种常态更为确切。为了心中的艺术理想无怨无悔。
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执着,将国画这方面的学科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哪怕能发展一点点都是不得了的。艺术在于创新,他说,这是他的初衷和使命!
艰难苦困,玉汝于成。他现在才四十多岁,正是一个职业画家的黄金时期,多年的艺术修养和人生起伏的过程,构成了独特的岭南艺术。他的一幅红梅图,构图饱满,一改中国古典画作中只画独枝或几枝的技法,呈现是满目繁花的喜庆色彩。这是画家的心灵之光,融入了岭南风俗文化元素而带来的喜庆效果,成为独一无二的红梅图。在他所有的画作里,全部都是匠心独运的大手笔,各种山水花草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扑面而来。看他的画作,恍然亲临其境,他的画,正如“烟岚暮霭彼岸风”,确有“笔刀槊影刚柔并”的神韵,在当代中青年画家中,是不可多得臻品。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人生就是一门广阔的艺术。”而陈德鸿先生,就是用这广阔的艺术,成就了人生,祝愿他早日扛起岭南画派的大旗!
一一写于2022年10月22日
作者简介:邹中海,知名诗人,诗歌代表作曾被全国关工委推荐、中央电视台播发。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